銀泰商業賣了,萬達百貨相傳要關掉一半門店。聯商網統計顯示,上半年百貨業關店26家,超過去年全年的23家。《人民日報》也發表長篇文章,發出“實體店還能撐下去嗎”的疑問。
實體零售 “重災區”的百貨業還有未來嗎?老笑可以給出肯定的答復:有,百貨業的春天肯定會來,而且不會太久!
一、百貨業為什么如此困難?
第一,環境不好。宏觀經濟下行,消費增速放緩。上半年,我國GDP增速放緩至7%,社消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下滑至10.4%。消費增速下降,消費意愿降低,百貨業首當其沖;
第二,競爭激烈。商業供應面積增速遠高于消費需求增速,特別是購物中心“大躍進”勢頭強勁,據說全球新增的購物中心有近一半在中國。明年之前,僅杭州一地就將新開購物中心近百個,面積相當于40個杭州大廈。而杭州的在建面積還遠在武漢、成都等地之下;
第三,分流嚴重。據商務部監測,6月份5000家重點零售企業銷售增長4.7%,其中網絡零售增長38.2%,遠高于百貨店的2.9%。線下,奧特萊斯、各種云店、會員店、概念店、體驗店不斷涌現,奪人眼球,搶食“蛋糕”;
第四,成本高企。去年,零售百強房租強增長10%,人工上漲9.2%,兩項開支占經營成本近6成,營銷支出持續走高,各種稅費名目繁多,居高不下,極大地擠壓百貨業盈利空間;
第五,模式落后。聯營依然是百貨業占主導的經營模式,租金、扣點、通道費依然是百貨業收入的主要來源。百貨企業對商品、價格的控制力較弱,缺乏經營特色,同質化現象沒有根本改觀。激烈競爭導致價格戰愈演愈烈,而這又進一步削弱了百貨業的盈利水平,加重了經營困難;
第六,應對不力。在移動互聯網、移動支付及各種新技術、新設備的推動下,人們的消費觀念、消費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大眾化排浪式跟風消費日漸式微,看心情、憑任性、個性化、分享式消費日趨興起。但不少百貨企業應對不力,沒有及時跟進消費變革。
一面是經濟、需求增長放緩,競爭空前激烈、分流空前嚴重,而消費渠道日益多元化、消費選擇益日趨多樣化;而另一面,百貨業的模式相對落后、成本高企、負擔沉重,幾頭擠壓,百貨業就從過去高大上的云端跌落到如今下滑、關店的泥潭。
二、百貨業為什么還有春天?
百貨業要走出銷售下降、盈利下滑、關店止損的困境,就必須逐步突破以上制約因素,爭取有利于行業、企業發展的環境氛圍。老笑觀察分析,經濟環境有好轉跡象,百貨業的成本控制、模式創新有提升、加快的趨勢,對環境的適應性、對需求變革的敏銳性也逐漸增強。
首先,經濟下行近期可能觸底反彈,實體經濟有望回暖升溫。
中國崛起、民族復興是大勢、長期趨勢,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經濟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而差距就是潛力,就是機會。我國人口多、地域廣、市場大,發展潛力巨大。
今年以來,中央高度重視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定向調控力度,不斷加大投資的關鍵拉動作用。一帶一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先后完成頂層設計,在三大區域戰略與互聯網+的共同作用下,必將帶動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熱潮,而這一輪的“強刺激”規模遠超2009年的4萬億,基建投資可能取代消費驅動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頭號動力。
中央將“穩增長”提到首要目標,從不久前“救市”打出的一系列漂亮組合拳以及效果來看,我對經濟走出下行通道充滿信心,這是我國獨有的政治體制或者說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所決定的。
事實上,現在困難的是傳統行業、企業,而保險、金融、制藥、互聯網等新興產業、企業活得非常滋潤,增長很快。對外開放的持續擴大,催生了自貿區、跨境電商的大熱,這些也必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亮點、新動力。
其次,中產階級迅速壯大,百貨業發展后勁充足。
有報道稱,到2022年,我國中產階級將超過6億人,比美國的總人口還多。規模迅速壯大的富裕群體,對生活質量、產品品質也必然會越來越高,這就為百貨業發展提供了機會,鑒于這個群體如此龐大,百貨業未來發展也極具想象空間。
電商當然會分流一部分,但第一,二維平面的電商不可能完全取代血肉豐滿、活色生香的實體店,再“宅”的人也不可能不逛街。聽說京東推出了虛擬試衣間,但試用效果并不好,未來不排除有虛擬的3D效果,但那效果“好”到和美圖秀秀一樣也說不定。且未來線上線下價格趨同應是必然之勢,而百貨店的便捷服務也會追平線上零售;第二,百貨店不可能永遠只是“陸軍”,它終究會有自己的“航空兵”,盡管現階段似乎還難有大突破,但未來一定會有像梅西百貨一樣的雙線百貨出現。況且,電商“假貨不是假貨是網貨”的問題并沒有完全解決,屆時線下百貨比電商更具競爭力也說不定。
最后,轉型創新已成發展的主旋律、關鍵詞,百貨業的綜合競爭將穩步提升。
上半年,百貨業的轉型調整、變革創新幾乎一天也沒有停,各種跨界混搭、裝修改造,各種上線觸網、互聯網+,各種自采自營、跨境體驗,各種話題營銷、創意陳列,可以說是“折騰”不止、格外火熱。
老笑感覺,百貨業從未像現在這樣熱衷于變革創新,也從未像現在這般多姿多彩,在萬眾一心的轉型變革中,整個行業顯得熱鬧非凡,生機勃勃。而一系列的大膽的創新、嘗試也必將逐步突破制約行業發展的各種不利因素,使百貨業逐步回歸零售舞臺的中央。
百貨業的轉型動作很多,老笑簡單將其歸結于四個方面:
——體驗創新
體驗的重要性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高度,有人甚至作出了“體驗決定成敗”的判斷。鮮活、新奇的體驗的確是百貨店、購物中心聚客引流的不二法寶。據老笑觀察,上半年的體驗創新,大致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提升改造。在不斷涌現的新項目的對比下,不少百貨店、購物中心老態盡顯,以提升形象、改善環境、完善設施為重點的改造提升蔚然成風,不少百貨公司都制訂并實施了自己的門店改造計劃,銀泰、天虹、王府井、胖東來都未能“免俗”,門店的改造大都配合經營布局調整進行。裝修改造本是百貨企業的“規定動作”,但今年上半年來得特別集中。
二是跨界混搭。跨界的步伐越來越大,邊境越來越模糊,從此前的餐廳、影院、冰場等“標配”向診所、鬼屋、海洋館等“選修類”延伸拓展,餐飲、兒童、潮流的占比越來越重。混搭也越來越具有顛覆性,奢侈品上二樓、一線化妝品下地下室、按關聯消費重組而非單純地以品類分區等突破越來越多。如今的百貨業已融入了越來越多的電商、超市、文化、藝術、影視、科技等各方面元素,越來越成為新生活方式的發源地、展示廳。
三是美陳助力。自從聯商大會搞了個美陳展之后,越來越多的變形金剛、動漫明星、藝術雕塑走進實體店,杭州城西銀泰的卡通展、深圳海雅繽紛的變形金剛等等,都在當地引起轟動,吸客無數。
電商靠流量,實體店拼客流,鮮活、生動的體驗永遠是實體百貨吸客的利器。體驗跟時尚一樣,是與時俱進、喜新厭舊的,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獲得持久的吸引力,事實上,實體百貨的體驗創新永遠在路上,永遠在調整變化之中。
——互聯網+
互聯網+無疑是上半年最熱的熱詞,也正在逐漸成為百貨店、購物中心的“標準動作”,百貨企業的互聯網+,也大致從三個方面進行布局:
首先是上線觸網。有入駐天貓京東的,有自建平臺的,步步高云猴則寄望于跨境采購取得突破。很多百貨企業仍然多方尋求在商品、庫存數字化上取得進展,在線上分得一杯羹。
其次是智慧零售。主要是基于地理位置和數據支撐的精細營運、精準營銷。做法上同樣有入駐平臺、自建平臺之別,如杭州的幾家購物中心選擇入駐阿里喵街,上海百盛選擇與大眾點評合作,萬達是自建飛凡電商,西安的世紀金花與德勤咨詢聯手打造G98智慧平臺。目前來看,各種模式雖不盡相同,但也大同小異,主要集中于積分優惠、智能停車、數據采集、營銷推送等功能。
三是跨境電商落地。跨境電商是上半年最熱的零售業態,這一次實體百貨沒有冷眼旁觀,而是主動作為,積極進入,動作較大的有銀泰商業、摩登百貨、珠江新城、廣百等等,做法上大都與電商合作,模式主要有完稅商品現購、跨境商品在線下單兩種。從前期效果來看,可謂人氣爆棚,顏值爆表。
互聯網+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正在成為零售業的基礎設施,盡管它不能取代百貨業的經營、服務,卻能使線下百貨在經營、服務方面努力的效果得到更有效發揮。更重要的是,它順應了消費變革的方向,在一個互聯網成為水電氣油一樣必備生活品的社會,在絕大多數年輕人、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須臾不能離開網絡的時代,不與互聯網沾邊的零售企業無異于自我封閉、與世隔絕。
——自采自營
上半年,百貨業自營的大動作似應首推百聯、王府井、利豐三方攜手,此前零售業的自營主要在超市領域,百貨業不是不知道自營的重要性,但受限于我國的品牌分級代理制以及專業買手的缺乏、單品管理能力的欠缺,所以盡管有不少企業試水,但有大突破的并不多,總體上自營比例仍然很低。
但現在,堅冰開始消融,自貿區的發展、跨境電商的興起,為百貨業自營打開了一扇新窗口。銀泰的西選超市、廣百、摩登百貨的跨境電商體驗店,盡管形式上是與自貿區或跨境電商合作,但事實上也是自營的一種,無論是完稅商品的現場購還是跨境商品的線上下單,都是對企業“眼光”的考驗。從各種分析評論來看,效果很好,突出了差異化,提高了毛利率,增強了集客力。未來必呈燎原之勢,迅速復制到全國各地。
老笑注意到,百貨業跨境商品自營多以超市的形態出現,這沒什么不好,很多百貨店都設有超市,以超市的形式作為自營的突破口,也許更容易取得成功。伊藤華洋堂成都雙楠店就是百貨、超市高度混搭的形態,稱之為百貨店或超市恐怕都無不可。它自營的比例非常高,上半年盈利增長強勁,值得學習、效仿,沒有誰規定百貨店必須長成什么模樣,消費者喜歡的百貨店就是好百貨店。
很多人不看好百聯、王府井、利豐的三方合作,有人甚至認為這是“三個失意者的聯盟”。老笑認為它們合作的意義非凡,至少也是一次大膽的跨界、創新,在深刻變化的市場環境中,任何創新、嘗試都值得鼓勵、點贊。而且我感覺,品牌分級代理制有可能已經出現松動跡象,未來會不會在某個時點徹底崩盤亦未可知,它們的合作有可能是一次未雨綢繆、先知先覺的行動,它們的渠道資源極其優厚,也未必沒有做成的可能,所以老笑不吝為它們送上祝福。
——話題營銷
上半年,百貨店、購物中心的營銷活動越來越立體,越來越有溫度:情人節,各種秀恩愛、各種表白;清明節,各種郊游線路、各種踏青裝備;端午節,各種民俗表演、各種美食DIY;兒童節,各種巡展、各種比賽;暑假,各種納涼秀、音樂節……
實體百貨的親情牌、文化牌、時尚牌、影視牌、科技牌、生態牌、動漫牌打得風生水起,線上優惠券、微信搖紅包、砸金蛋各種“凹凸凹”新玩法層出不窮,銀泰給萬達的“情書”,永旺夢樂城的泰迪熊展,樂大嘴零食公園的“致歉信”,都讓人腦洞大開。7月15日,“優衣庫試衣間”曝光當天,就有不少百貨店微信引用調侃,為推送增色,這種話題意識堪比電商,不亞于段子手。
實體百貨似乎逐漸踏準了新消費變革的鼓點,越來越有點長袖善舞的意思。前幾年在零售市場一度“萬馬齊喑”的局面似乎正在被打破,至少在區域零售市場,百貨企業的“話語權”正在增強。
近幾年,在持續不斷、綿延不絕的各種營銷、促銷之下,百貨店、購物中心的標價幾乎從未實際執行,真實價格在各種打折、買減、買送、清倉、出清的拉動之下,越來越靠近電商,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再多的優惠、再大的讓利也需要有新奇、有趣的包裝,也要有十足噱頭、良好的創意,畢竟這是個娛樂至死的社會,畢竟百貨業經營的不是生活必需品,畢竟要在海量的同行之中脫穎而出絕非易事。
在電商十幾年喪心病狂的“超低價”追求之下,價格“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印象似已在人們的腦海中頑固形成,而話題營銷、事件營銷、社會化營銷無疑是打破“百貨價高”錯誤印象的不二法門,也是線下百貨擴大影響力、避免被邊緣化的有效途徑。
百貨業的轉型當然不止這些,諸多動作旨在于打造讓顧客心動、尖叫的體驗,它既有跨界混搭、智慧零售、話題營銷、個性服務等的塑造構建,也不乏體制機制、組織架構、管控體系、供應鏈變革創新的保障支撐。越來越多的百貨企業正在朝著內外兼修的方向努力,差異化經營、精細化管理、個性化服務、體驗式營銷的道路正越走越寬。
三、不是所有百貨店都有“第二春”
百貨業的升溫回暖的苗頭已現,這不是老笑的夢囈,而是真真切切地正在發生。
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統計顯示,今年6月,全國50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零售額同比增長2.2%,增速是去年4月以來的最高;前6個月,全國50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銷售同比增長1.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出1.9個百分點!
當然,這種升溫的苗頭還很微弱,回暖的勢頭還不明顯,增長也很脆弱、不穩固。
還是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的數據:
6月,服裝類增長1.7%,增速較上年同期高出0.3%;化妝品類增長4%,增速較上年同期高出5.3%,日用品增長5.8%,增速較上年同期低1.2%;金銀珠寶下降10.3%,降幅擴大1.6%;
前6個月,服裝類增長3%,化妝類增長4.2%,金銀珠寶增長1.1%,提升幅度分別為2.5%、3.2%、14.7%。
老笑感覺,這或是嚴冬中的第一縷春風,是枯枝上的第一粒新芽,是日出前的第一抹晨曦,盡管難以察覺,但它對于在黑夜中摸索太久,在下滑中掙扎太久,在寒風中挺立太久的百貨業來說,無疑是希望的火種,一旦我國經濟走出下行通道,重回較快增長的正軌,有可能形成燎原之勢。
但可以肯定的是,歷史不會重演,百貨業不會重回過去,即使經濟重回8%以上的增長高位,“躺著就把錢賺了”、“開店就賺錢”的局面也不可能重現。因為環境變了,市場變了,消費者也變了,百貨業發展早已翻開了全新的一頁,再也不可能回到過去!任何冀望于經濟反彈的“新風口”而非通過自身努力“飛起來”的,都是奢望,都注定要失敗。
老笑判斷,百貨業的兩極分化會更加突出,強者恒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將更顯強烈,那些善于發現、捕捉消費需求、勇于創新、大膽變革的優秀百貨企業將率先走出困境;而那些觀念陳舊、不善創新、不敢變革的百貨“遺老遺少”還會在困境中越陷越深、難以自拔。今后一段時期,百貨店、購物中心還將延續開店與關店并舉、盈利與虧損同在的發展格局,大浪淘沙之后,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會誕生一批真正的全國巨頭、區域強權。
張瑞敏說“自殺重生,他殺淘汰”,此乃至理名言也!百貨企業唯有聚焦顧客需求,回歸零售本質,借助移動互聯、技術進步的力量,緊貼市場需求變革創新,開放合作,大膽創新,專注極致,才能走出一條光明大道。
642575285@qq.com- 該帖于 2015-7-16 12:3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