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又是一家處在“無人零售”風口的公司。
接近兩個月前的7月18日,小麥公社旗下的新型智能便利店獲得1.25億元首輪融資,界面創業曾做過相關報道。9月9日,小麥便利店在北京召開產品發布會,再次宣布獲得君紫資本超億元的戰略投資,并交上了試運營期間的作業。
一直以來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創始人劉澤軒,這次終于站上臺講述他的情懷和產品,在這之前有關小麥便利店的采訪都由副總裁全斌全權負責。
劉澤軒是個在舞臺上不善言辭的創始人,他自稱曾經自閉,是商業打開了他。想要變強的原動力,來自于劉澤軒希望家庭美滿幸福的欲望。無論這與創業之間是否存在必然的聯系,他提到十八歲經歷了由父母離異帶來的打擊,為此他哽咽落淚,平復良久。
但情懷歸情懷,消費者買的是產品和體驗。
模塊化與加盟體
從17年4月門店1.0版本起,小麥便利店幾乎以每月一次的速度迭代產品。本次發布的是“小麥鋪”4.0,其產品概念最核心的部分在于采用了模塊化組件式拼接方案,結合智能化運營體系實現店面無邊界、交易無邊界、運營無邊界。
小麥鋪4.0外觀效果圖
對于這三點概念,小麥鋪給出的解釋是:店面無邊界:傳統便利店受限于物理位置、空間、商業配套設施條件,小麥鋪的店面形態可實現模塊化拼裝,靈活可遷移,試錯成本低,不再受限于現有的基礎設施束縛。
交易無邊界:傳統便利店中,顧客可購買的商品類別和服務項目相對固定。基于模塊化可擴展的特性,小麥鋪可根據所在商圈或社區的消費需求,基于標準模塊增加新的服務或商品模塊,提供更多樣的商品選擇和服務體驗,并通過線上線下結合,實現一站式的社區生活服務中心。
運營無邊界:擴張方面,在沒有智能化運營系統的支持下,傳統便利店擴張會受到限制,借助智能化運營體系,小麥鋪可實現在一定運營后臺成本支持下迅速大規模擴張;人員方面,傳統便利店實現高品質服務對運營人員有很高的要求,借助智能化運營體系,小麥鋪可讓所有人都在沒有專業知識的情況下迅速開店。
小麥鋪方面表示,從經營角度來看,支撐本次轉變的背后邏輯在于:
1、降低硬件維護、升級、擴展成本,重塑成本結構;
2、靈活可遷移,試錯成本低,2000元一次;
3、空間利用最大化,坪效極致提升;
4、可擴展,易升級:模塊化建店和擴張使服務模塊無邊界擴展得以成為可能,可以實現隨時增加組件,業務上新,更具靈活性;
5、規模化生產的需求:能夠通過確定生產節拍使生產作業規律化,達到生產活動的穩定,在生產工藝提升的同時,提升整體生產效率和更新效率。
與之前的版本相比,除了購物體驗和視覺體驗有不一樣的效果外,小麥鋪在能耗降低上也下了功夫。通過建筑材料、設備、控制三方面的改進和升級,門店內建立了包括智能溫控、濕控、光控系統的智能體感環控體系,據其成本部門提供的數據是,總體能耗降低59%。
目前,小麥鋪的標準化模塊共五個種類,包括標品、鮮食、設備(咖啡機、蒸包機、冷柜等),并可根據不同社區的消費偏好,實現個性化定制。這從消費者角度也提供了一站式社區服務成為現實的可能性,比如未來還可以涵蓋洗衣房設施等等。
青山周平在現場剖析新產品內部結構
“通過我們重構成本,打破傳統模式,降低了房租、裝修以及人工的費用,商品價格要比外面便利店便宜,基本便宜10%左右,所以我們的商品更加有競爭力。簡單來說,把優惠反饋給用戶。”小麥公社副總裁全斌表示。
除了產品更新,小麥鋪同時正式開放加盟渠道,實行“小麥鋪合伙人創業計劃”,并提供“0元開店”的創業扶持政策,但這只是初步開放通道,具體條件小麥鋪會在一個月后的加盟商大會宣布。
目前,一間小麥智能便利店的成本在9.9萬,基本包含主體、所有的硬件(除接電、場地硬化、商品)以及店面的5年使用權。而小麥鋪目前單店日盈虧平衡點為500元,日商(每日交易額)為1500元,推算成本回收周期為12個月。而傳統業態便利店的成本回收周期普遍在1-3年不等。
借助加盟商和商業地產,小麥鋪計劃以300個家庭擁有一家店的密度做透單點區域和城市,從北京開始輻射周邊,預計2020年,小麥鋪將服務10000個社區,累計鋪設30000家店。
投資人說:彎腰撿鋼镚的行業
對于小麥鋪要打出加盟牌,投資人是認可的。
“為什么開加盟模式?如果單店能跑起來的話,其實也就意味著我不需要利用自有資金開這個店,有很多加盟商愿意合作。小麥鋪的合伙人計劃,核心在于單店能不能賺到錢,所以怎么精細化做好所有商業核心的閉環,讓盈利更好,這是關鍵。”彭創說。
作為洪泰基金的管理合伙人,彭創和創始人劉澤軒認識已久,在后者還在做物流收獲平臺時,兩人就討論過做便利店的事情,之后也一直保持聯系。
劉澤軒帶著這個項目找到他時,“合適的人”、“正確的軌道”,帶著這樣的判斷彭創決定投資于他。
雖然這個領域內除了零售巨頭還會有BATJ,但彭創表示零售行業極度重運營,是個“彎腰撿鋼镚的行業”。這里面包含技術整合、產品設計、供應鏈管理、工廠管理等方面,本質上要求團隊是復合型的,而且磨合時間需要特別長。
“這是我們在小麥鋪上看到的最大優勢,很復合的團隊,搭配多年的共事經驗,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彭創說。
為了盡可能實現單店盈利能力,小麥鋪所得融資第一目標就是用于產品研發。在新零售的賽道中,僅僅在SKU上做出差異化,能夠帶來的影響并不大,他們要關注的是這群人到底會被哪些地方打動。
所以彭創才會給出這番解釋,“小麥鋪為什么請青山周平及主廚過來?商業化設計、工業化設計,才有可能帶來不一樣的體驗。體驗是未來新零售最大的核心,而技術只是增強。”
當然,無論便利店做到什么樣的形態,它的本質還是零售,這不會變。因此彭創認為,便利店擁有的依舊是標準化的盈利模式,即品牌商賺商品出貨的錢,連鎖品牌賺商品的價差和加盟費。
而他之所以看中小麥鋪,還是出于傳統零售業態有諸多硬傷的認知。“比如選址,如果選址錯誤,更換成本非常高。而盒子店能很大程度上解決這類問題。”
從這一點來看,小麥鋪想要對標的并非所謂的新零售或者新型便利店,這應該也是為什么他們從不強調“無人”,他們的目標在別處。
就小麥鋪在發布會現場提供的數據來看,盡管國內外便利店品牌發展迅猛、電商興起,目前國內仍舊有約680萬家小賣部,它們一年貢獻10萬億的交易額,占據便利店零售業態的40%。
當然,對“家庭”性質的突出和強調,也不排除是為了更好打入社區用戶群。而與小麥鋪形成正面競爭的,不僅僅是傳統業態下的便利店,更多的還是新型便利店,甚至包括有送貨到家服務的線上平臺。
但彭創認為小麥鋪在選址上存在優勢,“從新零售和消費者洞察的變化來看,消費渠道要盡可能貼近消費者。無論是小麥還是現在同樣很火的無人貨架都是如此,只是一個是社區場景,一個是辦公場景,對應的分別是原來的社區便利店和寫字樓便利店。”
而且,今天的用戶比過去更愿意為便利性付費。“特別是90后人群,越來越多的人去便利店購物不太看單價,用戶愿意為便利性付溢價,而這個溢價的空間就滿足了服務便利性可能帶來的成本提升,這是我們看到的一個新機會。”
至于與線上平臺的對壘,小麥鋪的機會很可能掌握在沖動性消費和注重線下體驗的消費者手中。
當前階段,彭創眼中小麥鋪的發展核心是規模與品質。
首先,規模決定成本,規模化會帶動成本結構優化,從而獲取更多加盟商和更大的毛利提供空間。
品質方面,除了建筑設計師青山周平和鮮食主廚王自金外,全斌介紹到小麥鋪目前擁有完整的商品開發供應流程。“在北京政策限制之后,北京中央廚房不超過5家,我們現在擁有一家自己的中央廚房,根據自己的需求來變換口味,滿足消費者要求。”
當然,市場變化總會超過多數人的預期,此時此刻彭創也無法判斷何時從規模化邁向下一階段。“我們希望團隊能在市場變化的情況下能正確的調整自己,而我們作為投資人能做的,就是在戰略上不斷的提醒團隊,適時的加速、剎車。”他說。
(來源:界面 伍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