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的logo變了,新店面的形象變了,甚至零售化的底料包裝都變了……
“變”的邏輯是什么?
近日,在海底撈調味料品牌升級大會上,幕后操盤者華與華董事長華杉首次揭秘背后策略——“品牌三觀”。
從操盤葵花藥業、三精、黃金酒、克咳等著名案例,到服務餐飲業的西貝、海底撈,華與華9個字的品牌三觀,值得所有企業經營者看看。
大家都知道海底撈是個品牌,但是想了解清楚到底什么是品牌,就需要有三個方面的觀點來分析——第一個叫品牌失靈論,第二是品牌成本論,第三是品牌資產觀。
1
品牌失靈論
eg:為什么“出事”最多的肯德基屹立不倒?
▼
品牌失靈論,是我根據經濟學上的說法——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這兩個方面延伸出來的。我們都知道,市場失靈,需要政府;政府失靈,需要市場。
經濟學上講品牌,是從博弈論角度來講的。
大家都知道麥當勞是全球最大的餐飲品牌之一。但是在美國高速公路服務區,麥當勞是不允許加盟的,為什么?因為高速公路服務區多是單次博弈,顧客吃了就走,這就會導致某些無良加盟商不去把控質量。但是對于麥當勞總部來說,不管開到哪,都是多次博弈。這就是品牌博弈論。
根據博弈論,我再講講什么是品牌失靈論。
大家常常聽到“某某品牌出事了”,實際上,品牌就是為出事而準備的,如果不出事,就不叫品牌了。
怎么講?當品牌出現問題的時候,敢于站出來承擔責任,作出賠償、補償,我們就說這個時候品牌有效;當品牌出事的時候,躲起來或者推諉責任,這個時候品牌就失靈了。
我為什么講“品牌出事”呢?因為現在有些企業的習慣性做法是一出事就躲避,一出事就想平事,就要馬不停蹄的刪帖。
仔細想想,中國出事最多的食品品牌是哪一個?是肯德基。
上網搜索一下,可能前三條都是負面消息。但是消費者有沒有因此就不去肯德基了呢?沒有!大家罵的時候跟著罵,吃的時候還是照樣吃,因為大家都不傻,都知道肯德基是最安全的。
只有當你成為大品牌、每個人隨時隨地都能監督你的時候,社會監督你的成本就會非常低,大家才會信任你。
《論語》里有這樣一句話:“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圣人犯錯就像日食月食一樣,不僅躲不了,而且全世界都看到了。但是當陰影過去,也就是當他改正了錯誤之后,大家也會照樣仰望著他。所以,有這樣一個心態就能解決好多好多的問題。
因此,之前有人跟我說:“原來我們搞好多不同的品牌,就想說如果這個品牌出事了,我還可以有別的品牌。”我說:“你搞了很多的品牌,但大家知道的只有一個,因為建立一個品牌需要巨大的投資,你能夠有一個知名品牌已經不得了了,還能做兩個三個都知名嗎?”
2
品牌成本論
eg:為什么大企業起名喜歡用動物?
▼
接下來我要講的是品牌成本論。
大家都是老板,老板腦子里面時常考慮的無外乎就是兩件事:一是成本,二是投資。
先說成本的考慮,我們要降低三個成本:第一降低營銷成本,第二降低顧客的選擇成本,第三是降低社會的監督成本。這三個成本是需要同時降低的。
以我們的調味料包裝為例:
首先,在命名上,如果海底撈的的調味料不叫“海底撈調味料”而是用了別的名字,那營銷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
其次,在包裝設計上,我們還要考慮比如“牛油火鍋底料”的字寫多大,用什么顏色,放在什么位置,這都是為了降低顧客發現它的成本。
然后我們還特意規劃了貨架的陳列方式,也是為了降低顧客的選擇成本。顧客走過貨架,一眼就能看到我們的產品時,他的選擇成本就低了,同時企業的營銷成本也低了。
▲ 華杉
所以說,我們寫一句話,設計一個包裝,都是為了降低企業的營銷成本和顧客的選擇成本。我經常聽到有人說“我喜歡這個設計,我不喜歡那個設計”,我覺得大家以后沒有必要這么討論了,因為最重要的是哪個設計的成本更低。
比如海底撈、阿里巴巴這些名字都是成本低的名字,還有螞蟻金服、天貓,以及現在又出現的飛豬。為什么拿出一副要開動物園的架勢?因為使用動物的名字最好記,好記就說明營銷成本低,顧客的選擇成本也低。
3
品牌資產觀
eg:海底撈到底有哪些品牌資產?
▼
我們說除了成本之外,就是資產的觀念。下面我們講投資——投資就要形成資產,所以我們叫做品牌資產觀。
要理解品牌資產觀,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品牌資產?品牌資產指能給我們帶來效益的消費者的品牌知識。顧客知道我的品牌,所以他會買我的產品,進一步就能給企業帶來效益,這就是品牌資產。
所以我們做任何一件事,做一個設計,一個創意,一個活動之前,都要問自己它能不能夠形成資產。能形成資產就做,不能形成資產就不要做。因為最重要的就是要減少動作,不走彎路,讓每個動作都有效。
那么再說回海底撈,它過去有什么資產呢?
第一,海底撈這個名字是資產。
但是海底撈的logo是不是資產?我認為它沒有形成資產,大家只知道海底撈這個名字,但海底撈logo長什么樣大家并沒有印象也沒有注意過。
當然,也沒有因為大家記不住這個logo而影響了海底撈的生意。但是logo是我們可以運用起來的戰略工具和品牌資產,是我們過去忽略掉的和沒有用的。
第二,海底撈最大的品牌資產是服務。
大家都說海底撈服務好,這個資產大到連海底撈自己都覺得有點不高興,為什么不會經常聽到有人說海底撈火鍋好吃?不是說海底撈的火鍋不好吃,而是服務太好了,以至于壓倒了另一個方面的印象。
這個時候應該怎么做呢?就是要推出一些自己的產品,這是海底撈要不斷去做的一件事。
第三,還有一個品牌資產就是海底撈的創始人張勇,以及海底撈對員工的激勵和員工職業生涯的規劃——這種“雙手改變命運”的企業文化。這個是非常寶貴的。
中國有一些企業家自己本身就是超級IP,比如說馬云是超級IP,王健林是超級IP。然而有的企業家他不愿意站出來,企業家本身不成為一個公眾人物的時候,實際上就是放棄了對品牌資產的利用。
我們講品牌提升的時候,首先要對我們已有的品牌資產做一個審計,我把它叫做品牌審計,由品牌的審計師來完成審計。審計完之后就需要補課,補課的重點就是品牌的視覺形象,要將這個視覺形象強化成能夠持續投入的品牌資產。
所以我們創造了海底撈“Hi”這個形象,我們說它是一個超級符號,為什么呢?因為超級符號是一個全世界所有人都認識的符號。如果一個符號不能描述,那么就說明它的記憶成本很高。
所以在設計的時候,我們說要做聽覺的設計,什么叫聽覺的設計?就是做一個我可以用嘴把它說出來,讓聽的人能夠在腦海里還原的設計。
比如說海底撈的新logo它是一個圈,里面是一個英文的Hi,H是大寫的,i把它做成一個小辣椒,這就記住了,這就叫聽覺設計。
因為傳播是一種聽覺行為,所以我還發明了一個詞,不叫傳播,叫“播傳”。“播傳”是我播一個東西讓它自己能夠傳,一傳十,十傳百,成本就低了。因為播是要花錢的,傳是免費的。
海底撈要怎么發動 “傳”這個行為呢?我們為什么選擇Hi呢?這個設計方法叫做要去發掘品牌與生俱來的戲劇性。
海底撈的戲劇點是“hai”,所以我們就用英文打招呼的Hi。我們說,超級符號是公共符號,這個Hi是全世界人都認識的,只要把它做一點點小的改動,就能把公共符號私有化,變成海底撈獨有的Hi。
另外,除了把一個公共符號實現私有化之外,還有一點叫做讓我們的文化全球化,讓我們的品牌全球化,這也是海底撈品牌全球化的一個新起點。
當初誰能想到今天的中國人也開始熱衷于吃漢堡呢?現在美國的文化中國化了,相應中國的文化也會美國化。
海底撈剛剛開到美國的時候,張總跟我說了一個故事:人家說到美國開火鍋店要有口味的調整,符合美國人的口味,他說“我的天啊,我怎么把這個火鍋調成美國的口味,本來這就不是外國人的口味。”我說“說得很對。我就會做四川火鍋,我開到國外,你們能接受就接著開,不能接受不吃也行,怎么能輕易調整口味?”
但是在形象設計上就要符合全球人的口味,要讓全世界的人都認識。海底撈的“Hi”就是這個做法。
這樣一來,海底撈就有了一個超級符號。以后不光是“海底撈”這三個字,還有“Hi”這個符號。它把我們在超市里面調味料的銷售和火鍋門店聯系起來,這樣就能夠共享這個品牌資產了。
事實上,不僅能夠共享資產,而且能在它出現的每一個地方給這個資產做更多的投資。品牌資產的投資靠什么?就靠重復。它在門頭上出現,是一次廣告,一次投資;在包裝上出現,又是一次廣告,又是一次投資;在衣服上出現當然也是一次廣告,一次投資,而且足夠簡單。
大家一想到媒體,就會聯想到電視、網絡、廣告牌,其實包裝本身就是最大的媒體,店頭是最大的媒體,每一個人也是自己品牌最大的媒體,要把這些媒體充分的利用起來,要持續創造新的品牌體驗。
(來源:華與華,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