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免稅牌照的王府井能否挑戰中免集團寡頭地位
聯商專欄:6月9日晚,王府井集團宣布獲得免稅品經營資質。這是繼中免、日上免稅、海免、珠免、深免、中出服、中僑之后,我國第八個擁有免稅牌照的企業。
一張免稅牌照成功攪動了市場,很多人突然發現零售業還有這么一塊毫無競爭的凈土。頓時一片狂歡,使得這塊古老的牌照再度煥發出新的光彩,各路諸侯都開始想在此分一杯羹。而這又是一個怎樣的行業呢?
2018年,中免收購日上免稅涉嫌違反《反壟斷法》被監管盯上,這個靠政策紅利存活的市場,一直游離于商業零售行業之外,堪稱零售業的桃花島。由于國內戰火聚焦于線上線下,免稅市場倒是一片祥和。但是監管的問候,也意味著這個市場終將納入大商業戰局,不再擁有防火墻隔離。
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見》,明確要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誠信守法、監管有力的現代市場體系,加快形成權責明確、公平公正、透明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場監管格局,到2020年建成體制比較成熟、制度更加定型的市場監管體系。
2015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加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改革力度,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建立規范行政審批的管理制度。
2016-2017年,由國家發改委、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匯總、審查形成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草案開始試行。
2018年,我國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同年,國務院在印發《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放開免稅牌照頓時在市場蔓延開來。
同年,中免被監管部門盯上。
2019年財政部等五部門發布《口岸出境免稅店管理暫行辦法》,擴大口岸出境免稅店的經營主體。中免上市主體中國國旅隨即股價重挫,市場聞到了一絲絲寒意。
政策上一步步放開,這個封閉的板塊終將開放。
免稅店早期為了吸納外匯、擴大對外開放,在特殊時期的一種經營模式。像中免以供應離境游客、駐華人員為主;中服以服務因公出國、勞務人員為主;中僑以服務華人等為主;外加特區試辦以供應港澳同胞為主的深免、珠免、海免、廈免等。
隨著稅收紅利收緊,特區試辦的免稅店后來幾乎與百貨店無異,如深免、廈免等,基本同臺競技;斓帽容^差的廈門信達免稅商場幾經折騰,最終在廈門國貿手上于今年4月份關門。
國內免稅巨頭實際只剩中免一家。因為只有出境前市內免稅牌照,沒有入境后市內牌照,擁有入境后市內牌照的中僑、中服也能混口飯吃。
國內還有個特殊口岸,就是海南,后來中免把海免也收入其中,F在也就大灣的珠免勉強撐著,以珠免現在的實力還跟中免搶機場口岸還是沒戲。
以前海免在海航強勢階段,還有黏上全球免稅巨頭Dufry的小野心。所有對手盤都快消失了,獨孤求敗的中免也就開始迎接新的對手盤。
市區店比機場店想象空間大,成就了王府井的暴風驟雨快感。以免稅巨頭樂天為例,明洞就占據了一半業務,機場店只不過是甜點。
國企百貨相比免稅店體系還是比較市場化一些,國企背景又比民企更講政治,畢竟涉及到外匯、稅收等諸多問題。免稅店改革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太快市場化也容易扯到蛋。
壟斷格局造成了很多消費者對于免稅店怨聲載道,店大欺客時有發生。開放是市場的主旋律,王府井只不過吃頭份。
免稅商場跟普通商場沒什么差異,只不過享受一定關稅紅利。經過幾輪降稅后,日化類平均也只不過2.9%,具體到單品頂多也就十幾個點,對于商品總價影響一般不超過5個點。為什么免稅店還能生活得滋潤呢?
《口岸出境免稅店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二條:合理規范口岸出境免稅店租金比例和提成水平,避免片面追求“價高者得”。財務指標在評標中占比不得超過 50%。財務指標是指投標報價中的價格部分,包括但不限于保底租金、銷售提成等。招標人應根據口岸同類場地現有的租金、銷售提成水平來確定最高投標限價并對外公布。租金單價原則上不得高于國內廳含稅零售商業租金平均單價的 1.5 倍;銷售提成不得高于國內廳含稅零售商業平均提成比例的 1.2 倍。
很容易看出免稅店是個高租金行業,高租金意味著要高利潤來支撐。中免收入高、房東收入高、消費者買東西便宜,這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管理層對于租金進行限價,對于壟斷行業的改善幾乎很小。
新入局者必然要對中免客戶進行稀釋,中免業務受到一定沖擊,才有動力進行改革。
王府井拿到一張什么樣的免稅牌照,并沒有公告。免稅的行業壁壘終將逐步打破,就看王府井能否搶到這波紅利。
(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 王國平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