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本地生活未來3年何去何從?俞永福內部信揭秘
導讀:上任阿里本地生活公司CEO100天來,俞永福首度發布全員內部信,從公司未來三年發展方向、團隊現存問題、人才激勵和保留、組織策略等五個方面一一做出表態。雖然姍姍來遲,但不難看出他對扭轉業務頹勢、重振員工信心的強烈渴望。
今年8月,阿里性侵丑聞曝光后,前阿里本地生活CEO李永和引咎辭職。45歲的老將俞永福臨危受命,接任阿里本地生活CEO,奔赴“前線”、帶兵打仗。
全天候科技從多位阿里內部人士處獲悉,在加入本地生活100天之際(12月8日),俞永福以“班長”身份發布內部信,從公司未來三年發展方向、團隊現存問題、人才激勵和保留、組織策略等五個方面做出表態。
他明確指出,因為賽道選手數量不多,本地生活業務競爭并不激烈,但很殘酷,未來三年阿里本地生活將堅持“四橫四縱”的戰略方向不動搖。
不過,作為一家約兩萬人規模的大型企業,阿里本地生活公司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在俞永福看來,這些問題的實質是,要創新和經營好“先進的規模業務和先進的規模組織”,“這并非文化問題,而是能力問題”。
他甚至認為,目前組織的頭腳腰都沒從“單一業務能力和單一的業務組織”成長突破到“先進的規模業務能力和先進的規模組織能力”,所以,公司未來三年仍會聚焦在這兩項能力的提升。
組織要想具備先進性,自然離不開人才建設。俞永福從能力成長、事業機會和財務回報三個方面簡單分析了留住人才的重要性,并表示本地生活公司非常看重員工的能力成長,未來一年會完成財務回報機制優化,讓員工能力成長、公司業務發展與最終回報相向而行。
為了改善組織運作“各種慢”的問題,讓“組織敏捷”起來,俞永福提醒本地生活員工避免踏入意識誤區,接受績效評價打分的不完美,不糾結于“對錯”,尊重“選擇”,把更多時間放在解決業務問題上。
這是俞永福上任阿里本地生活公司CEO 100天來發布的首封全員內部信,雖然姍姍來遲,但不難看出他對扭轉業務頹勢、重振員工信心的強烈渴望。
01
臨危受命
如今的阿里本地生活公司,是由餓了么與口碑兩大業務合并而來。
俞永福與其緣分開始于2021年7月。彼時,阿里巴巴將基于地理位置服務的三大業務,即高德、本地生活和飛豬,組成了生活服務板塊(“飛高了”組合),交由俞永福分管,這位三年多沒有公開露面的老將,重新被人們記起。
伴隨著2014年UC并入阿里巴巴,俞永福先后擔任過阿里移動事業群總裁、高德集團總裁、阿里媽媽總裁、阿里文娛CEO、eWTP投資工作小組組長等職務,還是阿里巴巴集團合伙人,以業務梳理與整合見長。
外界將阿里2021年7月的組織架構調整看作是,將高德成功經驗擴展至更多生活服務領域,激發阿里本地生活各業務產生化學反應的一次變動。
畢竟,高德在2014年剛由俞永福接管時日活不足千萬,到2021年4月,日活已經突破了1億大關,成為繼淘寶、支付寶后阿里系第三大流量池。據晚點LatePost報道,去年底,高德還在阿里體系的考核中還拿到了4分,超過淘特(淘寶特價版),位列垂直業務第一,成為阿里收購的諸多業務中罕見存活下來,并邁上新臺階的業務。
反觀餓了么和飛豬業務,就沒能有這樣的好成績了。餓了么與美團競爭多年,行業格局不見轉變;飛豬守著行業老三位置,發展不溫不火;即便二者均接入支付寶平臺,依然未能創造增長神話。
作為“整合高手”,以及讓高德實現流量短期快速積累的掌舵人,俞永福被推至臺前管理“飛高了”組合,似乎也順理成章。
但在7月的調整中,俞永福并非業務直接管理人,更多扮演著三軍總指揮的角色,在后方負責策略研究部署、資源調配整合。直到今年8月,一場阿里性侵風波,導致本地生活原CEO李永和引咎辭職,俞永福不得不親自掛帥,走上陣前。
本地生活可以說是張勇非常看重的業務。根據上述媒體此前報道,去年有段時間,張勇每周至少會有一天投入在本地生活業務上,每兩周會和本地生活管理層開一次例會,中間還有一些專題會,對這塊業務傾注了大量的精力。
沉寂三年多的俞永福,被重新安置到垂直業務板塊,表面看似風光無限,但面對的問題也同樣棘手。
02
任重道遠
在阿里巴巴內部,本地生活業務是“尷尬”的存在。
一方面,集團從未放棄占領該市場的野心,無論是平臺資源還是資金投入,均不吝嗇,對這部分業務寄予厚望;另一方面,餓了么近幾年業務表現不達預期,在與美團的競爭中逐漸敗下陣來;就連部門自己的員工,在內網對組織內卷、中層無能、考核不合理等問題也抱怨不已。
根據易觀發布的報告,2018年一季度,餓了么+百度外賣(后由餓了么收購)占據中國互聯網餐飲外賣市場48.9%的份額,較美團外賣(45.4%)高出3.5個百分點,位列第一;但餓了么+百度環比其自身2017年第四季度49.8%的市場交易份額,已經有所下降。
圖片來源:易觀
此后,餓了么市場份額還在下滑。易觀數據顯示,2018年下半年,餓了么市場份額40.2%,2019年上半年達43.9%;同期,美團分別為54.5%、52%,均反超餓了么。
圖片來源:易觀
外界將2021年7月本地生活、高德和飛豬業務的合并(即“飛高了”組合的形成),看作是一次全新的變陣,意味著阿里不再以單一業務單元對抗外部競爭,而是集合多業務模塊力量共同對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臨危受命的俞永福,要想驅動本地生活這駕馬車快速前進,讓“飛高了”釋放組合效應,首先要解決內部歷史遺留問題。
從內部信可以看出,俞永福經過100多天對業務的觀察和了解,對本地生活板塊的業務能力和組織能力均不滿意,不僅組織敏捷性存在問題,就連人才激勵和保留措施這些基礎制度都需要完善。
按照俞永福的說法,未來一年本地生活公司會完成財務回報制度優化,他希望員工能夠接受很多不完美問題,把時間盡力放在解決業務問題上。
同時,本地生活公司未來三年仍會聚焦“四橫四縱”的戰略方向不動搖,除了在業務資產方面沉淀超算平臺、物流網絡,還會從業務方面提升協同作戰效率、評價激勵效率等,讓創新業務展現出該有的成長節奏。
本地生活到底是能實現逆風翻盤,還是兵敗如山倒,就看俞永福計劃的落實情況了。
以下為俞永福內部信全文:
各位本地生活的同學,大家好,我是永福。加入本地生活團隊一百天了,因為不是“計劃內的形式”加入的(大家都懂的),也就沒在剛加入時寫第一封信,今天借一百天的時間點給大家寫第一封信。
開頭需要說一下為什么習慣叫“班長永福”,因為“班長”更像“團隊里的大哥”,是“感情上的責任”,而不是“管理上的職級”。今天我是本地生活的班長,我有責任帶領團隊發展好這項業務,我有責任幫助兩萬多人能力成長。
永福是理工男,語文并不好,寫信的方式對我有壓力,但文字的形式對兩萬多人的隊伍會信息一致,我會定期以寫信的方式跟大家分享溝通。
這次寫信跟大家聊5件事:
第一,關于本地生活的實質是什么?我們三年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本地生活業務實質是“即時商流”與“即時物流”高度雙輪驅動的業務。是在“信息和連接數字化二十年”基礎上,正在經歷的“現實世界數字化二十年”,時間周期上目前產業處于四節的第一節,這場競賽其實并不激烈(選手數量不多),但很殘酷(沒有人有一招制勝的方法,是長周期數點數的拳擊比賽),所以基本能力建設才是核心。
未來三年本地生活公司將聚焦“四橫四縱”的戰略方向,四橫是沉淀的“業務資產”,分別是elm超級APP/即時商流超算平臺/即時物流超級網絡/即時物流超算平臺,四縱是“作業能力”建設,分別是指揮作戰效率體系,測試效率體系,評價激勵效率體系,學習沉淀效率體系。未來三年戰略方向不動搖!【PS:創新業務有創新業務的實質/定位和節奏】
第二,我們當前遇到問題的實質是什么?
當前大集團和本地生活公司都遇到很多發展的問題,這些問題并不是只有我們會面臨,市場上超過萬人的企業都在面臨這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實質是如何創新和經營好“先進的規模業務和先進的規模組織”!實質不是文化問題,實質是能力問題,組織的頭腳腰都沒從“單一業務能力和單一的業務組織”成長突破到“先進的規模業務能力和先進的規模組織能力”,造漁船/開漁船與造航母/開航母不是同一維度的事情。我們未來三年要聚焦在后者的能力提升。
第三,如何激勵和保留人才?
人才在不同的階段對三個需求的比重和優先級是不一樣的,包括能力成長,事業機會和財務回報。人才是靠三件事保留的,第一是“賽道留人”,是一個成長的賽道,水漲船高(男怕入錯行);第二是“能幫助能力成長的Leader留人”,好學生難找,好老師、好師兄更難找,能力成長是“永續的增值”(女怕嫁錯郎);第三是“財務回報留人”,分享成果的好機制。
生活服務互聯網確定是這十年的大賽道,生活服務互聯網是“空軍和陸軍”混合能力的要求,能力成長的寬度相比純空軍更寬,未來更稀缺,財務回報的雙向振幅更大。新班子對大家的能力成長(永續的增值)是最高優先級,財務回報機制需要再優化,未來一年完成優化,要讓能力成長/業務發展與成果分享相向而行。
【特別說明一點,大集團也在體制改革的路上,機制會與每個一級組織為中心,根據業務特征進行設計。也就是說,未來各有特色,不再大一統,本地生活公司會加大雙向幅度,我們不跟其他團隊比,其他團隊也不用跟我們比!】
第四,關于“組織敏捷”與“接受不完美”。
規模組織最常見的就是“各種慢”,所以我們明確要讓“組織敏捷”,除了戰略方向清晰,策略分解,組織結構合理,方法明確等以外,我今天特別想跟大家說說如何避免“沒有意識的一些誤區”,因為這些誤區也是規模組織里“不能簡化”/“不敢決策”的根本原因。
組織敏捷首先要提高“業務架構能力”和“組織架構能力”,同時一定要“接受不完美”,包括目標要取舍的不完美,包括過程分階段迭代的不完美,包括不是所有同事都happy的不完美。特別是對“選擇”與“對錯”的思辨,現實中我們把很多“實質是選擇”當做“對錯”在對待和處理,導致資源的消耗和速度的影響。
先舉個例子,NBA扣籃大賽,有比賽和打分的規則,一個運動員比賽后,幾個裁判打出了不同的分數,有8分/9分/10分,“哪個分是對的?”這實質不是一個對錯問題,其實這是一個選擇,這是裁判的權利,是裁判員的選擇。這個例子很容易理解。
換個跟我們日常相關的同類例子,績效打分,實質是一樣的,績效打分是個“對錯還是選擇?”“誰的選擇權利?”
績效實質上是“團隊組織者”的“人權”,是他的一種“選擇”,只要不涉及“紅線(私利)”,就必須尊重“團隊組織者”的“選擇”,復議是被打分者的一種權利,但復議的“標的”應該是有沒有“私利”,如果沒有私利,就不能推翻選擇。過程的完美是另外一個維度。當然“團隊組織者”也是被約束的,就是“組織者調查”和“360評分”,不是從一個人角度評價,是從多個人多個角度評價。有人會問,能不能每個人都做360環評,這就是“敏捷與完美”的取舍。
再舉個例子,績效目標與績效評價,完美的做法是“先設定詳細的績效目標”,最后對照預先設定的“績效目標”逐條進行“績效評價”。我們盡力做到“細化”,但不可能全部完全細化,創業公司更不是這么做的,大多采用事后綜合評價的“簡化方法”。我們要組織敏捷,要把時間盡力放在解決業務問題上,減少“證明自己是對的,證明自己是好的”。
這種敏捷,一定會帶來很多不完美的問題,請大家理解和包容。
第五,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如何行動?
前面聊了很多仰望星空的事情,最后還是要腳踏實地。如何做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聚焦“發現問題案例”,“解決問題案例”。如果我們2萬多人,每天能解決一個,三年下來我們就能解決超過一千個“小問題”,用戶和商戶的體感會好很多,業務運轉的質量和效率會進步很多。不多說,迷茫時就去解bug:)
志同道合,尋找同路人,一起共勉!
永福,2021年12月8日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