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在前,魯花在后,為什么跨界都選擇了醬酒?
醬酒熱正在退燒的當下,魯花集團的醬酒產品上線了。一向穩健的魯花,此次出手會“醉人”還是“自醉”?
跨界“飲酒”
眼下的醬酒市場正逐漸褪去高熱,然而新的“跨界者”還是來了。
繼金針菇大戶眾興菌業、來伊份相繼于今年入局之后,醬酒市場在本月初又迎來了一位來自食品行業的跨界選手——糧油大王魯花集團。
有消費者發現,魯花微信會員商城近日推出了兩款醬香白酒產品,其中魯花醬香經典(黃)售價為每瓶999元,魯花醬香經典(白)售價為每瓶499元。在商城上,這兩款產品僅支持按箱售賣,均實行買2箱送1箱、買5箱送3箱的優惠政策。按照優惠后的價格來算,兩款醬酒的價格分別為660元和330元左右,定位在次高端市場。
這兩款產品目前僅在魯花會員商城售賣,其他電商平臺和線下渠道均未上架。截至發稿前,魯花醬香經典(黃)成交量為410單,魯花醬香經典(白)成交量為441單。
雖然魯花集團宣傳部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兩款產品主要用于內部消化,并不作為公司主營業務,但所謂“內部消化”并不影響普通消費者在商城上自行購買,因此業界紛紛猜測魯花或將布局酒業。
事實上,酒企與食品飲料企業相互跨界并不是件新鮮事,近年頻頻發生。酒企想通過飲料市場拉攏年輕消費者,飲料企業則意圖通過白酒獲得更高年齡層次的消費人群,二者各有所求。就食品飲料行業來看,2021年就有可口可樂、漢堡王、元氣森林、來伊份、金針菇大戶眾興菌業等多家企業宣布跨界做酒。
拿飲料“新貴”元氣森林來說,其近年來一直在加大對酒行業的布局,注冊400多個酒類商標,與口子窖等傳統酒企合作推新品,投資入股熊貓精釀、碧山啤酒、觀云白酒等企業,可謂多管齊下。
但酒業,尤其是傳統白酒并不是有錢就能干的事兒。這些年,被冠以“液體黃金”之稱的白酒,憑借著高毛利率吸引著源源不斷的跨界挑戰者,成功者卻寥寥無幾。在魯花、元氣森林之前,曾經的豆奶大王維維集團、娃哈哈等快消巨頭也涉足過白酒市場,但均折戟而歸。
“涉足完全陌生的產業,是看到市場的需要。在中國,酒文化是根深蒂固的,老百姓的白酒消費并沒有減少”,這是宗慶后當年跨界做酒的理由。與今天的魯花一樣,當年的娃哈哈也看中了醬酒市場,號稱要投資150億在貴州茅臺鎮建設醬酒產業。2013年11月,由娃哈哈打造的醬香型白酒——領醬國酒正式推向市場,借助娃哈哈的自有經銷體系資源進行售賣。
據悉,當年宗慶后自己主管白酒業務,并信心滿滿地表示:“白酒跟飲料不一樣,業務做到幾百億比較快。”只是,事與愿違,由于上市后銷量一直表現慘淡,娃娃哈最終于2018年9月將“領醬國酒”項目賣給了河北華林集團。至此,娃哈哈跨界做酒以失敗告終。
是否穩妥?
與維維集團、娃哈哈熱衷跨界的行事做風所不同的是,魯花集團表現一向穩健,自成立30多年來一直深耕糧油市場,目前已躋身國內食用油企業頭部陣營之中,“中國味,魯花香”的廣告詞也早已深入人心。
據官網信息顯示,魯花集團的主營業務橫跨食用油、調味品、米面等三大產業板塊,公司目前擁有47個生產基地,食用油年生產能力150萬噸,調味品年生產能力30萬噸,米面年加工能力50萬噸,2019年、2020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339億元、390億元。
在糧油市場一向低調穩健的魯花集團,突然做起了醬酒,原因何在?
有業內人士認為,魯花此番推出醬酒產品,或是因為主營業務的原材料成本上漲幅度較大,業績增長面臨較大壓力。魯花集團并非上市公司,具體的營收和凈利潤數據難以獲取,但與其對標的兩家糧油上市公司金龍魚和道道全今年均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情況。
金龍魚的三季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營業收入為1627.25億元,同比增長16.2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6.81億元,同比減少27.68%。其中,第三季度單季凈利潤為7.11億元,同比減少65.86%,下滑幅度較大。
如果糧油巨頭的日子都不好過,其他糧油企業的經營情況大概率也好不到哪里去。近幾年,國內食用油的產量和消費量增速不斷下滑。糧油又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食品,提價空間小,未來的想象空間有限。圍繞現有業務上下游布局新業務,打造更多高附加值、高毛利率的產品,是不少糧油企業當下的選擇。
以金龍魚為例,在做好主營業務的同時,已全面啟動調味品和中央廚房業務,以尋找新的增長點。有內人士表示,“米面油只是金龍魚的護城河,用來防御對手的競爭,而其它高利潤產品能多大程度上從渠道流通出去才是企業的上限!
同樣的情況類比到魯花身上,此次跨界做醬酒,也被業內認為是一種多元化嘗試,為公司尋找新的盈利增長點。魯花深耕糧油市場三十多年,經銷商體系穩定健全,在餐飲、商超等BC端渠道都有密集的鋪貨,如果后期魯花醬香白酒不再局限于“內部消化”,想在市場全面鋪開,依靠自有的經銷體系資源也能帶動部分銷量。
但從娃哈哈的折戟經歷來看,白酒與快消品的銷售方式和渠道雖有部分重疊,但匹配度并不是很高,主要消費人群也不完全契合。魯花想依靠現有的食用油渠道去運作一款全新的醬酒產品,部分業內人士并不看好,“靠現有渠道賦能醬酒銷售的價值有限,并沒有太多想象空間。”
除了銷售渠道和主流消費人群的匹配度,魯花入局的時機也不被看好。國內醬酒行業經過前三年的野蠻增長,今年明顯開始降溫,“醬酒退燒”成為業界討論的焦點。當資本和企業開始回撤之時,魯花卻逆勢入局,頗有“看點”。
不過,快消君也注意到,魯花醬酒的主體運營公司“山東魯花國際酒業有限公司”早在2012年就注冊了,很顯然,魯花入局酒業是“蓄謀已久”。至于此次是否“穩妥”,就要看其醬酒產品的市場接受度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