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最大電商關停:苦熬23年,幾經易手
運營23年后,昔日國內“第一大電商平臺”宣布關停。
近日,易趣網運營主體上海盈實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由于公司調整運營策略,決定停止易趣網絡平臺運營,關閉易趣網站。2022年8月12日24時前,易趣網將關閉網站所有商品、商鋪的交易功能,同時關閉易趣網用戶注冊、登錄、充值功能,關閉網站服務器。
為了保證用戶的錢款安全,公告提示用戶盡快登錄易趣網,查看賬戶及以過往交易記錄;在8月12日24:00前,易趣網為用戶保留網上余額退回功能,保障用戶的合法利益。公告期內,用戶應拒絕點擊易趣網上或以網上商鋪名義給用戶發送的一切商品或支付鏈接,避免產生不必要的財產損失和糾紛。
易趣網運營的23年間,中國電商起起伏伏。在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崛起之后,易趣網幾次易手,逐漸淡出中國電商江湖。
逐漸掉隊,淹沒電商江湖
1999年,畢業于哈佛商學院的邵亦波和譚海音回國,創立了“中國版eBay”易趣,為中國第一家C2C網站。成立之初,公司在上海一個兩居室的民居內辦公。
相關報道顯示,網站成立兩個月注冊用戶就增加到4萬人,網上交易額突破1000萬,并在成立三個月的時候獲得美國三家風投公司的650萬美元的投資。
2003年6月,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美國eBay宣布以1.5億美元全資控股易趣。
據悉,2000年,易趣網憑借各項指標長期排名榜首,成為中國第一大電商網站。2003年,易趣網到達巔峰,一舉成為當時擁有80%市場占有率的C2C巨頭。
易趣賣身之后,讓當時剛成立淘寶兩個月、得到孫正義等人支持的馬云看到了進軍C2C的希望,隨后迅速超越被收購的易趣網。
eBay接手后的易趣,由于依然堅持包括網站繼續收取服務費等在內的“美國模式”,市場份額不斷減少。根據CNNIC發布的數據,2006年易趣eBay市場份額已經下滑至29%,同年淘寶已經擁有了近七成的市場份額。而僅在一年前,ebay易趣仍占據國內近六成的市場。
2006年,eBay與TOM在線合作,成立新的合資公司。2010年2月,易趣eBay曾寄希望于依靠eBay所擁有的豐富海外資源,推出海外代購業務,卻依然收獲寥寥。
2012年4月,易趣網成為Tom集團的全資子公司,易趣所有的業務由eBay剝離,獨立運營。據艾瑞咨詢發布的數據顯示,在C2C網購市場,淘寶2012年第二季度以95%的份額處于絕對領先,易趣的份額則降至0.01%,可以忽略不計。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電商分析師余思敏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認為,2010年以前,易趣雖存在很多問題,但還是有一定的市場和空間。然而在ebay退出中國市場,易趣成為Tom集團子公司后,其服務質量進一步下降,與客戶之間制造了大量問題,最終導致易趣漸漸地淡出大家的視野。
在淘寶、京東等電商網站的擠壓下,eBay不得不宣布退出中國市場,而幾經轉手的易趣網也泯然于眾。
水土不服是最大失敗原因
許多業內人士認為,易趣eBay的失敗主要在于一直照搬“美國模式”造成的“水土不服”。
達睿咨詢創始人、電信與互聯網分析師馬繼華表示,易趣在本土化方面做得不到位,業務線拓展也比較慢,更遇到了淘寶網的有力挑戰,在市場競爭中很快失去競爭力。后來易趣網也與eBay分道揚鑣,從此在互聯網江湖上銷聲匿跡。
“當時,易趣網還是堅持eBay的收取賣家銷售傭金和開店的做法,這種商業模式直接敗給了國內電商平臺免費開店的模式,同時易趣網不做本地化管理,決策流程太長,無法適應中國大陸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業務大環境。”馬繼華分析,“就目前來看,關停與不關停,都對市場沒有什么影響,只是曾經有個大名頭而已。”
根據《央視財經》報道,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勞幗齡分析稱,作為中國C2C模式的首創者,易趣網誕生之初便受到極大的關注,在模式上主要是模仿eBay,雖然互聯網環境相似,但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之下,消費者對于“收費服務”的接受度,國內外卻是不一樣的。所以完全照搬帶來的水土不服,不僅是當時易趣遇到的困惑,其他一些早期互聯網公司也同樣遇到了。
“這讓大家看到了再好的模式也不能完全照搬,中國電商由此開啟了引進再消化、創立中國電商自有模式的新階段。”勞幗齡表示。在多數業界人士看來,易趣eBay的失敗主要在于一直照搬“美國模式”造成的“水土不服”。
在淘寶的壓力下,易趣eBay也一度尋求過變通,比如與貝寶(PayPal)對接,提供方便快捷的支付模式,并從2006年開始免除所有服務費用……但是因為反應相對滯后,淘寶早已搶占市場份額,為時已晚。
值得注意的是,在創立易趣網之后,2006年邵亦波加入經緯美國,還與王懷南共同創立了寶寶樹。邵亦波現任經緯中國創始合伙人,并投資了寶寶樹,獵聘,找鋼網,分期樂等項目。
作為“母嬰互聯網第一股”,上市三年來,寶寶樹已經淪為仙股,深陷虛假宣傳、裁員等負面傳聞中,艱難轉型。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