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打假博主來到奶茶店…
來源/餐飲老板內參
作者/余從
01
上百萬人
在網上圍觀奶茶“偷稱”
最近,打假區博主@superB太在B站、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上,上傳了一條“奶茶打假”的視頻,引發海量關注。
目前,這條視頻在B站上已經有212.2萬次觀看、4046條彈幕、8729條評論,在抖音上有36萬點贊,10.3萬轉發,且沖上了抖音熱榜。熱度還在繼續,內參君時隔幾天再次點進B站視頻時,頁面顯示,有65人正在看這條視頻。
這條引起軒然大波的視頻,標題叫《喝了這么多年的奶茶,原來可能都沒喝滿他們報的容量!容量只能報多不能報少嗎?那我的錢不能給少只能給多嗎?》。
標題的連環感嘆發問很清楚地介紹了這條視頻要展現的內容:很多家奶茶店制作的奶茶,實際含量沒有品牌宣傳信息中說的那么多,缺斤短兩。
點開視頻,我們就能看到這個博主帶著一個量杯,去每個品牌的奶茶店里買兩杯不同規格的奶茶,然后把上面的塑封撕了,倒入量杯里,看看多少毫升。
視頻中出現的奶茶,除了喜茶的兩杯,基本都有個1/10-1/6的“短兩”。也就是說,菜單上標著550毫升的中杯奶茶,拿到手只有450-500毫升。
比“少量”更讓消費者惱火的是,店員的態度問題:看到博主帶個量杯來,店員警惕值秒速拉滿,開啟審問模式,“你帶這個來要干嘛”;博主驗證出奶茶容量不足時,店員馬上表明短兩與我無關,“規定的就是這么多”,且天下烏鴉一般黑,“你去其他奶茶店看看,每家都是這樣的”。視頻中店員的舉動,讓作為消費者的觀眾氣是不打一處來,對奶茶品牌的信任度再跌一個等級。
看完視頻,很多人都情不自禁地喊出那個連環感嘆發問的標題:容量只能報多不能報少嗎?那我的錢不能給少只能給多嗎?
這句非常有感染力、傳播力的發問,一方面反映出奶茶行業這個問題的普遍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打假博主的網絡傳播“功力”——他們擅長發現一個行業中的問題,用視頻的方式表現這些問題,讓這個問題引起廣大網友的關注。
除了奶茶,餐飲行業中還有很多品類被他們“打假”過。
02
被打假的品類
只有“想”不到,沒有“打”不到
稱重的麻辣燙、火鍋涮菜本來就是餐飲“缺斤少兩”的重災區,隨著“打假博主”的隊伍越來越壯大,這類視頻傳播量的增加,現如今有很多消費者開始較真、重視這個問題,而并不像之前那樣懷著“少點就少點吧”的心態去對待這類問題。
可還是“防不勝防”。
現如今的消費者,出門吃個麻辣燙不僅要帶稱,想要吃披薩的話還要帶個標準尺卡。
“吃了這么多年披薩,從來沒有懷疑過它的尺寸……”一位電視臺記者在節目中科普道,由于消費者普遍對于披薩常用的計量單位——英寸不熟悉,所以對于到手的披薩尺寸沒有一個普遍的認知。“在這里給大家科普一下,9英寸約等于22.86厘米,比一個籃球直徑小上一些……”
科普過后,評論區很多經常點披薩的網友恍然大悟,表示平日里點的9英寸披薩根本沒有籃球大小,別說籃球了,有的甚至只有碗口那么大。
隨后便開始了“點披薩”→“量尺寸”→“找商家battle索要賠償”的一系列操作。
但同樣讓人生氣的是大部分商家對于“縮水披薩”回應時的強硬態度:
“你的尺子不對,有問題,需要用我們的尺子量”;
“放進烤爐前是這個尺寸,烤完之后當然會縮水”;
“我在外賣平臺上標注的盒子是這個尺寸,沒有說披薩也是,你可以去投訴我。”
尤其是隨著餐飲在直播電商平臺的興起,年年夏天占領宵夜C位的小龍蝦,在今年這場“餐飲打假”風波中,也露出了許多端倪。
以其中某探店博主在平臺上團購的129元6斤小龍蝦為例,到店兌換后發現小龍蝦實重不到4斤,與標的相差2.14斤。
老板咬定“小龍蝦制作前凈重為6斤,做完之后一定會縮水”,而該博主也隨即店老板起沖突,爭執一斤生蝦熟后到底多重,隨后報警,提出重新拿6斤生蝦做成熟蝦。
結果在市場監督管理局和警方的共同見證下,店家6斤鮮活小龍蝦做出后重4.96斤,與此前的3.86斤相差1斤多。
再加之之前的火鍋涮菜、烤肉肉類、自選麻辣燙稱重都存在“偷稱”現象,相關的打假視頻也層出不窮,無論大小博主,此類視頻發布出后,播放量基本都在十萬級別之上,相關博主的粉絲增更是快得嚇人。
一場關于餐飲的信任危機愈演愈烈。
03
打假涼下來
餐飲才能熱起來
餐飲行業的打假現象越來越熱,甚至誕生了不少職業打假人,這其中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餐飲商家在內卷壓力下,劍走偏鋒開始夸張式宣傳,“往多”吹噓產品分量。而這種營銷策略,也容易被“抓包”,給“餐飲打假”提供了源頭素材。
二、一批有影響力的大V做打假視頻。這種揚善懲惡、揭露社會陰暗面畫風的內容吸引觀眾,造就博主。有生產者、有受眾,打假形成一個視頻內容創作的領域。
三、打假視頻,和網絡上其他關于打假的信息,給消費者做了一次又一次的“維權”示范。當消費者遇到“懷疑”的餐品,Ta很有可能就根據之前的示范實操起來,甚至將這次經驗發到網上,供下一個人實操參考。
如此,打假信息越來越豐富,熱度也相應地越來越高。
誠然,這群打假博主也有碰上硬釘子的時候。比如說,在今年上半年最火的城市淄博。淄博火起來以后,吸引來各式各樣的人,當然也有打假博主。“打假奶茶”的superB太也去了,帶著電子稱。最后,好客山東的各位老鄉用足斤足兩證明自己的誠意。博主也感嘆:山東淄博是一座讓人不得不佩服的城市!消費靠譜!
淄博燒烤經久不衰地火,就是一個最真實不過的正向循環——越被打假,越火爆。
打假的流量效應背后,正是消費者對于食安、對于捍衛自身權益更深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餐飲商家誠信經營。
對于大品牌來講,出品要注重規范,形成統一的標準。
越是大的連鎖加盟品牌,越是要愛惜羽毛,要加強對于加盟門店的日常監管、巡查。畢竟,加盟的本質在于“極度標準”,一個門店的問題,很容易被放大為整個品牌的問題。
同時,在店員培訓方面也要做好培訓,如上述的奶茶分量問題,外賣平臺上標注660ml,為準確數值,店員卻誤將該杯量認為700ml,同時也向顧客告知為700ml,容易引起消費者的信任危機。
而對于一些小品牌而言,做的本來就是方圓幾公里的熟人生意,更是要在意自己的口碑。
尤其是在今天這個信息逐步透明化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化身“打假博主”,開始對于一些“偷稱”、“偷量”的行為進行曝光維權。
這也讓“偷稱”、“偷量”的行為冒更大的風險,為了一些薄利去鋌而走險,壞了自己的名聲,顯然是一件撿芝麻丟西瓜的事情。
一旦被曝光到網絡上,口碑、名聲、客源也都將一去不復返。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