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萬科,保住前三
出品/樂居財經
作者/嚴明會
歲序更替,一眾地產企業(yè)忙著總結過去,展望未來。
回顧2023年,地產行業(yè)銷售規(guī)模TOP3,不再是以前的“碧萬恒”,而是“保萬中”。進入地產銷售規(guī)模十強的房企名單,亦有所變化。
央企保利發(fā)展完成“逐一”的目標,萬科繼續(xù)堅守亞軍寶座,中海發(fā)展不斷進擊勇奪第三。地產行業(yè)TOP3名單雖然不斷輪換,但唯有萬科,一直位于行業(yè)TOP3之內。
根據樂居財經2023上半年內房股土儲榜單,萬科1.08億平方米的土儲未來兩三年的發(fā)展需求提供了保障。此外,萬科盡力守住經營的安全,2023年深圳國資委發(fā)聲力挺萬科,放下了硬話,拿出了百億真金白銀,給市場以“定心丸”。
中海則是去年為數不多的提及年度銷售增長目標的房企。2023年,中海幾乎參與了核心城市的所有土拍,全年權益拿地金額1101億元。
華潤置地維持第4名的位置,招商蛇口升至第5名,建發(fā)房產升至第7名,而碧桂園、綠城、金地分別下降了5、1、3個名次。而龍湖守住了第9名的位置。
地產十強的競爭雖依然激烈,但以往TOP10常客恒大、世茂、融創(chuàng)等,均已不見其身影。融創(chuàng)、世茂眼下都退居第二梯隊,與TOP10尚有距離。去年,融創(chuàng)、世茂分別以846億、428億的銷售額,位居第17、34位。
進入地產TOP10的房企,基本以央國企為主。而從前50強房企銷售業(yè)績來看,有20家房企實現正增長,這20家房企也基本都是國央企。
而從克而瑞公布的2023年前50強房企銷售業(yè)績數據來看,央企方面,中交、中鐵系、中建系等“建筑系”央企2023年在迅速崛起;國企方面,國貿地產則成為2023年增長最猛的大型地方國企,業(yè)績增幅近40%;民營房企方面,有諸如大華、偉星等表現優(yōu)秀企業(yè),但值得關注的是,2023年度,恒大也實現了近33%的業(yè)績增長。
房企的奮斗目標又退回到了千億。曾經以高周轉、高杠桿的模式,達到千億、兩千億的規(guī)模的這一批房企,回到了原點。地產TOP10房企銷售操盤金額門檻進一步降低至1613.7億元,而千億房企,也僅剩16家。
房地產整體變盤之下,新的行業(yè)格局正在形成。眼下,“活下去”成為他們更為重要的任務。例如,融創(chuàng)正在竭力自救,孫宏斌向債權人道歉,以求喘息空間;世茂選擇批量轉讓子公司和資產等。
地產大佬的新年獻詞中,“向上”、“向遠”、“向陽”也成為共同的主題。他們深知,行業(yè)邏輯變了,守住底盤、開發(fā)第二曲線遠比規(guī)模增長更為重要。
例如,碧桂園總裁莫斌表示,將在積極保交付、保經營、保信用的同時,努力把握新機遇、走出新模式,實現更高質量發(fā)展;中駿集團主席黃朝陽則在新年獻詞中指出,要重振前行,打造更敏捷、更高效的組織;花樣年集團創(chuàng)始人曾寶寶則表示,花樣年將積極結合政策,優(yōu)化債務結構,獲取信貸、債券、股權融資支持,爭取白名單……
有業(yè)內人士認為,此種環(huán)境下,峰值過去后,房企降幅少就已經是成功。國央企將成為房地產絕對主角,民營房企雖不至于退出歷史舞臺,但市場份額確實會越來越小。
可以預見的是,行業(yè)的周期,仍在持續(xù),而房企,所能做的,便是“穿越周期”。而如何“穿越周期”,仍將成為各家房企需要重點探討的問題。
發(fā)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