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考察就是另一場City Walk嗎?這些誤區要厘清
出品/聯商&商業夾生飯
整理/娜娜
編者按
作為一種新興的旅行方式,Citywalk近來在商業考察活動中也十分流行。對常需奔波在全國各地的商業調研人士來說,以Citywalk的方式走進一座城,貼近一個商業體,感受和體驗不同商業體的經營特色已成為一種既定的工作范式。
相比于旅行中可以漫不禁心,商業考察承載了更多目的性,因此注定商場考察不能只是一場“到此一游”的Citywalk,在考察前、考察中都需要帶著思考,做足充分的準備,最終才能有大的收獲。
近日,聯商&商業夾生飯第四期節目以“商場考察就是另一場City walk嗎?”為議題,三位老師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他們對這一現象和話題分別有怎樣的看法?一起來回顧一下。
作為本期直播主理人,范唯鳴老師首先給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表示,商場市調要建立在一定數量的商場樣本基礎上,才能量變產生質變,當然,看的過程中也不能“走馬觀花”,需要提煉歸納。
下面是范老師的精彩觀點:
1. 從事商業的人,其看商場的數量是“底氣”,也就是,沒有一定的數量的積累,我們談不上對于商場的觀察和認知。從這個角度講,從事商業,的確需要時不時地來一場City Walk。我們已經習慣到一個城市,就看一個城市的商場,不僅是具有代表性的商場,還看有特色、具文化、享生活的商場,從而對于商場在不同城市群、不同顧客圈層、不同發展階段有一個清晰的圖畫。
2. 數量必須進步到質量,看商場不是只有數量,也不是“走馬觀花”,還需要細看、歸納和抽象。之所以你能一眼看出其業態構成理念和操作手法,那是因為你有了在數量的積累基礎上的分析,掌握了一般規律,從而在自己的實踐中可以做到游刃有余。這種自信來自于大量看商場后對于運營規律的總結和提煉。從這個角度講,看商場又不能只是City Walk,需要加上提煉的功夫。
對此,張凱勝老師持相似觀點,在他看來,市調商場需要達到一定的數量才能總結行業規律。他著重強調,市調出發前的規劃至關重要,80%的市調成敗都在于此。
來回顧一下凱勝老師的精彩論述:
我的主張:兩年至少看滿200個商場,你才能抓到商場的基礎邏輯,也才理解商場基礎知識!市調有成本,帶著自己商場的問題去看商場,才會有收獲。
1、瑞典心理學家卡爾·韋格爾提出,要在行業成為專家,需要經過大約十萬小時的訓練與實踐。我十分認同,市場調查商場需要達到一定的數量,才能總結商場的行業規律,包括建筑、動線、業態布局、交通設施、公共設施等。
根據本人市調超過20年,全球19個國家與地區,國內超過413個城市超1萬個商場得出的個人經驗:
A:市調超過50個商場,收獲到業態與面積比例的合理性、主力店與搭配業態的動線規劃等;
B:超過100個商場,了解到建立商圈競爭力,業態領軍品牌的必要占比、殺手級業態的合理數量、扶梯與直梯數量的有效分布等;
C:超過200個商場,總結出商圈領軍商場,需要不低于三個以上獨有賣點、跨業態品牌最佳組合、同業態品牌最佳落位等。
2、若是滿足了數量,融會貫通行業規律、成功商場的關鍵與失敗商場的共性后,下一個就是“質”的市場調查:
A:市場調查有昂貴的成本,包括時間與體力、交通與住宿支出等,當然必須是“有收獲”。
B:市場調查拿不到商場經營數據,也幾乎見不到商場操盤手,甚至收集不到過去幾年招商調整方案等,因此,要有收獲,高達80%成敗在于“出發前研究與規劃”,15%是“商場現場實施市調”,5%是“市調后的復盤”。
3、出發前研究與規劃:市調成敗高達80%在此!
A:研究自己商場,遇到什么問題?想要透過市場調查獲得的參考?至少列三個。
B:研究市場調查的商場,盡量滿足類似的經營條件,才有收獲:城市等級、面積大小、商圈競爭強弱、核心主客群、開業后生命周期、商場類別等。
C:網絡研究市調商場,過去二年的報導,包括商場賣點、關鍵主力店與業態、主訴求客群、招商調整后新聞、客流變化數據等,去匹配自己商場的問題,才有出發的必要。
D:規劃市調整體時間、來往交通選擇、當地多商場路線、住宿、每個市調商場預計要收獲的內容、每個商場內的市調路線、拍照的目標物、現場客群的觀察與攔訪等。
E:一旦規劃好,將市調紀律納入,包括市調時間、用餐時間、住宿時間、照片收集數量、團隊的分工、進出商場的時間節點與位置等,沒有紀律就沒有有質量的市調!
4、市調成敗剩下的20%,包括市調現場的實施、市調后的復盤,怎么做?請把上面的研究與規劃做好,你就知道這二個該怎么做!
總結一句話:先有足夠的量,再來談有價值的質。看不夠200個商場,你就無法實施有收獲的商場市場調查。不認同?等您看完200個商場,我十分愿意等您來PK我!
對于商業考察要多看項目這一點,宋老師也同樣表示認可,同時他進一步指出,除了多看項目,還要“深看”項目,且要多關注項目背后的要素。看項目不是集郵,單純追求數量無太大意義。
那么到底該怎么去看商業項目?來聽聽宋老師的箴言:
首先,作為一個商業地產人,一定要多看商業項目,特別是那些優秀的商業項目,確實會對自己有很大啟發。
但是看項目,不是走馬觀花,要帶著目的去看。
一般來講,項目考察,不外乎有兩個目的,第一個,看一些做得成功的,或者非常有創新意義的案例,擴展自己的商業視野。第二種是自己有項目要做,看看有沒有類似的案例可以借鑒。
這兩種情況下,都要帶著問題去看。
第一種,很多項目的成功,其實都是有特定的發展背景,比如前灘太古里,一線城市的新興片區,上海豐富的商業資源,太古集團的開發與運營能力等等多種因素結合,才造就了這個紅極一時的商業綜合體。我們看一個項目的時候,當然可以從表面學習到很多東西,比如空間處理,業態組合,景觀特色等等,但不了解區域背景,消費特征,業主能力以及運營情況,對項目的理解其實是遠遠不夠的。
第二種就更不用說了,所謂參考案例,一定要有參考價值,一個三線城市的商場,去拿SKP做對標,恐怕沒什么意義。選擇參考案例更要考慮項目的自身特征與案例的匹配性,而這些都不是去轉一圈就能知道的。
所以多看項目,與深看項目并不矛盾,時間不夠,可以先以初步考察為主,但有時間了,一定要多去關注項目背后的東西,否則很多時候,你對項目的了解其實是很片面的,甚至有些情況下,錯誤的理解還會帶來副作用。
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你看了很多項目,但還是做不好商業地產!”
我們同事去考察前,一般我都會要求先把項目背景,特色以及區域的情況,做一個前期了解,到了現場,除了看大的層面外,還有對細節有更多注意,例如衛生間,接待臺,休憩區,動線組織,小空間的處理等等。這些也需要帶著專業的眼光去認真觀察。同時有條件的話,還一定要了解下實際運營情況,發展中的調改措施等。
看項目不是集郵,單純地追求數量意義是不大的。
下期直播主題預告:“哪有淡季做旺這回事?”,敬請期待!
關于聯商&商業夾生飯欄目簡介:
“商業夾生飯”是由范唯鳴、張凱勝、宋若嘉三位知名商業地產專家聯袂組成的新奇特組合,在過去近一年的時間里,以直播會友的方式吹起了行業交流新風——三個“老男人”的商業侃大山,不定期邀請行業嘉賓空降交流;是一場老友敘舊,也是一場商業talk show,更是一場頭腦風暴。
如今,商業夾生飯已登陸聯商網,在更大平臺上做覆蓋面更廣、更有影響力的分享和傳播。這無論對于夾生飯的進一步發展還是聯商網內容生態的建設,都具有里程碑意義;對于廣大粉絲用戶而言,也將為之帶來全新的內容體驗。
目前,欄目平均以半月一期的頻率在聯商網官方微信視頻號上播出,每期一個討論主題,由三位老師輪流主持。自2023年11月9日開播以來,已播出四期。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