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限高的陸正耀,該如何給庫迪聯營商體面的“分手”?
來源/聯商專欄
撰文/王新喜
盡管咖啡是一門好生意,但具體到單個品牌是否景氣是否有未來,做二手餐飲設備交易的人,會有一定發言權的。
畢竟,他們的視角看到的是消費者看不到卻能折射品牌興衰的關鍵細節。
近期,做二手設備的“誠品餐飲設備”在小紅書上發了一則關于回收庫迪設備的視頻,其中有一個非常關鍵的信息是,庫迪聯營商閉店之后,如果把設備賣給公司的話,回款周期需要三個月。
(圖源:小紅書)
結合庫迪創始人陸正耀近期再次新增限制消費令的消息,庫迪的現金流問題難免再度成為外界質疑的焦點。據企查查顯示,目前陸正耀被執行總額超10.9億元,名下還存在多個消費限制令。陸正耀債務纏身之下,庫迪還有希望嗎?
庫迪聯營商為何難以體面退場?
找到二手設備商咨詢設備回收的庫迪聯營商,應該是做了閉店決策。這也是此前庫迪內部人士爆料“2月份閉店潮預期已經比較強烈了”的延續。
不過,從接觸了庫迪聯營商閉店轉設備經歷的“誠品餐飲設備”的具體視頻內容來看,庫迪目前應該陷于兩大困境。
其一是,現金流危機進一步加劇。
庫迪現金流緊張已經是從去年6月就被不斷爆料的事了。而從“誠品餐飲設備”視頻里透露的“庫迪公司回收聯營商的設備后沒法立即回款,而是得有三個月的周期”這一信息來看,庫迪的現金流危機,估計又上了壓力。
畢竟,去年有聯營商閉店時,庫迪回收設備后并不需要這么長的回款周期。如今突然變了政策,大概率是庫迪目前沒有充裕的現金流支撐回款。
庫迪近期“節衣縮食”動作,也在進一步證實其現金流危機已有“惡化”趨勢。
小紅書上,有不少用戶爆料庫迪開始了全面解雇托管店店長,部分沒有被裁員的也面臨轉崗問題。
更有網友爆料,有些庫迪門店甚至開始拉橫幅、做地推來售賣產品。有小紅書用戶甚至“看到了長春的一家門店甚至放著喇叭喊全場9塊9”。對于咖啡這種品牌格調更重要的行業來講,庫迪采用這種地攤式的營銷方式,或多或少體現出了庫迪的焦慮。
(圖源:小紅書)
其二是,新門店拓展乏力,導致設備無人接手。
“誠品餐飲設備”的親身經歷是,去年一年都只有2家庫迪門店咨詢設備回收的事,但今年一天就有5家門店咨詢設備回收。
(圖源:小紅書)
因為,去年庫迪瘋狂擴店時,按照設備折扣、使用率回收設備后能配給新店使用,二手設備商也就收不到庫迪的設備。但如今,庫迪應該是沒有新的聯營商進來,設備配不出去,所以為了及時止損的老聯營商,只得為了快速回款轉而將設備賣給二手商。
庫迪新店增速放緩也是事實。根據“餐飲老板內參”的統計,自去年9月開始,庫迪門店增長速度就開始出現大幅放緩,11、12月份的數據更是已經回落至品牌初創時期。到了今年1月份,庫迪新增門店僅173家。
去年有一些回本無望的聯營商想閉店時,就吐槽過庫迪沒有建立起合理的退出機制。沒想到如今庫迪的推進機制又受制于現金流與擴點速度。尤其是當品牌因為這兩大困境出現了“不體面地”用大喇叭吆喝賣產品時,聯營商想要的退場,怕是無法“體面”了。
庫迪真到了成本拐點嗎?
庫迪一邊扣下閉店聯營商的設備費用與押金,一邊卻宣揚庫迪已經“達到了成本拐點。”。
在近期庫迪咖啡首席策略官李穎波接受采訪時,公開表示:“公司已初步完成門店布局和規模提升,達到了成本拐點。”李穎波認為,咖啡門店有三大成本,分別為原材料、房租成本以及人力成本。其中,庫迪承擔原材料及物流供應鏈部分,而聯營商承擔房租、人力成本等,雙方同時對綜合成本進行優化才能達到利潤和效率的最大化。
但實際上,哪怕庫迪規模提升,但供應鏈的缺失,一直都是拖累聯營商回本無望、品牌發展困難重重的關鍵因素。
供應鏈方面,在去年7月庫迪宣布投資2億美元在安徽當涂創建該品牌全球第一個供應鏈基地之時,就言之鑿鑿表示該供應鏈基地將于下半年投入運營,結果卻數度拖延,終于在1月30日讓庫益包裝項目舉行了投產儀式。而核心的乳品、咖啡豆等,還要繼續拖延。
庫迪不著急供應鏈建設,聯營商的盈利期望也只能一次次落空,點啥沒啥依然是常態,就連吸引消費者的新品黑芝麻系列也有很多地區門店斷貨。
抖音賬號“寶雞二三里”的一則采訪表示,庫迪咖啡(寶雞區域)的黑芝麻新品斷貨,廣告牌依然擺放在店門口。對此,寶雞市市場監管局回應此行為涉嫌虛假宣傳。
(圖源:抖音)
不放宣傳廣告牌吧,消費者會詬病庫迪推新慢,門店沒有流量;放宣傳廣告牌吧,庫迪供應鏈的缺失又無法保證物料的穩定供給,一不小心就涉嫌虛假宣傳了。這種情況下,聯營商的杯量怎么可能上去?又該從哪里拾起信心繼續支撐呢?
近期在一個庫迪聯營商內部討論群里,有聯營商透露,他開在中心街的營業快一年了,平均都只有120杯,最低的時候甚至只有80杯,而本該是生意最好的過年期間,日均也只有170杯。
為了緩解聯營商的成本壓力,庫迪提出了的新解決方案里有一個選項是此前就被聯營商大肆質疑過的人機協作。
拋開庫迪的研發實力與咖啡制作流程的復雜不談,光就只論機器人成本,有聯營商早就爆料過內部會議上公布的價格是15萬一臺,理想情況下要10個月左右能回本。
庫迪“理想”情況下的回本周期,已經被“打臉”了。
金角財經曾經估算過,假設門店成本每個月3.8萬,每杯售價9.9元,成本6.2元,每天銷售400杯,在聯營商按固定模式交服務費下,每個月的利潤只有1240元。以這個利潤來計算,投資最低的店中店,回本都要9年多,投資最高的品牌店,回本期更是長達37年。
聯營商就是因為杯量上不去,上去了也沒法賺到錢,回本遙遙無期才閉店止損的,庫迪卻又搬出人機協作的解決方案,也不知其是真相信AI能解決一切問題,還是想賭一把聯營商愿意為了沉沒成本而繼續“加倉”。
只能說,為了留在咖啡牌桌上,庫迪掩蓋頹勢的操作越來越看不懂了。然而,聯營商要的不過是,為想退場的及時結清退款,為想繼續的做點補齊供應鏈、做好精細化運營的實事。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