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小象超市布局華東,新鮮電商戰事再起?
來源/零售圈
撰文/戈多
將定位從“生鮮”轉向“超市”后,更名后的小象超市動作不斷,近日又有了新動向。
3月12日,小象超市在無錫市正式開城,其無錫首個站點在梁溪區投入營業,未來小象超市還將在無錫開出30個站點,同時設立生鮮大倉。同期,小象超市還將深入華南市場,開城東莞。
據了解,今年1月,小象超市就已經開始在無錫招聘日結員工,崗位包括打包員、分揀員等,和之前開城類似,小象超市招聘的員工會在周邊城市站點(如上海、蘇州)先行試崗和工作,等新城啟動后再回到無錫。
《零售圈》了解到,目前小象超市已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武漢、蘇州、杭州等城市上線。無錫是小象超市今年開出的第一座城市,也是繼2023年重啟擴張后,小象超市開出的第三座華東城市。
眾所周知,以江浙滬為核心的華東市場,基本是國內中產消費最活躍的區域,同時也是盒馬、叮咚買菜等生鮮巨頭的大本營。可以預見,在延續“深耕華東”的戰略基礎上,未來小象超市也將與盒馬、叮咚買菜等展開更為激烈的競爭。
作為美團大家庭中的一員,小象超市主要服務的是對生鮮交付時效有極高要求的一線城市用戶,它與美團優選、閃購等業務共同構成了美團同城零售的“天網”。而敢于不斷進擊競爭對手們的腹地,《零售圈》認為,這除了源自小象超市對盈利能力和市場份額的信心外,也展現了美團在布局大零售上的“野心”。
1
從“掌魚生鮮”到小象超市
2017年生鮮電商正值風口,為了對標盒馬鮮生,美團在北京望京開出了第一個生鮮O2O的超市品牌——“掌魚生鮮”,這既是美團零售的起點,也是“小象超市”的前身。2018年掌魚生鮮更名為了“小象生鮮”,定位新零售,不過依舊對標盒馬,產品以生鮮為主,設有線下門店,可提供小時達服務。
相比于掌魚生鮮,小象生鮮在門店裝修,產品品類上進行了全面迭代和升級。同年,第二家小象生鮮在北京萬莊開業。當時的美團對于線下實體雄心勃勃,并對外宣稱2018年要開出20家門店,2019年計劃50家。然而,到了2018年底小象生鮮才僅僅開了8家門店。
隨后,受線下門店投資回報周期長,生鮮品類損耗高,以及難以管理等因素影響,小象生鮮于2019年4月先是關閉了常州和無錫等地5家門店,此后則在10月底關停了所有業務。業務關停后,原小象生鮮的服務遷移到了2019年1月上線的美團買菜App上,當時美團表示美團買菜是小象事業部在“深耕生鮮零售,提升消費體驗”下推出的測試性業務。
去年12月,時隔三年,美團買菜再次更名為“小象超市”。《零售圈》了解到,在重拾“小象”的名稱之前,美團的買菜業務把市場上幾乎所有倉儲模式試了個遍,4年間銷售額增長了50倍。顯然,此次更名的背后是美團買菜在一系列試錯過程中,找到的一種新的打法。
品牌升級后的頁面顯示,小象超市保留了原有的蔬菜豆制品、肉禽蛋、海鮮水產、水果鮮花、休閑零食、日用清潔、個護美妝等13大品類之外,還新增了“嚴選”和“美團獨家”兩個品類以及“火鍋到家”“小酒館”這兩大消費場景。而小象超市里的商品已擴充至1萬多種,其中還包含不少“象優選”“象劃算”“象大廚”等自有品牌產品。
不難看出,此次品牌升級是美團繼續在即時零售不斷深耕。一方面,通過品類升級,可使美團從損耗難以控制、遲遲無法找到營收和利潤持續增長的生鮮前置倉模式中找到突破口。另一方面以升級后的小象超市為抓手,自營全品類商品將成為美團即時零售業務的戰略重點之一,全面轉向前置倉大倉模式。
從“美團買菜”到“小象超市”,由“生鮮平臺”轉型到“超市零售”,這標志著美團買菜的業務版圖不斷擴張和業務體量的持續擴大。數據顯示,在持續探索科技助力零售的基礎上,美團的買菜業務,服務消費者數量已達到千萬量級。
與此同時,據36氪研究院發布的《2023年中國即時零售行業洞察報告》預測,目前我國的即時零售處在高增長時期,到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1936億。因此,可以說,美團買菜更名的背后,主要還是為了從損耗難以控制、遲遲無法找到營收和利潤持續增長的生鮮前置倉模式中脫身而出,而瞄準規模巨大的即時零售市場。
事實上,早在2021年美團創始人王興就多次強調:“我們堅信,零售行業的終局是萬物到家。”小象超市業務負責人也曾透露,啟用新品牌“小象超市”,是美團向本地零售領域進階的戰略舉措。
2
難以舍棄的“生鮮”
《零售圈》了解到,目前市場上電商平臺經營生鮮的流派,主要可歸納為四種:京東到家模式、叮咚買菜模式、盒馬模式及多多買菜模式。
京東到家模式,主要工作是超市的搬運工,一頭向商家收傭金,一頭收配送費,屬于平臺的自營物流兼職賺了個外快,算是合理利用資源,美團外賣也有這種服務;叮咚買菜模式,即前置倉模式,運作方式是在小區周邊3公里設置倉庫,送貨上門,改名前的美團買菜以及京東自營買菜也是這種。
盒馬模式,即店倉結合,相當于把倉庫做成了門店,既能存放貨物,又能讓人逛,京東旗下的7fresh也采用的這種方式;多多買菜模式,也就是社區團購,通過集中采購、預售和自提的方式,把成本做到很低,相當于一個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大型批發商,阿里的淘菜菜也歸屬于這類。
但縱觀各種模式,沒有一家生鮮電商公司能在這個賽道中活得輕松,既然如此,那為什么這些巨頭們還要死磕這門生意呢?
《零售圈》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生鮮市場依舊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二是生鮮電商這門生意看似無利可圖,但高頻、剛需的屬性仍然可以提供穩定的流量入口。
從市場規模以及未來發展來看,生鮮電商依然是一塊非常大的蛋糕,按照頭豹研究院的數據,中國線上買菜平臺2017年市場規模1403億元,2017年至2021年復合年均增長率達到35%,保守預計2026年將會達到10449億元。
也因此為了能夠在這一領域分得更大塊的蛋糕,各主要生鮮平臺也都在積極調整或加碼在這一領域的業務布局。
目前市場上大的生鮮電商平臺主要有京東買菜、淘寶買菜、多多買菜、叮咚買菜等。而且走到今天,賽道上的每一個玩家,似乎都沒有準備要放棄這一板塊的業務。就更名后的小象超市而言,其雖然在品牌名上弱化生鮮,但在目前小象超市頁面劃分的15個欄目上,生鮮類目依舊在更顯眼的首排位置。
除此之外,存量時代到來,互聯網巨頭們昔日高歌猛進的神話不再,迫切需要一個新的增長點。數據顯示,在年度買家活躍數上阿里為9.03億,拼多多為8.82億,京東為5.88億,基本上處于天花板,再很難有增長的空間。
而生鮮電商這門生意看似無利可圖,但高頻、剛需的屬性仍然可以提供穩定的流量入口。因為買菜作為平價消費、剛需消費的代表,能夠為流量焦慮的電商平臺們帶去寶貴的打開次數、訂單流水。這也是為何阿里、京東、美團等知道生鮮這門生意不好,但依舊持續加碼或擴張,而不愿推出的原因。
不過,就目前而言,想要做好這門生意,不管是大平臺還是小企業,比拼的都將是誰能提供更好的服務和更優質的商品。因為隨著生活方式的更新以及消費模式的不斷變革,消費者越來越追求便捷、健康和環保。
同時,對于追求高品質生活的廣大消費者而言,愈發注重食材的品質安全問題,對日常飲食的需求也在擴大。生鮮電商平臺也只有圍繞消費者體驗和商品本身,才能在這場競爭中出彩。
3
戰事再起?
盡管生鮮這門生意并不是很好做,但從去年年初開始,依舊有不少巨頭重新入局了這一賽道。如京東上線了京東買菜,并重啟了前置倉模式;沒有更名前的美團買菜也重啟了擴張計劃,在武漢、廊坊、蘇州等二線城市開啟了新業務;淘寶APP首頁上線了“淘寶買菜”,從溫州、杭州等華東地區入手,隨后開城上海,直奔叮咚買菜的大本營。
同期的叮咚買菜卻出現了不一樣的局面,一邊盈利,一邊撤城。去年5月撤出四川、重慶兩地。今年業績發布前的2月27日,叮咚買菜被曝出關閉了廣州、深圳地區共38個站點,官方回應稱為提升運營效率,華南整體近90%的服務范圍未受影響。
賽道兩端“冰火兩重天”。前置倉需要高訂單密度和高客單價撐起來。可以說,不是前置倉的模式跑通了,是場上的玩家只剩幾家了。幾輪大戰之后的幸存者們被疫情救了一命,其他玩家撤出留下的份額被重新盯上。
據叮咚買菜最新財報數據,2023年四季度其實現營收49.9億元,GMV為55.3億元,Non-Gaap標準下的凈利潤率為0.3%。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叮咚買菜連續五個季度實現了Non-Gaap標準下的盈利,同時也實現了Non-Gaap標準下的首次年度盈利。
從全年表現來看,2023年叮咚買菜實現GMV 219.7億元,雖然規模環比有所下降,但如果刨除2022年疫情與2023年經營區域調整的部分影響,一些核心經營數據的表現其實遠超預期。
目前叮咚買菜已經上線了蔡長青、叮咚好食匯、叮咚王牌菜、拳擊蝦、叮咚大滿貫等20多個自有品牌。以“蔡長青”為例,主要推出了剁椒魚頭、紅燒牛肉、肥腸雞等菜品,并且銷量非常之高。根據叮咚買菜CEO梁昌霖的透露,“蔡長青”2023年的GMV約8.4億元,同比2022年增長了43%。
不僅如此,叮咚買菜自有品牌商品的GMV整體滲透率在2023年四季度首次突破了20%,達到21.1%,較去年同期增加了3.1個百分點。
可以見得,在微盈利的狀態和消費者回流下,生鮮還可能面臨一場價格戰比拼。樸樸超市也要做自有品牌了,只不過是為了低價。據報道,樸樸超市2024年市場重點是全面擁抱“硬折扣”,通過自有品牌直連工廠做低價,主要品類是食品、日用百貨、凍水產肉禽。目標是自有品牌年銷售額做到50億,占總體銷售的15%到20%。
同樣打低價的手段還有美團,小象超市在首頁推出臨期特惠、億元補貼、大牌特賣等頻道。從“買菜”到“超市”的品牌形象升級,也代表著品類的進一步擴張。
而就在3月12日,小象超市宣布在無錫市正式開城后,此前叮咚買菜就已經發布招聘信息,為3月20日于無錫開設的叮咚奧萊招聘收銀員、理貨員等。可見,巨頭競爭之下,生鮮電商賽道的戰事遠沒有結束。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