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零售業一路瘋漲,國內百貨還有出路嗎?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 潘玉明
2024年5月,日本零售業以百貨店、超市為代表,整體業績野蠻式成長,增幅驚人。
1、百貨店業績瘋漲
今年以來,百貨業整體業績呈現加速增長,日本百貨店協會6月24日公布的數據,涉及71個企業、177個店鋪。5月份的業績表現有些瘋狂,整體銷售額為4693億日元,店鋪同口徑增長14.4%,比2019年增長8.9%,連續27個月增長。主要指標是海外入境游客免稅消費額,達到718.7億日元,同比增長231.2%,比2019年增長132.4%,連續3個月刷新歷史記錄。
以中國大陸購買客為主的入境游客,是百貨店業績的大號機車,購買客數約為56.6萬人,同比增長133.3%,人均購買額約12.6萬日元,同比增長42%,占百貨店業績的15.3%。免稅銷售額細分,一般商品為636.7億日元,增長243.4%,消耗品(化妝品、食品等)約為82億日元,增長159.8%。數據顯示,大陸購買大軍的激情泛濫,橫掃其它區域代表隊。
4家大手企業5月份總體增長了20%至30%,其中,免稅品銷售額全部創造歷史。三越伊勢丹增長23.4%,高島屋增長23.2%,大丸松坂屋百貨增長21.3%,阪急阪神百貨增長29.1%。
大家熟悉的東京熱點店鋪,三越伊勢丹的三大主力店(伊勢丹新宿本店、三越日本橋本店、三越銀座店)合計增長26.6%,比2019年增長51.9%,高島屋大阪店增長42.8%,高島屋京都店增長31.5%,大丸心齋橋店增長54.1%,大阪阪急本店增長46.1%,均刷新了歷史最高銷售額,主力店鋪的業績瘋漲,帶動整個行業的增長。
主要五大品類當中。隨身配飾類(化妝品、藝術珠寶、貴金屬、相關雜品)增長35.9%,業績占比20%。其中,藝術珠寶貴金屬增長36.7%。衣料品增長13.1%,業績占比27.4%。雜貨(家具兩、家電、家居日用品)增長23.7%,業績占比22.2%。家庭用品(生鮮食品、點心、副食食料品)等增長1.6%,銷售業績占比3.2%。食料品下降1.9%,業績占比21.4%。生鮮食品和副食預制菜連續2個月下降。
百貨店4月份銷售額為4441億日元,現存店鋪同比增長8.9%,連續26個月增長,同比2019年同期增長2%。其中,購買免稅品的客數增長2.4%,首次超過50萬,達到50萬6000人,為2014年10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說到原因,面接服務和品牌商品誠信可靠是根本,日元匯率因素、周邊國家和地區消費市場清場式保站位、去發展的閉鎖政策,是非常重要的驅動力。
2、超市業績持續增長
根據日本超市協會(JSA)、全日本超市協會(AJS)、全國超市協會(NSAJ)三個行業團體的聯合公示數據,樣本數為270個企業,涉及8366個店鋪。超市行業總體銷售額為1.0358萬億日元,綜合增長2.3%,現存店鋪增長1.5%。4月份銷售額為1.0158萬億日元,總體增長2.5%,現存店鋪增長1.8%。從2023年2月份以來,連續15個月處于增長狀態。
按照品類劃分,食品類總體增長2.5%,現存店鋪增長1.6%。其中生鮮類的青果、水產、畜產三個部門合計增長2.3%,現存店鋪增長1.4%。在這三個部門中,畜產類總體下降0.5%,現存店鋪下降1.4%,是生鮮類部門中唯一處于下降的部門。主要原因是受通貨膨脹及匯率的影響,進口肉品價格高漲,特別是牛肉的需求處于低迷狀態。副食預制菜品類總體增長3.3%,現存店鋪增長2.2%。日配類總體增長1.5%,現存店鋪增長0.4%。一般食品類總體增長3.3%,現存店鋪增長2.4%。非食品類總體下降1%,現存店鋪下降1.2%。其它類商品總體增長3.4%,現存店鋪增長3.2%。綜合比較來看,除了非食品類及日用品下降以外,其它大類都處于增長上升狀態。
按照經營效率來看,以企業擁有的店鋪數量及業績比較,3個店鋪以下的小微企業業績下降0.4%;4至10個店鋪的小企業增長1.8%;11至25個店鋪的中小企業增長1.5%;26至50個店鋪的中型企業增長1.6%;51個店鋪以上的大型企業增長1.5%。區域型小企業的經營更靈活、業績成長更顯著。按照一個店鋪的坪效來分析,店鋪月平均銷售額為1.2381億日元,每平方米銷售額為7.4萬日元。
除了漲價傳導的客觀因素,超市的經營專業化和渠道壓縮能力,是取得增長的重要原因。
3、便利店業穩定向好
根據日本便利店行業協會(JFA)發布數據,樣本包括便利店協會的7個正式會員企業。5月份行業整體銷售額為9858億日元,全部店鋪增長1.3%,現存店鋪增長1.2%。4月份銷售額為9539億日元,總體增長0.2%,現存店鋪增長0.5%,連續兩個月景氣向好。
其中現存店鋪業績,連續6個月保持同比增長狀態,總客數為13億2876萬人次,同比增長1.7%,客單價為713.2日元,同比減少0.5%。
全部店鋪業績,保持30個月連續增長狀態,店鋪總數量為55641個店,同比減少83個店,下降0.1%,保持平穩狀態,同時也顯示出便利店相對飽和的趨勢。
按照日本一橋大學調查分析數據,便利店的購買率在穩定中有一定下降,與價格上漲、大眾轉移替代消費有直接關系。
2023年5月8日以后,日本取消了疫情相關的限制政策,從而導致各個商業行業全面恢復正常的經營秩序,道具、商材、食材等均出現正常增長趨勢,加上通脹漲價因素推動,原材料及加工環節漲價很猛,便利店相對超市的物價和性價比調節空間相對較小,加上大量增加冷凍冷藏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挑剔的客群意愿,全家等企業已經開始挑戰經營時尚家用服飾類商品,各企業的業績相對穩定已屬不易。
4、海外游客差異變化
從百貨店的業績可以看出,凡是海外游客所及之處,零售業態店鋪業績均會出現助力式增長。
由于數據公示時間不同,根據藥妝店協會數據,4月份藥妝店的銷售額是7157億日元,同比增長6.2%,店鋪數量為19267個,同比增加3.3%。從業績結構細分看,調劑醫藥品增長10%、衛生間用品增長7.1%、家居日用、寵物用品增長6.1%、食品增長12.9%、化妝品及輔件小物增長5.4%、OTC醫藥品增長4.4%。另外,衛生、健康、介護、嬰幼兒用品下降1.5%,其它雜品下降1.3%,健康食品基本持平。
根據日本購物中心協會公示4月份數據,從調查樣本496個購物中心現存商業設施看,銷售額同比增長4.8%。靠近中心城市地域增幅較大,增長7.7%,周邊區域增長3.4%。具體地域比較,關東區域同比增長4.8%,中部增長6.2%,近畿增長5.8%。入境游客集中的北陸增長4.1%,九州沖繩增長5.1%。
不僅百貨店,以上兩種業態也是游客熱衷的去所,有景點、有內容、有情懷,游客開心,商家也是一片笑臉。
根據日本政府觀光局(JNTO)發表的數據,5月份訪日海外游客人數為304萬人,連續3個月超過300萬人,比2023年同期增加60.1%,比2019年同期的277萬人,增加了9.6%,全面超過正常經營秩序狀態下的經營水平。
在23個主要樣本統計市場中,有19個目標市場超過以往的最高紀錄,與周邊地域市場的相對蕭條比較,證明日本旅游文化市場已經成為亞洲最主要的目的地。其中,印度游客單月超過以往最高紀錄,曾經日本討論如何接待穆斯林游客,并在很多商業場所設置專門的接待區域,現在可能又要討論如何接待印度游客和滿足其文化風情需求。
按照人數最多的前5個國家或地區排序來看,韓國為73萬8800人,同比2019年增加22.4%。中國大陸54萬5400人,同比2019年減少27.9%,連續3個月達到70%的水平,隨著政策調整和大陸高價值消費外溢,預計下半年將超過2019年水平。
臺灣為46萬6000人,美國為24萬7000人,香港為21萬7500人,年度同比均處于上升趨勢。
5、日本大眾消費偏冷
第一、百貨行業數據
前面分析百貨店業績時已經提到,5月份,日本百貨店面向國內消費市場比上年增長2.3%,總體份額為84.7%,時隔2個月轉為正值,與2019年同期持平。4月份同比下降0.7%,時隔26個月再次出現收縮,與2019年同比下降4.2%。在2023年的樣本數據中,增量部分的貢獻度,國內消費者貢獻度占比在5%左右。與海外游客瘋狂購買的鏡像比照,國內有錢人的消費場明顯有些遇冷。
第二、生活協會數據
根據日本生活協同組合聯合會(簡稱為生協)發布的數據,樣本組織為各地方的64個生協機構,總體供給額為2407億日元,同比增長1%,連續9個月處于穩定或增長狀態。業務渠道分布,為店鋪供給791.5億日元,增長2.6%,占總供給比重的32.9%;到家宅配為1570.8億日元,增長0.6%,占總體供給比重的65.3%。
從服務顧客動態來看,店鋪供給部分客數與前年相比基本持平,到家宅配部分利用人數比上年同比有所下降。
第二、連鎖協會數據
根據日本連鎖協會發表的會員數據,樣本企業為47個,涉及店鋪為9183個。從4月份開始會員企業數量減少,店鋪數比去年減少1574個。5月份總體銷售額為1.03萬億日元,同比下降7.7%。按照現存店鋪同口徑比較增長0.1%。按照大品類計算,食料品增長2.2%,總體業績占比69.5%;衣料品下降9%,總體業績占比5.4%,其中主要是男士服裝下降11.8%;住宅、家居、日用、化妝、家電等用品類增長0.9%,總體業績占比20.3%,下降最多的是家電制品,下降幅度為37.5%;服務類增長2.7%。
從店鋪經營效率比較,每平米銷售額為4.5萬日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5%。從統計數據看,食料品的客單價出現下降是重要指標,有節約意向,也有大眾自身消費轉向的可能。
上述三個協會,面向日本國內大眾消費者的數據具有代表性,基本能夠體現日本大眾消費態勢。從總體趨勢來看,除了食品略有增長以外,其它品類均處于基本穩定或下降的狀態。
第四、政府調查數據
6月11日,日本總務省統計局公布了4月份的“家庭抽樣調查報告”結果,樣本結構為全國2人以上家庭7199戶。家庭消費調查內容包括:家庭收入、支出、儲蓄、債務等,這項調查已經持續多年,作為把握民生經濟動向、研究社會生活保障標準、選擇消費者物價指數項目、編制指標權重等政策基礎研究資料。
從發布數據看,4月份家庭收入56萬6457日元,名義同比增長2.3%,實質下降0.6%。消費支出為31萬3300日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名義增長3.4%,扣除物價影響,實際增長0.5%。與今年3月份相比下降1.2%。
從支出類型比較,與去年同期相比,“教育”增長24.8%,“床品及鞋類”增長13.7%,“居住”增長5.2%,“家居用品”增長4.4%,“保健醫療”增長2.4%,“食料品”增長1.5%。下降項目有:“交通、通信”下降7.8%,“光熱水”下降3.0%,“教養娛樂”下降3.6%。
6、關于身邊百貨店的反思
第一、5個主力客群說明什么?日本零售市場的5大消費客群是:韓國、中國大陸、臺灣、美國、香港。從大陸、香港零售市場的大蕭條,日本的市場虹吸現象,主要支持動力來自中國大陸和香港狀況的比較分析,反思的點是:我們的高質量國際消費場子呢?
第二、日本百貨就是香嗎?日本百貨店的品牌商品,除了匯率導致便宜之外,還有一個要命的原因,就是品牌商品質量和服務信用可以放心,不用害怕花大錢買假貨,多數店鋪是契約化、講信用的、內容是有價值的。反思點是:他們決策者不擔心利益被切?
第三、我們的百貨還有出路嗎?跨境消費行為鮮明地亮出了時尚消費價值觀,我們的百貨店的出路,就是真正回歸商人的邏輯,按照目標客群的價值觀走向組貨,而不是按照上級的利益令旗布局落子。殘念(遺憾),至今沒有成功案例。反思的點是:體制有可能重構嗎?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