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氏也要上市了
來源/青眼號外
撰文/ZR
日前,據外媒報道,屈臣氏集團第二大股東的高層人士公開表示,屈臣氏集團的分拆上市計劃仍在籌劃中。
據悉,早在2014年前后,屈臣氏集團母公司長江和記就曾醞釀過讓屈臣氏在香港、倫敦兩地獨立上市,但隨后又不了了之。時隔十年,屈臣氏集團緣何再提此事?
時隔十年重提上市計劃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日前,屈臣氏集團第二大股東、持有集團約25%股權的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其副首席執行長謝松輝表示,屈臣氏的上市計劃仍然存在,且目標不變,但最終由屈臣氏董事局及管理層決定上市時間、地點、集資額等,并強調了屈臣氏業務整體表現繼續良好。
截自《華爾街日報》官網
“仍然存在、目標不變”這八個字,可以說是對十年前屈臣氏分拆上市計劃不了了之的回應。
為行業熟知,屈臣氏集團為港股上市公司長江和記(曾用名:和記黃埔)旗下的子公司,長江和記實控人為李嘉誠。
據公開報道,2013年末,長江和記就曾提出希望將屈臣氏集團分拆,可能包括在香港和英國兩地進行雙重上市,同時預計出售約25%的股權,擬募集資金702億至780億港幣。而公開招股時間,最快可能在2014年上半年。
隨著消息越演越烈,2014年2月,李嘉誠在出席長江和記業績會時也表示,“會在兩個地方上市,因市值相當大,但香港一定是其中之一。”
當市場還在紛紛猜測上市地點和時間時,2014年3月,長江和記突然宣布改變屈臣氏分拆上市計劃,以440億港元價格將屈臣氏24.95%股權出售給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自此,淡馬錫也成為了屈臣氏集團的第二大股東。
因25%股權落入了淡馬錫的口袋,屈臣氏的分拆上市計劃也隨之被擱置。而在這之后的10年,據了解屈臣氏的人士指出,或因受到疫情及市場疲弱的影響,屈臣氏的上市計劃更是一延再延。
意外的是,屈臣氏的分拆上市計劃,又被淡馬錫相關負責人重提。據悉,此次拆分上市潛在價值可能達數十億美元。但截至發稿,長江和記、屈臣氏集團方并未對該消息做出公開回應,青眼號外亦向接近屈臣氏中國的相關人士求證,未獲正面回復。
就此消息,也有相關行業人士指出,屈臣氏分拆上市雖然有助于釋放集團價值,但也面臨諸多挑戰。比如分拆上市需要考慮市場環境、投資者接受程度、公司財務狀況等多方面因素。在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不穩定、市場波動較大的情況下,分拆上市可能會面臨較大風險。
但無論如何,屈臣氏分拆上市計劃再次被提及,無疑為市場帶來了新的關注和期待。
一心求變的屈臣氏
眾所周知的是,企業上市后,不僅可以提高業務透明度,上市后所募集的資金也可用于優化資源配置,增強特定業務板塊的市場競爭力,同時也能為集團和投資者創造更大的價值。這對如今的屈臣氏而言,也尤為重要。
青眼號外了解到,成立于1841年的屈臣氏最早是在香港、英國等市場活動。在此階段,通過收購英國的Superdrug、德國最大的藥妝連鎖Rossman 40%的股權以及全球其他頭部藥品及化妝品零售公司,到2006年,屈臣氏成功擠入了全球健康和美容零售商前三行列。
2007年前后,屈臣氏從積極的對外策略轉變為側重在亞洲等新興市場的有機增長戰略,把亞洲市場尤其是中國大陸重新歸入發展第一梯隊。
截至目前,屈臣氏集團還是全球最大的保健和美容產品零售商,旗下擁有包括屈臣氏、瑪莉娜、百佳永輝等在內的12個零售品牌,超1.65萬家實體及網上店鋪。
但近年來,隨著經濟和市場環境的變化,屈臣氏集團的部分業務已顯露疲態。據長江和記財報,2023財年,屈臣氏集團全球營收為1833.44億港幣,同比增長8%;EBITDA(稅息折舊攤銷前利潤)為162.26億港幣,同比增長13%。但對屈臣氏最為重要的中國區,則出現了營收、EBITDA的雙雙下滑,且EBITDA也錄得近5年來的最低水平。
截自長江和記財報
在此背景下,自今年以來,屈臣氏集團管理層發生了一系列人事變動。包括2、3月份,百佳超市(香港及澳門)、屈臣氏中國先后換帥。其中,陳志豪和聶薇被任命為屈臣氏中國聯席董事總經理,他們被認為是屈臣氏“O+O商業模式”轉型的關鍵人物。
到4月9日,屈臣氏集團宣布任命倪文玲成為行政總裁,她也是屈臣氏集團被納入長江和記的43年來的首位女性CEO。資料顯示,倪文玲2001年進入屈臣氏集團,2013年升任集團首席運營總監,2019年開始兼任屈臣氏亞洲及歐洲的行政總裁。在屈臣氏推動“O+O商業模式”和數字化轉型中,她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倪文玲
針對倪文玲上任后的工作規劃,屈臣氏方表示,倪文玲將全面負責定義集團的愿景,帶領團隊制定戰略,以滿足集團以客戶為先的戰略目標,并繼續集團全球投資組合的增長之旅。
而在倪文玲上任的不到兩個月后,屈臣氏集團又宣布兩年內在亞洲市場投資2.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10億元)開設及升級6000家店鋪。
而據長江和記公布的2023年年報顯示,去年屈臣氏集團在中國及亞洲擁有7700余家門店,對于屈臣氏斥巨資開設與改造這些店鋪,有資深人士點評,“差不多是要再造一個屈臣氏的決心了。”
無論屈臣氏最終是否會完成分拆上市,從其今年的動作來看,屈臣氏集團通過一系列變革謀求增長的意圖不言而喻。
美妝零售界,起風了!
值得一提的是,迎來重大變化的不只是屈臣氏集團。
在今年4月,絲芙蘭宣布任命丁霞為絲芙蘭大中華區總經理。據悉,新任總經理丁霞曾任京東商城時尚生活事業群總裁、耐克Nike亞太及拉美地區電子商務副總裁等時尚零售高管職位。
與屈臣氏集團相似,領導層更替的同時,絲芙蘭對門店的變革也早已提上日程。據悉,2023年6月,絲芙蘭中國首家未來概念店在上海正式開業;同年10月,第二家絲芙蘭中國未來概念店在武漢落地。
這種種變化,同樣與近年來其業績表現不及預期息息相關。
據LVMH財報,2023年,絲芙蘭所在的精選零售業務有機收入增長了25%,至178.85億歐元(約1380.44億元)。其中還特別提到,絲芙蘭在銷售額和利潤方面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在北美、歐洲和中東的勢頭尤其強勁,商店網絡繼續擴張,在英國開設兩家商店。據LVMH最新財報,精選零售部門今年一季度也延續了增長趨勢,在有機基礎上增長11%。
與之形成反差的,在2021年營收突破100億元后,絲芙蘭中國便開始收縮,并且凈利潤也已經連續4年下滑。數據顯示,2023年絲芙蘭中國營收87.64億元,小幅增長,并依舊處于虧損狀態。
近年來,渠道轉型和消費環境的變化給以線下消費為主的零售商們帶來了巨大挑戰。這不僅要求它們在數字化轉型上迅速行動,以適應購物行為轉向線上的趨勢,也需要深刻洞察消費者行為,更精準地滿足愈發細分且個性化的需求,從而在日益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穩固地位。
伴隨著屈臣氏集團、絲芙蘭這兩家最具代表性的美妝零售商的變革,整個美妝零售行業也將迎來更加深刻的變局。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