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效之王”喬氏超市:回歸零售本質,打造超強商品力
撰文/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名譽會長 裴亮
超市的出現已有94年了,本書作者庫隆布創建的喬氏超市——Trader Joe既不是歷史最久的,也不是規模最大的。不過,這家超市很有個性,這些個性讓它成為美國消費者最心儀的超市,也成為中國零售同行最關注的超市之一,學習了解這家企業的經驗是很多人的期望和心愿。
值得慶幸的是,喬氏超市的創始人庫隆布不僅是一位優秀的企業家,還是一位深入思考商業運作底層邏輯的學者,兩種身份的有機結合,帶來了這本喬氏超市的創業與管理故事,這也讓本書與其他介紹零售品牌的書有所不同。本書講了喬氏超市的成長經歷,包括庫隆布對每一次企業變革的思考和價值判斷。針對中國零售業當下的發展趨勢,結合書中提到的關乎企業命運的兩次重大決策,我在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第一個重大決策是超市經營模式的變革。中國的超市行業發展了30多年,關于“回歸零售本質”的討論從來沒有停歇。現在,通道費模式即將走入“死胡同”,業內普遍認同,超市轉型的方向是打造商品力。
但具體如何轉型,很多企業還在苦苦摸索中。《坪效之王》一書詳細介紹了喬氏超市如何在短短幾年時間里告別通道費模式,完成采購變革,為成就之后40多年的輝煌業績打下堅實基礎。在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超市行業通道費模式和今天的國內超市如出一轍:各家超市的貨架上都擺著同樣的商品,整天圍繞著進場費、貨架與賣場位置,和供應商進行博弈。商品高度同質化,各零售商只能靠促銷、各種優惠券和價格戰來爭得市場的一席之地。超市里訂貨、陳列甚至退貨等業務都交給了廠家的促銷員,部分超市為了把這些工作甩給供應商而不受規制,不惜與零售工會斗爭。
此外,超市收銀員掃描商品收集的信息,也沒有被善加利用……總之,相當一部分超市已經失去了商品經營能力這個立身之本。就在喬氏超市當時所在的加州放開了牛奶的最低限價,取消了針對酒類的公平貿易法案后,超市賴以生存的最后一個支撐不復存在,該州的超市盈利水平瞬間大跌,通道費模式也徹底崩盤。為了向真正的零售經營轉變,喬氏超市制訂了一個“五年規劃”。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圍繞商品力打造,實施精益采購(IB)策略。我把這個策略概括為“三個轉變,三個能力”。
第一個轉變是由品類經營轉向單品經營。單品經營的基本原則是:不賣沒有顯著客戶價值的產品,且每個單品都必須創造利潤。喬氏超市摒棄了追求品類齊全的做法,大幅度壓縮單品數:有貨單位的數量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近萬個減少到20世紀80年代末的1100~1500個。與當時的超市同行相比,競爭對手的賣場一般每平方米有10個單品,喬氏超市減少到2個,開市客(COSTCO)則低至0.5個。以酒類為例,喬氏超市先后淘汰了100個蘇格蘭威士忌品牌、70個波本威士忌品牌、50個杜松子酒品牌,還有數量眾多的加州精品葡萄酒。壓縮單品的原則為,要么價格最低,要么別家沒有,否則淘汰。如何做到這一點?喬氏超市的主要方法包括:買斷整個供應鏈,避免同質化競爭;以自有品牌為主;現金采購,保證購買力;鼓勵供應商把產品的包裝規格做大,降低采購成本;不怕損耗。
第二個轉變是由談判轉為深度參與產品開發。采購的任務不是談判而是開發產品。喬氏超市聚焦自有品牌和“無牌”產品,從中發掘具有獨特優勢的產品。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固守傳統模式的超市經營者對沒有品牌或品牌力比較弱的商品,一般都缺乏操盤能力。喬氏超市先從葡萄酒和健康食品入手,例如奶酪,先購入整塊的奶酪,然后分割成小份在店內銷售。在產品開發方面,喬氏超市的成功案例不勝枚舉。
比如海鮮凍品。在加州,超市經營的冷凍海產品都是品牌企業的產品,喬氏超市從這個品類入手開發自有品牌凍品,以更低的價格和更高的利潤成為全美黑虎蝦銷售冠軍。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庫隆布要求員工必須深入學習掌握海產品以及相關的包裝、運輸方面的知識。
還有一個例子是楓糖漿。當時,大品牌廠家的楓糖產品的主要成分是蔗糖,只添加微量楓糖在里面,唯一一個純楓糖的品牌產品價格很高。超市對楓糖的經營并不重視,認為這種高價產品不會有什么銷售貢獻。庫隆布則認為,楓糖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他們與楓糖漿最主要的產區——加拿大魁北克的農業合作社開展深度合作,采購大桶原漿,進行分裝并貼牌,然后低價銷售。現在,喬氏超市是美國最大的楓糖漿零售商。
第三個轉變是從毛利率定價轉為毛利額定價。當時,行業流行的定價法是確定一個毛利率,按毛利率確定零售價。這個方法簡單,但不是一個好方法。而庫隆布的定價策略是毛利額主導而非毛利率主導。例如,一瓶零售價為20美元的香檳,即使毛利率僅有13%,毛利額也高達2.6美元;一款2美元的商品,毛利率就要定高一些,否則就無利可圖。喬氏超市不銷售1美元以下的商品,單罐的汽水和可樂在喬氏超市是看不到的,所以,喬氏超市客單價的平均值和客單價的中間值非常接近。喬氏超市的定價方法是:先找出要采購和銷售的某商品的現行價格,在此基礎上確定一個有市場競爭力的價格,同時計算出銷售該商品能夠獲取的利潤。庫隆布在書中提到他的體會: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破除一個觀念,即品牌廠商定的價格(出廠價或批發價)是固定的,談判只能在這個既定價格基礎上爭取利益。要相信,所有商品的價格都是可以變動的,如果真的不能變動,那就放棄這個商品。
實現三個轉變,要依托組織的變革。作者講述了組織轉型的三個要點,我把它歸納為三個能力。一是組織保障。首先,減少一線采購人員與總經理之間的層級,就像總經理與門店經理之間沒有太多層級一樣。其次,采購人員需要深度了解生產、包裝和運輸,但日常的溝通應該由助理完成,要讓采購人員從日常的文案和訂貨工作中解脫出來。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采購人員應該擁有較高的薪資水平,同時避免把采購人員嚴格限定在某個(些)品類上,也別配備專門的辦公室,要打破采購人員間的界限。
二是學習能力。采購人員必須“懂”商品。精益采購的優勢源于機動性和靈活性,這個做法是否行得通,取決于采購人員對商品知識是否有深刻理解和把握,包括對商品的消費、市場、生產、供應鏈諸方面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如果沒有這個基本功,最好還是回歸通道費模式,把商品經營交給供應商來負責。我不禁聯想到目前中國的商科教育,設置商品學專業的院校寥寥無幾,而且課程與實戰有不少差距。換一個角度看,這也是商科院校培養人才的機會點。
三是合作關系。在買方市場,買家扮演著甲方角色,零售商在與供應商的合作中處于主動地位。但必須認識到,購買力的重點不在于“買”,而在于“賣”。有錢在手就可以做買家,但如果沒有出色的銷售能力,包括好的地段、營銷手段和價格,零售商采購的優勢也會化為烏有。庫隆布還強調了,要尊重供應商,別讓供應商排隊“覲見”。供應商并非零售商的對手,反而可能會提供絕佳的產品概念和特別的采買機會。另外,也不要排斥中間商,有能力的中間商是采購流程的重要補充。
第二個重大決策是公司“賣身”奧樂齊(Aldi)。介紹這一段故事,是基于我對行業下一階段發展的一個預判,即隨著超市行業整體增速放緩,很多企業都會產生與產業資本或其他企業間兼并重組的機會或訴求。出讓企業的股權和所有權,對每一個創始人來說都是一個艱難的決定,但這種事情經常發生,特別是在企業經營遇到困難或者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40多年前庫隆布把喬氏超市賣給奧樂齊的故事中,他的一些做法和思考,在今天看來也是很有啟發的。
當時,美國的相關法律有一些未決風險,這些風險有可能給喬氏超市帶來滅頂之災。因此,喬氏超市的出售,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風險管理,而不是創始人想變現或退出。當時美國卡特政府的經濟政策,特別是嚴苛的稅收政策,對超市行業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庫隆布在書中講到當時的情景,引用了一段提問:“風險管理是什么?風險管理就是問自己這個問題——‘如果我接受,會承擔什么風險?如果我拒絕,又會面臨什么?’”
1970年前后,德國奧樂齊折扣連鎖店的阿爾布雷希特兄弟分家,哥哥掌管南奧樂齊,弟弟負責北奧樂齊。南奧樂齊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通過收購一家本地超市進入美國市場,弟弟步哥哥后塵,也準備以同樣的方式進軍美國,正好看上了喬氏超市。面對奧樂齊的收購邀約,庫隆布考慮了喬氏超市及自己有可能遭遇的風險:第一,按照卡特政府的夫妻間遺產稅,如果庫隆布亡故,遺孀需要繳納的稅費會令公司破產;第二,政府打算在1980年終止資產所得稅的優惠,把資產所得的稅率由33%提高到73%;第三,公司即將因無法獲得附加稅減免而損失10萬美元;第四,根據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波動理論預測,1985年,美國經濟將進入新一輪的危機與蕭條,超市經營會更困難。
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如果賣掉公司,用庫隆布的話來說,最大的風險是自己“會失去一個參悟世界的窗口”。因為“通過公司經營,自己可以保持與世界的互通”。庫隆布承認,這已然成為事實,也是賣掉公司必然付出的代價。另一個風險是有可能失去更多的財富,關于這一點庫隆布認為,奧樂齊的出價“剛剛好”。喬氏超市贊同亞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節制、謙遜、謹慎、純潔、得體、自控,萬事不可過度。
喬氏超市“賣身”奧樂齊,還有幾個細節也耐人尋味:當時,庫隆布提出了“一頁紙合同”的要求,把交易簡單化,他一直堅持這個立場,并征得了對方的同意。交易在1979年完成,庫隆布說,他并不是把公司“賣給德國公司”,只是把股權交給了特奧多·阿爾布雷希特為兩個兒子設立的家族信托基金。阿爾雷特希家族沒有對喬氏超市直接進行投資,也不參與分紅。喬氏超市被收購后,繼續獨立經營,不和奧樂齊做聯合采購之類的事。之前,庫隆布曾經拒絕了兩家美國同行的收購邀約,選擇德國而非美國同行,是因為他擔心被美國公司收購后,喬氏超市會成為母公司的提款機,進而把公司、員工置于險地。選擇奧樂齊,是因為喬氏超市認為阿爾布雷希特和自己一樣,屬于財務保守型企業家,他們是為現金而不是為不動產去經營生意。另外,他認為與美國公司相比,歐洲企業更傾向于長期持有一家公司而不會把公司賣來賣去。
喬氏超市的出讓過程對顧客和供應商都是透明的,而且,并購之后公司依然保持原來的經營方式,唯一的變化是把公司原來的 8 個公司進行了合并,否則,公司就享受不到附加稅減免政策了。以上庫隆布關于風險管理與賣掉公司的論述,是每一位企業家在打算出讓企業時需要認真思考的一些維度和視角。居安思危,是管理企業風險的核心。出售企業,應順應中庸之道,樹立理性的財富觀,同時不放棄對世界的繼續探究。
當然,作者在本書中所分享的超市經營之道遠不止于此。關于自有品牌、員工薪酬等方面,作者都有非常獨特且值得細細體會的經驗和感悟。希望超市同行、零售業者,乃至企業家、相關學者都能抽出一點時間,在庫隆布生動的敘述中領略美國消費行業的變遷,感受“坪效之王”喬氏超市發展的精彩歷程。
注:本文為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名譽會長裴亮為《坪效之王》(【美】喬·庫隆布、【美】帕蒂·奇瓦萊里 著,湛廬文化出品)一書作的推薦序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