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再調整:配合阿里電商繼續打仗,也要能夠單打獨斗
出品/連線Insight
撰文/王慧瑩
編輯/子夜
“我們希望能將集團的電商與物流業務視作有機整體,以便更好地控制成本結構、定價、銷售以及用戶體驗,從而提高我們的競爭力。”
去年,菜鳥撤回上市申請時,阿里斥資收購菜鳥股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蔡崇信強調了菜鳥對阿里的戰略意義,也點明了阿里電商與物流的協同性。
伴隨撤回上市,菜鳥CEO萬霖發布全員信,發布菜鳥二次創業員工激勵計劃,表示2024年是菜鳥二次創業至關重要的一年。
二次創業的一年里,菜鳥賺到錢了。但生于阿里電商的菜鳥,始終是個“配角”。盡管菜鳥也下場探索過新業務,但去更大的市場競爭,依托于阿里電商的菜鳥,專注力不夠。
進入2025年,阿里對菜鳥進行了戰略上的調整,讓物流和電商都更聚焦。
圖源:菜鳥集團官網
據36氪報道,菜鳥將與電商平臺相關的業務交給淘天、速賣通這些“前臺”,物流運營和服務職能留給自己。調整后,阿里的電商和物流業務更加權責分明,菜鳥也成為一家專注于物流產業的公司,而非一個科技平臺。
這一切都緊緊圍繞阿里的戰略方向展開。過去一年,在“回歸淘寶、回歸用戶、回歸互聯網”的思路下,阿里一邊聚焦核心業務電商和云,一邊收縮非核心業務。
具體到電商,最核心的是用戶體驗。此次整合,菜鳥可以加強與阿里電商業務協同作戰的能力,提升消費者體驗,幫助阿里電商重回增長;也能在全球市場競爭中更聚焦,拓展更多客戶,助力阿里集團增長的目標。
當然,實現這些的前提,是菜鳥在激烈的競爭中突出重圍,并賺到錢。
1、阿里再動刀,菜鳥更聚焦
聚焦,是阿里過去一年頻繁提起的詞之一。包括不限于,戰略聚焦、核心業務聚焦、用戶體驗聚焦。
進入到2025年,阿里依舊保持聚焦,這次是旗下物流平臺菜鳥集團。
1月14日,據36氪報道,菜鳥即將完成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此次調整,旨在讓菜鳥進一步契合自身 “產業定位”,真正轉型為專注物流運營的公司。
首先是人員的調整。原菜鳥國際業務中服務速賣通的400多人團隊,將轉入新整合的阿里電商事業群,負責該業務的菜鳥高管丁宏偉,此后將直接向淘天集團、國際商業集團CEO蔣凡匯報。
阿里電商事業群是阿里2024年雙11后在電商業務調整的結果。按照規劃,電商事業群將全面整合淘寶天貓集團、國際數字商業集團以及1688、閑魚等電商業務,形成覆蓋國內外全產業鏈的業務集群。
其次,在部門的劃分上,負責制定物流方案的“電商物流部”、負責最早的產品“電子面單”團隊被剝離菜鳥;淘天旗下如天貓超市、天貓國際等自營業務的物流服務,以及跨境電商速賣通的大部分倉儲物流服務,依舊由菜鳥承擔。
簡單來說,此次調整就是將與電商平臺緊密相關的業務,交予淘天、速賣通等集團或業務本身,而菜鳥則專注于自營業務的物流運營和服務職能。
就在前一天,有市場消息稱菜鳥將進行業務分拆,菜鳥的國內部分業務將并入淘天,國際部分業務則將并入速賣通。
對此,阿里和菜鳥內部人士迅速回應菜鳥拆分為假,內部調整是真。其回應表示,菜鳥僅對部分平臺物流業務做生產關系調整,菜鳥主體物流業務并沒有發生改變。
拉長時間看,過去一年菜鳥始終在阿里內部調整的一線。
繼2023年底獨立分拆后,2024年3月菜鳥撤回上市申請,菜鳥進入二次創業之路。
同時,全力以赴的阿里電商需要有一個面向全球市場,且能提升消費者體驗的物流網絡。這一思路下,菜鳥自然要在業務上與阿里電商展開緊密合作。
在國內,菜鳥旗下菜鳥裹裹為淘天“退貨免運費” 等服務提供支持;在國外,菜鳥承接淘寶海外大服飾包郵的配送服務,以及成立專門團隊為速賣通服務,雙方團隊還在國際商業園區聯合辦公。
這期間,菜鳥高層團隊也進行了一輪換血。2023年9月,原菜鳥驛站負責人梅峰峰離職,原客服負責人士行接任菜鳥驛站負責人。自2024年4月23日至6月7日,菜鳥首席財務官劉政陸續從菜鳥旗下多家公司卸任,后于12月正式加入螞蟻集團擔任CFO一職。
再回到最新的動作上看,阿里動刀菜鳥,主要就是讓電商和物流兩大業務的定位明確、權責清晰。這樣不僅能提高菜鳥面向市場獨擋一面的能力,更能讓菜鳥更好地整合能力與電商業務打配合。
讓菜鳥專注于物流,這是菜鳥2023年招股書中提到的“已從科技平臺發展成為具備端到端能力的智慧物流網絡”的具體體現,也是阿里聚焦電商核心業務,強調用戶體驗后,走的又一步棋。
2、阿里電商要打仗的關鍵一年,菜鳥如何打輔助?
回顧菜鳥過去11年的發展,菜鳥本是為了阿里電商業務而生。
2012年的雙11大促,阿里電商業務一騎絕塵,訂單量暴漲,突如其來的物流壓力影響了用戶體驗,也讓阿里創始人馬云開始為阿里電商尋找物流解決方案。
半年后,阿里找來銀泰、復星、富春、順豐及三通一達出資50億元,孵化了菜鳥。當時,菜鳥要做的是“建設全球化的智慧物流網絡”。時任菜鳥COO的童文紅曾表示,菜鳥的定位不是物流公司,是一個數據協同平臺,是快遞行業的“水電煤”,做的是基礎設施和催化劑的作用。
那時候,菜鳥與通達系綁定,背靠阿里電商,依托菜鳥的數字系統,搭建了一個物流共享平臺。
圖源:菜鳥集團官網
但很快,阿里思路變了。電商高速發展,新零售業務如火如荼,物流市場需求也在變化,2017年阿里決定對菜鳥“未來五年,增資1000億元”,投入到技術研發、智能倉庫、智能配送等,菜鳥也從“輕資產”平臺項目轉變成“輕重結合”的物流體系。
2022年,菜鳥開始下場做自營物流。這是菜鳥的關鍵轉向之一,意味著菜鳥要正式加入物流行業的爭奪中;2023年,阿里“1 6 N”改革后,菜鳥獨立出來自負盈虧,并沖擊上市。
菜鳥的一舉一動都是圍繞阿里的戰略需求展開。為了滿足阿里電商生態,菜鳥不再糾結于是否“做重”。從最初的科技平臺逐漸演變成一張智慧物流網絡。
2024年,菜鳥撤回上市,阿里對菜鳥又有了新的需求。更確切地說,是阿里電商對菜鳥有新需求。
彼時,蔡崇信指出,要提供最具競爭力的消費者體驗,菜鳥和電商業務的深度融合至關重要。對此他強調,“從阿里巴巴集團的角度出發,我們的首要目標非常的明確,要在電商領域獲勝,為此我們需要恢復市場份額,推動業務增長”。
也就是說,菜鳥的角色從獨立變為輔助。本質上,阿里想要保證聚焦電商、云兩大業務,其他業務要么是與核心業務直接關聯,要么是出售,菜鳥顯然屬于前者。
當下,正處于阿里電商業務關鍵的一年。自去年以來,阿里電商便開啟了一系列戰略調整,在多個業務層面展開變革,阿里的首要目標是“在電商領域獲勝”。
圖源:阿里巴巴集團官網
從競爭態勢來看,國內電商市場已步入存量競爭階段,京東、拼多多等競爭對手不斷發力,在物流服務、價格策略、用戶體驗等方面持續創新,對阿里電商的市場份額形成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阿里電商迫切需要通過內部調整,提升自身競爭力,以穩固市場地位。
在國外,以速賣通為代表的電商業務更是阿里去年以來的重點。尤其是繼去年雙11后,阿里成立電商事業群,國內國外電商業務整合作戰,無論是哪一個市場都需要強有力的物流做支撐。
如今的調整,無疑是讓菜鳥與阿里電商業務更好地配合。
一方面,將與電商平臺緊密相關的業務剝離給淘天等前臺部門,能夠讓電商業務團隊更加專注于平臺運營、用戶增長、商家服務等核心事務,減少因物流業務關聯產生的協調成本,實現業務流程的高效運轉;
另一個方面,菜鳥專注于物流運營,能夠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優化物流網絡、提升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等方面,為阿里電商提供更優質、穩定的物流服務支撐。
對于當下的阿里而言,重新明確自己在電商市場的領導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而物流與電商業務的協同配合,是阿里提高電商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無論怎么變,圍繞阿里電商業務,菜鳥都承擔著物流基礎設施的重任,阿里電商業務的擴張方向也將時刻引導著菜鳥的戰略布局。
3、菜鳥還要賺更多的錢
在阿里,菜鳥和電商,就像是一對“上陣兄弟兵”。一個在前方沖鋒陷陣,一個在后方全力保障。
站在菜鳥的角度,搭配阿里電商作戰之余,菜鳥也被外界質疑戰略上搖擺不定、業務上依賴阿里。
更重要的是,物流行業賺錢難,菜鳥拖了阿里電商業務的后腿。一名菜鳥員工向財經天下表示,天貓超市一直虧錢,其中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菜鳥的物流價格。
幾大現狀都在指向菜鳥此次調整的核心——既要配合阿里電商,又要專注于物流業務。
從成本上看,盡管菜鳥的物流能力有目共睹,但2022年下場做物流履約的菜鳥規模效應尚未起來,并不具備優勢。據財經天下報道,想實現盈虧平衡,每天至少得五六千萬的單量。但在單量方面,目前菜鳥物流離幾千萬的單量差距巨大。
與之相對的是截至2024年12月,菜鳥在全球已運營超80萬平方米海外倉,這些倉儲的運營都是需要成本的。
雙重因素的疊加,盈利是擺在菜鳥面前的大山。菜鳥招股書數據顯示,阿里2021財年、2022財年及2023財年,菜鳥歷年虧損額為12.53億元、13.04億元及17.01億元,直到2024財年一季度,菜鳥扭虧為盈,凈利潤為2.88億元。
如果說彼時的扭虧為盈更像是趕在上市之前的準備,如今的調整之后,菜鳥的責任更重,在配合阿里電商之戰的同時,還要有單打獨斗的能力。
實際上,菜鳥很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當年從輕轉重、下場做自營物流是如此,這幾年加快全球化、探索阿里系外訂單也是如此。
這些年,菜鳥的定位始終沒有變,即“全球化、產業化、數字化”,分別對應全球快遞、全球供應鏈和全球科技業務是菜鳥的三大主營業務。其中,全球快遞是核心,包括速賣通、非阿里系外單、“遞四方” 等控股業務。
去年10月份,菜鳥的開放性探索步伐明顯加快。2024年雙十一期間,隨著京東阿里“拆墻”,品質快遞菜鳥速遞、菜鳥大件等菜鳥的自營業務接入了京東的非自營平臺,為京東第三方品牌商家提供更符合自身需求的選擇;幾乎同一時間,菜鳥又控股了跨國電商服務物流服務平臺遞四方。
圖源:菜鳥集團官網
也是從去年開始,菜鳥加速布局國際業務。伴隨速賣通等業務的全球化加速,截至目前,菜鳥在全球18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專業服務。而且,菜鳥海外本地快遞已在10個國家和地區起網運營,菜鳥eHub、海外倉、快遞網絡建設已經具備一定的規模。
得益于策略的調整,繼2024財年Q1扭虧為盈后,雖然2024財年Q4菜鳥再次虧損,但2024財年全年菜鳥營收同比增長28%至990.2億元,經調整EBITA為14.01億元,再次實現同比扭虧為盈。
扭虧為盈只是第一步,長期穩定的盈利才能讓菜鳥更能打,此次卸下電商的包袱,菜鳥可以更聚焦于阿里體系外訂單的拓展,以及獨立地應對全球化物流的競爭,專注力無疑會更上一層樓,或許也會離穩定盈利更近一步。
對外,菜鳥與阿里電商合作加深,以此提高阿里電商的配送效率,服務于消費者;對內,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菜鳥自己的業務依舊要走品質快遞路線。
無論怎么調整,菜鳥的終極目標都是提升自身的耐打能力,實現盈利目標。究竟能做得怎么樣,這取決于菜鳥未來的決心。
更關鍵的是,在阿里迎戰電商新時代的關鍵節點,菜鳥需要配合阿里拿回市場份額,打贏這場電商之戰。
本文頭圖來源于菜鳥集團官網。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