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瑪特笑到了最后
出品/有數DataVision
作者/黃茜琳
2016年泡泡瑪特沒米下鍋,創始人王寧參加綜藝節目尋求融資[1],與紅杉中國合伙人王岑相見恨晚,當場敲定“1億占股15%”?上扇伺_上互道知己,臺下分道揚鑣,最終未能成交。
后來泡泡瑪特上市,千億市值讓王岑悔不當初:當時對潮玩不理解,低估了它的市場空間[1]。
有頭有臉的VC和PE上演了一次集體錯判,每個高檔寫字樓的投委會上都至少有一條被拍爛的大腿。但史詩級踏空只是前菜,泡泡瑪特在港股又走出大寫的“U”字形,讓二級市場投資人前仰后翻。
明星基金經理張坤在U字前半段加倉扛住暴跌,又在U字底部清倉,精準止損在了泡泡瑪特股價和業績的底部。
去年底,泡泡瑪特市值重新站上千億,給每一個持有過貴州茅臺的基金經理上了一堂生動的投資課程。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如果赫拉克利特買過泡泡瑪特的股票,他大概率會改口。
造神運動
泡泡瑪特上市時的千億估值,大背景是資本市場對“Z世代”的追逐,但大鱷們最初立起的圖騰其實是B站。
2018年B站上市,憑借近乎完美的用戶結構與粘性、獨特的彈幕玩法、良好的社區氛圍,成為Z世代概念股帶頭大哥。B站上市三年里,雖然虧損連年擴大,市值漲幅卻超過885%。
2020年五四青年節前夕,德藝雙馨的何冰老師因為用幾十年的功底念了段別人寫的稿子,不幸成為B站破圈事件最大受害者,但路燈下瑟瑟發抖的資本家還是一鼓作氣,把B站送上了市值高點。
半年后泡泡瑪特在香港上市,兩個月的時間沖上近1300億的市值巔峰,創下新消費公司估值天花板。這種近乎癲狂的估值邏輯源自資本市場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本能。在以Z世代構筑的敘事里,泡泡瑪特是幾乎唯一的稀缺標的。
也就是說,B站和泡泡瑪特的高估值是一種恐慌情緒的衍生品:別管懂不懂,先上車再說。
除了情緒催化,泡泡瑪特當時現象級的估值還有兩股力量推波助瀾:
(1)踏空后試圖補救的人。
同為Z世代先鋒,B站上市前3年融資額184億,而泡泡瑪特所有融資加起來只有八九千萬[2],原因是實在要不到錢。
按照投資機構經典的分析框架,潮玩賽道既不剛需也不高頻,做的是老土的線下生意。王寧的母!班嵵菸鱽喫箤W院”,也讓見慣了清北復交畢業生的投資經理望而卻步。
黑蟻資本參與了泡泡瑪特四輪投資,其管理合伙人何愚說:“可以說(過程)從來都沒有競爭者[3]!
2017年后,泡泡瑪特手上不缺錢了,王寧牢牢攥住大部分股份:“以前我們被大多數基金放過鴿子,現在我們好起來了,就立志不要這些基金的錢[4]”。
2020年泡泡瑪特上市,占比最高的外部機構紅杉也不超5%,這強化了其稀缺性,資本市場的恐慌情緒演變成了一次瘋狂的擠兌。
(2)想買新消費的人。
與Z世代敘事同頻的是新消費和消費升級運動的高潮,等待上市的新消費公司數量堪比抖音里差一票成為普通話的方言,最終篩選出了五名幸存者:貝泰妮、逸仙電商、奈雪的茶、海倫斯和泡泡瑪特。
奈雪和完美日記幾乎沒賺過錢,海倫司在疫情期間損失慘重,只有貝泰妮和泡泡瑪特擁有非常穩定的盈利能力和復購率。
貝泰妮的敏感肌護膚品薇諾娜,復購率只有泡泡瑪特的一半,原因在于盲盒類似“抽卡”的不確定性機制,天然激發人類的賭狗本能。王寧也有過類似表述:泡泡瑪特販賣的是“5-10分鐘的多巴胺[5]”。
也就是說,構筑起泡泡瑪特千億市值的,是類似賭博的盲盒玩法與Z世代悅己消費的敘事,同時,泡泡瑪特還擁有從IP運營到線下渠道的整合能力。
轉折點出現在2022年,泡泡瑪特凈利潤近乎砍半,估值掉落到30倍區間。每一個試圖抄底的人,終究會被市場抄一次家。
消失的耐心
2022年9月,泡泡瑪特的市值從1300億的峰值跌到了128億的谷底,給張坤留下了一個糟糕的Z時代初體驗。
同一年,泡泡瑪特營收增速滑落到2.8%,毛利凈利創出歷史新低,庫存周轉天數達到歷史最高的156天。極度悲觀的市場情緒里,王寧忍不住鳴冤:“連騰訊都跌了70%[1]”。
2022年是線下業態災難的一年,海底撈營業時間是正常年份的73%,名創優品中國區增速只有2.1%,安踏的存貨周轉天數創下5年新高。倚重線下渠道,但非剛需屬性的泡泡瑪特自然受到沖擊。
但另一方面,泡泡瑪特依然有4.76億的凈利潤,賬上還躺著52億現金[6]。相比市值暴跌98%的完美日記,泡泡瑪特的經營狀況依然良好,這也是為什么王寧認為自己的公司“比新消費公司好多了[1]”。
資本市場的過激反應,很大程度上源自預期管理的失控。在《因為獨特》一書中,王寧說:上市之后,我們發現二級市場的投資人也這樣,樂觀的時候大家盲目樂觀,悲觀的時候盲目悲觀。
泡泡瑪特上市時的高估值更多來自資本市場對Z時代的追逐與擠兌,但大鱷們補完了末班車票,紛紛開始提燈定損。當時,泡泡瑪特面臨的問題有三個:
一是王牌產品線Molly收入占比過高;二是渠道結構失衡,線上占比相對低;三是潮玩到底是大市場還是小市場,依然存在爭議。就像特斯拉是汽車公司還是人工智能公司一樣,是決定估值的核心因素。
因此,泡泡瑪特的一系列經營調整都遵循著這些問題展開:
一是摸索其他爆款IP,減輕Molly的占比。泡泡瑪特成功從IP池里撈出了skullpanda這類新IP,Molly系列的營收占比從2018年的41.6%降低到2022年的17.4%,單系列的生命周期2倍于同行[7]。
二是嘗試與盲盒切割,拓展其他品類結構。由于監管對類似賭博的盲盒態度不明,導致資本市場預期模糊。所以從上市開始,泡泡瑪特就在陸續拓展其他品類,如MEGA、衍生品(周邊)。
三是完善渠道結構。盲盒依賴購買沖動,因此銷售依賴人流密集場景的售貨機。2017年,泡泡瑪特的線上銷售占比只有10%。但到了2022年,以天貓、抖音、微信泡泡抽盒機為主的線上渠道,收入占比已經達到了43%。
唯一懸而未決的是潮玩的市場規模。盲盒生意的特點是高度依賴于入坑玩家,泡泡瑪特會員占銷售比重長期高達90%。2022年,泡泡瑪特有2600萬會員,按照天風證券“9000萬消費者”的測算,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也就是說,泡泡瑪特的很多經營問題在2022年都被解決。因此,這年王寧一邊回購股票,一邊在財報里抒情:最艱難的一年已經過去了[8]。
歷史轉折中的潮玩
去年底,瑞銀派人前往泰國實地調研[9],回國后第一時間上調了泡泡瑪特的目標價。隨著新IP Labubu在泰國爆火,王寧忍不住凡爾賽:“有同事開玩笑說,我現在去泰國受歡迎的程度,就像喬布斯當年來中國一樣[10]!
Labubu在泰國的火爆,大幅提高了泡泡瑪特的海外收入占比。同時,由于海外玩具售價普遍是國內1-2倍,與之對應的單店盈利能力也是中國大陸的2.7倍[11]。
2024年上半年,泡泡瑪特的凈利潤逼近2023全年,是2022年兩倍多。半年報業績會上,王寧說,“海外再造一個泡泡瑪特”的夢想,目前看已經提前實現目標[12]。
除了更高的利潤率,Labubu的熱銷也緩解了泡泡瑪特的兩個舊疾:
一是Labubu、CRYBABY等毛絨玩具銷量暴增994%,使得泡泡瑪特的手辦(盲盒)、MEGA、毛絨玩具,衍生品及其他四大業務板塊里,手辦(盲盒)的收入占比首次降到60%以下。
二是Labubu所在系列THE MONSTERS的收入貢獻迅速提高,以13.7%的占比僅次Molly,7個IP均收入過億,收入結構更加健康。
半年報發布后,各路基金經理迅速集結、抱團重倉,試圖完成張坤未竟的抄底事業。時隔兩年,泡泡瑪特又一次被稱為“二級市場最驚人的消費故事”。
泡泡瑪特重回千億市值的大背景,是全球“潮流玩具”的歷史性繁榮。
除了老牌樂高,賣給成年人的潮玩主要品類卡牌、手辦、積木和毛絨玩具,各自跑出了卡游、泡泡瑪特、布魯可、Jellycat等新晉龍頭,營收普遍50億上下,60%的毛利率手拿把掐。
一方面,玩具本身是一種大規模標準化生產的工業品,但廠商通過“賦予人格”的非標化改造,與人的世界產生情感聯結,創造出溢價空間:
被譽潮玩起點的劉建文,其開山之作《Gardener》中主角maxx,人設就是一位夢想成為藝術家的低級職員[13];王寧曾想讓Molly微笑,但設計師王信明表示,沒有表情才能更好的投射打工牛馬的情感[14]。
另一方面,愿意為溢價買單的人急速攀升,迅速推高了潮玩市場的規模:
手辦一度被視為“給光頭推銷洗發水”,但事實是線下商場仰仗潮玩店帶動人氣。去年美國買玩具的人里,成年人占比首次超過了學齡前兒童[14],一度催生了Kidult(童心未泯的成年人)的熱門學名。
新的消費趨勢遇到舊的商業話語權,變成了二級市場的一次劇烈沖撞。
尾聲
泡泡瑪特與Z世代的關聯,是消費行為在代際之間的結構性變化。
經歷高增長周期的一代人對“玩物喪志”這種行為有刻入骨髓的厭惡,在戰爭陰霾中重建國家的東亞人民更是如此。當黃仁勛告訴母親自己的公司在開發玩游戲用的芯片時,收獲的鼓勵是:為什么不找個班上?
不同的社會背景造就不同的價值觀,繼而影響具體的消費行為。Z世代的父輩大多出生于70年代,他們的消費行為大多有兩個鮮明的特點:
一是重視商品的實用性。包括并不限于買樂器為了陶冶情操,出門旅游不忘寓教于樂;有打籃球的時間不如多看看書,這破玩具能當飯吃嗎你這孩子怎么這么不聽話?
二是習慣用原材料成本判斷商品的價值。典型案例有星巴克一杯咖啡成本4塊錢,這盤菜我自己在家做比他便宜一半,化纖的衣服賣這么貴?
以“悅己”、“情緒價值”為標簽的潮玩在資本市場創造奇跡時,一種新的消費觀念主導了一場反叛。
Z世代最明顯的特征是對設計、審美、文化等隱含溢價的認可,并接受商品在實用性與原材料成本之外的附加值,比如從30塊的訂閱會員到300塊的游戲,從聯名的鼠標鍵盤到不能當飯吃的潮玩。
經濟學家付鵬在一次演講中談到了這種消費結構的變化[16]:還囤郵票,我兒子都不知道郵票長啥樣,他倒知道小馬寶莉值錢,這就是時代的變化。
秉持半輩子“能修何必換”理念的父母看見一墻五光十色的手辦,難免血壓飆升。而40歲的基金經理試圖理解20歲的年輕人,舊有的投資經驗自然近乎失效。
日本NHK制作過一檔名為《怪獣もビックリ!?不思議な“お寶鑑定》的節目,一家中古玩具店為60歲的初代宅男提供了一項“生前見積”服務,即幫他們的收藏玩具估價、鑒定,方便百年之后留給家人處理。
節目里,一位老奶奶原本打算老伴去世后,將他收藏的一堆玩具丟掉。結果鑒定后發現,這些玩具竟值上百萬日元(約合4.6萬人民幣),老奶奶喜出望外:等老頭去世了要拿這些換個名牌包包[17]。
看來只要活的夠久,玩具真的可以當飯吃。
參考資料:
[1] 創客中國,愛奇藝
[2] 因為獨特,李翔
[3] 泡泡瑪特市值破1000億背后,是一場中國大基金的集體失手,36氪
[4] 專訪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你要么理解年輕人,要么假裝狂歡,字母榜
[5] 賣盲盒爆賺4億,這家中國公司為何比樂高還賣得好,鈦媒體
[6] 蒸發1200億的泡泡瑪特,賬上躺著52億現金,無冕財經
[7] 撥云見日,泡泡瑪特的變與不變,浙商證券
[8] 2022年泡泡瑪特財報
[9] 泰國實地考察泡泡瑪特后,瑞銀的結論:不止靠Lisa和Labubu,華爾街見聞
[10] 泡泡瑪特殺回千億,消費巴士
[11] 消費出海最炸裂業績,泡泡瑪特大漲420%,經緯創投
[12] 半年賣出46億,泡泡瑪特憑什么海外狂“圈粉”?,盛景網聯
[13] Michael Lau經典再現「Gardener」系列,連結過去與現在|從Figure之父走到佳士德舞臺,重新定義藝術玩具,Figaro
[14] 泡泡瑪特市值千億背后,我們為什么會為盲盒買單,創業邦
[15] IP起,萬物生,浙商證券
[16] 2024 年年終回顧和 2025 年展望——對沖風險 VS 軟著陸,付鵬
[17] 當我們百年之后,我們收藏的那些手辦、模型怎么辦?程明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