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億美元大單蘊含大商機 中英零售如何續曲?
英國零售品牌在華發展模式仍有些朦朧,中英緊密合作為英國品牌在華破局奠定了基礎。
中英300億美元大單蘊含的巨大商機、英國面向中國游客的系列簽證優惠政策中潛在的旅游消費讓中英兩國深入合作領域迎來最好時機。
英國的泰迪熊、巧克力、護膚品以及羊絨等,相信中國的很多消費者都接觸過。商業作為國家間交流的最直接紐帶,受益于貿易合作和旅游發展,也將走出原來不溫不火的狀態,駛入快車道。但是,英國人固有的矜持,在中國快速發展的大市場面前,如何既保持固有氣質,又能以貼近中國市場的方式進入大眾視野,是對深諳零售營銷和消費分析的英國企業的挑戰,也是對中國企業創新性提出的更高要求。
300億美元大單續曲
在全球經濟待復蘇的環境下,近年來,中英貿易額逆勢增長明顯。根據中國海關統計,去年中英貨物貿易額達700.4億美元,同比增長11%,高于中國全球貨物貿易7.6%的增幅,遠超中歐貨物貿易2.1%的增幅。中國英國商會主席博楊預計,今年雙方貿易額增幅將達到15%-20%,2015年中英雙邊貿易額有望達到1000億美元。
中英兩國領導人的會晤不僅簽下涉及能源、投資、文教、高科技等諸多領域,金額高達300億美元的合作大單,雙方合作也將拓展到更多潛力領域。商業、旅游業等領域往往是國與國間企業、人民交流溝通的最直接窗口,伴隨中英合作關系的優化,雙方商貿領域的投資與引入也將迎來新機遇。
新機遇面前,中英雙方也將從過去的商品貿易來往過渡到服務貿易領域。前不久,英國政府方面宣布,將啟動一系列面向中國游客的簽證優惠政策,包括簡化簽證程序、愛爾蘭和英國簽證互為有效、從8月開始提供24小時簽證服務,這些服務可以實現頻繁到訪英國,或商務訪客申請在一天內處理完畢。旅游購物帶動兩國間品牌交流和合作的機會將大幅增加,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度也將通過旅游頻次增加,對英國品牌進入中國縮短了養商期。
英國品牌密集入華
雖然是最早與中國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西方國家之一,但此前中英雙方的合作步伐并不緊湊,在商業領域中英兩國的交流也是淺嘗輒止。不過,雙方合作步伐的加速與契合度的提高將讓中英兩國投資呈現井噴式發展。
根據仲量聯行統計,中國企業對倫敦商業地產的投資在三年內增長了15倍。平安保險、中投共斥資約6億美元收購倫敦標志性建筑勞埃德大廈,大連萬達和綠地集團先后宣布在倫敦投資逾10億英鎊開發商業地產項目。除了商業地產的開發投資,中國零售商對于英國零售品牌也抱有濃厚興趣。今年4月,三胞集團以1.553億英鎊收了英國老牌百貨弗雷澤。據了解,三胞集團將引入15家弗雷澤百貨分店到中國市場。
在英中貿易協會零售行業項目經理溫馨看來,中英零售合作將有很多切入點,未來,進入中國的英國零售品牌不再只是被消費者熟知的幾個大品牌。溫馨認為, 越來越多的小眾品牌、皇家御用品牌將會陸續進入中國市場。這些品牌可能大多會通過中國零售代理入華,并在線上渠道開始布局。
中國消費者對于國外品牌的包容程度已有了很大進步。在北京此前的英國品牌購物節中,5天銷售額已達100萬元,打破去年品牌節為期10天95萬元的銷售額。
溫馨表示,今年下半年,英中貿易協會計劃在成都和廣州開展兩場購物節活動。明年品牌購物節還將深入到二線城市。伴隨著北京品牌節的成功,各地商場和商會也開始活躍起來,希望在當地可以推出此類活動,加速英國品牌在中國市場的推廣。
舶來新零售思路
中英零售市場的互相開發將迎來拐點。在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楊青松看來,英國成熟的零售商業運作經驗、品牌營銷和商品管理中的獨特模式值得中國零售企業學習。
楊青松表示,英國零售企業在本土的自有品牌占比達30%以上,零售企業通過深入分析消費者,各自形成了特色化的競爭力。英國小型店發展速度快于大店,國內零售行業可以借鑒,試水小型折扣店。
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表示,中國零售業尤其是百貨企業在尋找“千店一面”的突破口,英國在自營方面的成熟經驗和管理思路或許可以幫助中國企業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擾。
英國成熟的零售市場可以為發展中的中國零售企業提供經驗,進入中國市場后,雙方可以零距離交流。在朝陽大悅城總經理周鵬看來,英國零售商業的新模式對中國零售企業有很大的吸引力。在英國,郊區型購物中心運作已非常成熟,是很多國內商業地產開發商參照學習的樣本。英國百貨基本以自營為主,不僅是貨品本身有差異性,在品牌組合方面也非常值得研究,值得中國百貨企業探訪了解。
除了英國品牌自身成熟的商業模式值得中國企業學習外,中國消費者對于英國零售品牌也頗有好感。英中貿易協會中國區總裁狄斯杰表示,中國消費者對英國品牌需求的不斷升級,無疑是英國品牌進軍中國市場的主要動力。“對于英國品牌,這將是一個很好的時機。”
待本土化“演變”
好時機的到來并不意味著完全迎來了好市場。在周鵬看來,部分英國企業運營相對保守,市場反應速度不夠及時。很多品牌不能把在英國靈活的市場機制帶到中國。在英國備受認可的自營品牌,進入中國初期由于需要被認知的過程,在價格、品牌上將喪失優勢。
北京apm租務助理總經理王彥丹表示,購物中心非常愿意在商場中植入新元素,學習國外的成功經驗。不過,對于英國品牌甚至是外資品牌的引入態度比較謹慎。在北京apm,一般商場招商會選擇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市場有成功運營經驗的品牌。王彥丹認為,很多外資品牌對中國市場不夠了解,使品牌在進入中國后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進行推廣與培養消費者。在洽談品牌引入時,王彥丹說,很多外資零售品牌面臨一個難題即很難權衡本土市場與中國市場的管理意見。在與總部溝通時,中間的時間損耗讓品牌不能及時做出市場反應也就丟失了商業先機。
不能及時地進行“本土化”演變似乎是英國品牌被詬病的最大難題。楊青松表示,英國百安居的經營方式看起來很好,但本地化程度不夠。TESCO在英國市場的自有品牌發展較好,但來到中國,其自有品牌占比很小。同時,英國品牌缺乏政策運營的連續性。英國品牌進入中國后,對市場要有長遠戰略,1-2年不見起色就變。楊青松認為,短期不足可通過長期發展戰略來解決。趙萍表示,英國零售品牌適應中國市場難度來自兩方面,一是要攻克消費者,提高品牌認知度,二是英國的自營模式要求零售商不僅要熟悉終端市場,還要對采購渠道、供應商管理等方面實現監管與把控。
(北京商報 記者 劉宇/文 CFP/圖)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