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零售人的20年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柳二白
中國零售史上,有一個有趣的巧合,許多至今耳熟能詳的零售商都誕生在1995年前后,如:步步高成立于95年,永輝的前身在95年成立,胖東來的前身在95年開出了第一家門店,家家悅的第一家門店在95年開業,人人樂在96年開出了第一家門店。
而許多外資零售商,也在這期間大舉進入國內市場,如:家樂福在95年進入中國市場,沃爾瑪和麥德龍則在96年進入。一時間,實體零售精彩紛呈,如這當下綠意蔥蔥的春色。
經過幾年發展,這些零售商漸漸站穩腳跟,不斷拓展疆域,開出同城和異地分店。伴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實體零售迎來了輝煌、精彩又跌宕起伏的20年。
這是零售商們精彩艱辛的20年,也是零售人精彩艱辛的20年。
本文主人公林然是千千萬萬零售人的代表與縮影,他們不畏艱辛、勇擔責任,更為自信,從這個個體故事中,我們或許能看到熟悉的情節與經歷。
第一個五年:2001-2005
2000年春節聯歡晚會上,主持人用高亢的聲音宣布:“伴隨著新年的鐘聲,我們迎來了新世紀的春天。”
在看春節聯歡晚會的林然卻絲毫沒有感到興奮,因為馬上就要面臨畢業的他,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他在西部的一所大學上學,專業是市場營銷專業。同學們都說這個專業像“萬金油”,干什么都行,但又沒有特別的專長。
林然放完寒假回到學校后,找工作變得迫在眉睫。一天,他躺在床上看書,舍友回來換衣服,說有家公司正在階梯教室宣講,問他有沒有興趣。林然想反正也沒事,就換了應聘專用服裝——為了找工作買的西裝,和同學一起去了。
這是零售公司DB在宣講,目前已有四家門店,負責招聘的HR說:來我們公司吧,我們將提供良好的待遇,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你來了,將會見證一家公司的發展壯大。
DB在沿海省份,還為外地員工提供員工宿舍,從小沒見過大海的林然心動了。舍友也對這個公司感興趣,經過簡單面試后,他們在現場與HR簽了意向書。
過了兩天,HR通知他們復試。又過了兩天,通知他們正式簽訂協議。林然給父母打電話征求意見,林然的父母在農村不了解情況,聽說他找到了工作,就非常高興。林然簽了協議,舍友卻因父母反對,要讓他回家鄉就業,只得放棄。他們這一屆,DB好像招了10多人。
火熱的7月,林然到DB報到。公司規定,應屆畢業生要到一線實習一年。當HR宣布這個消息后,許多人發出了“啊”的聲音。
林然被分配到旗艦店超市部的洗滌組。他剛一到崗,還沒來得及認識同事,組長就安排他和另一個男同事到內倉提貨,提的是洗衣粉。幾十包洗衣粉裝在一個大編織袋里,他和男同事兩個人抬都很費勁,裝了十幾袋后,他們把這些貨物運回到賣場。
男同事熟練地剪開編織袋,扔給林然一副手套。林然沒戴,想哪這么驕氣。男同事開始往貨架擺洗衣粉,邊擺邊給林然講要點,“每袋洗衣粉都得用手砸平,捋平整了,才能擺到貨架上,你看,只有這樣,擺上才好看。”
擺了幾袋后,林然的手就被外包袋上漏出的洗衣粉刺得生疼,他乖乖地戴上了手套。一天工作結束,他感覺腰都快要斷了。其他一塊來的應屆生,也沒好到哪里去,都叫苦連天。
第二天就有了辭職的人,斷斷續續的,不停地有人離開,和他同來的同校校友,最后只剩下兩個人。
現實與夢想的鴻溝是巨大的,但并不是不能跨越。
林然從沒想到,會做一名超市的理貨員,每天在一線重復著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工作。經歷過短暫的沮喪、迷失后,林然開始留心工作,比如促銷品如何選定,為什么這么選,如何才能優化上貨率,他經常與同事探討他想到的問題,覺得這個工作還是挺有意思的。等到一年一線實習結束后,他與許多同事都成了好朋友。
一年后,他被分配到旗艦店店業務部門工作,負責聯絡總部與門店的業務往來,同時選取適合門店獨有的促銷品。
一下進入到一個新天地,他覺得自己像一只海綿,每天都在吸收新知識,解決新問題。辦公室有兩臺電腦,只是查數據用,平常沒有人用。林然在學校里學過電腦,他把工作流程設計成電子表格,傳遞給相關同事,這不僅清晰醒目,還方便下一環節同事工作。因為這個表格,林然受到了經理的表揚。
DB正處于發展期,開始涉足異地分店。在異地開分店,沒有同城那么容易,從籌備到開業,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沒有經驗可尋,都是在摸索中邊學邊做。DB從各個門店抽調了優秀員工到新店幫忙。林然也在抽調之列。
到了新店,他看到的是凌亂的施工現場,地板沒有鋪,上面的天花板還是鏤空,三個月就要開業,這能完成嗎?他見證了DB速度,在試營業的前一天,他和同事還在擺促銷花車,那時現場還是一片狼藉,到了試營業,一切竟井然有序。這當然是用他和許多同事的幾夜未眠換來的。
對一份工作投入得越多,感情也就越深,也越有認同感。幾年后,林然理所當然地把自己當成了DB人。公司組織升職競聘,林然脫穎而出,成功升職。他覺得,工作像一幅美妙的畫卷,才剛剛展示出美好的畫面。
第二個五年:2006-2010
2004年底,中國零售全面對外開放,這意味著有更多的外資零售商進入,意味著競爭更加激烈。
林然清晰地記得家樂福開業前的情景,這是第一家外資零售商進駐本市,他和同事如臨大敵。DB的旗艦店與家樂福同屬一個商圈。他們做了充足的準備,在家樂福開業檔,他們也安排了力度最大的促銷活動。
開業那天,他和同事第一時間到達家樂福,整個賣場塞滿了人,人擠人、人挨人,像是沙丁魚罐頭。人太多了,只能隨著人潮涌動,根本無法仔細查看,林然的鞋都被踩壞了。與國際知名零售商直面競爭,他們興奮、緊張、慌亂,各種心情摻雜著,五味雜陳。
一回到門店,店領導就立即召集所有業務人員開會,要求每個人都談感想,主要談家樂福的優勢和DB的劣勢。那天大家暢所欲言,林然的發言還受到了表揚。根據大家的發言,門店進行了調整。
許多年后林然再次回憶這個場景,他有些感慨,這大概是他在DB最熱血沸騰的時期了,領導務實,員工們有無限的精力,有持續高漲的熱情和用不完的干勁。
那時候,每天加班,上級領導并沒有做特別要求,但他和同事都想把工作做好,都不甘心落到別人后面。那時候是辛苦的,卻沒有覺得有多辛苦。這大概緣于公司寬松和友愛的人文環境,以及上級領導們只以工作業績論成敗的標準。
在與家樂福的競爭中,DB的旗艦店不但沒有業績下滑,反而出現了歷史同期最高增長。這大概就是競爭的魅力,競爭激發出了更多潛能,也激發起更多斗志。隨后有更多的外資零售商進駐,與各路國際知名零售商貼身肉搏,DB變得鎮定自若。
DB原來展店的速度是謹慎的,當更多外來零售商擁進來搶占份額時,DB開始了快速展店,同城和異地大量開店,迅速占領了市場。
過后看,這個戰略無疑是正確的,對DB后期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此時的快速展店,大概就沒有后期的輝煌。他們在群雄紛爭一團亂麻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在地級市和一些縣級市布局,在同城也布下了大量門店,DB漸漸脫穎而出,成了區域龍頭零售商。
公司快速發展,也給員工帶來了大量機會。那時候,公司每年都要對外發布競聘通知,許多人通過競聘走向了新的崗位,也有了新的職位。
DB總部也出現人員空缺。他們在各個門店進行摸排,找出優秀、教育背景好的員工進入總部。林然被調到總部業務部。
從門店到總部,看似是工作地點的轉換,其實更多是思維方式、工作方法的轉變。初來乍到的林然很不適應。他不能站到更高的視角看待問題,與供應商談判時缺乏技巧,很多時候都是鎩羽而歸。好在他肯思考、善觀察,沒多久,他就適應了總部的工作節奏。
這時DB正在籌建配送物流中心,門店開到一定數量,配送中心的作用就凸顯出來。原來DB有自己的配送倉庫,但僅能滿足少量門店的需求,門店數量增多后,配送發展滯后,嚴重阻礙了公司的發展。
在籌建配送中心過程中,會經常召集業務部門開會。林然見證了現代化的配送中心由無到有的過程,從多次碰頭會里,他看到了公司高層的睿智與果斷。
2010年,進入DB的第十年,林然結婚了,他和妻子貸款買了一套幾十平的小居室,他搬離了集體宿舍,在這個城市里,他再也不是飄零著的,真正有了歸屬感。
第三個五年:2011-2015
林然在知道妻子懷孕的同時,接到通知,公司要派他駐外,在一家分店任店長,這個安排讓許多同齡人羨慕,但林然猶豫了,妻子孕期反應嚴重,身邊需要有人照顧。妻子支持林然的工作,堅持讓林然服從公司的安排。
林然去了外地,這是一個離家有幾百公里的地方,開車需要幾個小時。林然沒有車,只能坐火車,而火車都是慢車。每次回家,只有三天假期,他都買晚上的票,在火車上湊合一夜,第二天一早到家,這樣能多出一點時間陪妻子。
到了門店,林然才知道什么是事無巨細,他要應付很多工作,不僅要面對員工、供應商,還要擔負起對外協調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還要提升門店業績。那段時間,他恨不能生出三頭六臂,分身做不同的工作。他養成了一個習慣,隨身帶一個小本子,隨時記錄,每天晚上,他都會翻開本子復盤一天的工作,哪些需要第二天跟進、哪些做得不好需要反思,他都會記錄下來。
時間一久,他發現這個本子成了他的“寶貝”,不僅能看到每天的工作狀況,還能定時總結與思考,在這樣的記錄里,他由初任店長時的慌亂漸漸變得篤定自信。
一年后,林然就被委任到區域最大門店的店長崗位。由于工作出色,沒多久,他就被提為區域的副總,分管業務,成了公司最年輕的區域副總。這是林然最意氣風發的五年,所有的付出都見到了結果,所有的努力都有了收獲。
2013年,DB的銷售和利潤創了歷史新高,公司上下都沉浸在喜悅里,這大概也是DB最輝煌的一年。因為業績好,有更多的發展機會,許多人的職位都在這一年得到了晉升。
2013年,微信支付上線,這個悄然上線的功能,剛開始并沒有引起多少波瀾,以后誰能想到,第三方支付幾乎取代了消費者付現金的習慣。
2014年,阿里集團發起的雙十二,開始由線上向線下引流。面對突如其來的競爭,大多零售商是觀望的,甚至是不以為然的,在他們看來,這種補貼燒錢的伎倆根本不值得面對,也維持不了多久。
此時,線上也正在吞噬更多的市場份額。2011年的雙11,天貓的銷售額為52億,到了2015年,雙11的交易額達到了912億,五年增長了17倍,這是一個不可小覷的數字。線上的增長,并不僅僅是線上本身帶動的新增長,同時也侵占了線下的銷售額。線上正在對線下造成威脅。
這樣的警示并不是貼在墻上的標語,讓人警惕,不敢懈怠,而是如溫水煮青蛙,慢慢地讓人失去知覺。
DB正處于形勢一片大好時期,全然忽略了來自線上的沖擊與威脅。高峰期的DB,變得自大,漠視線上的沖擊,也漠視同行的競爭。第三方支付開始進入零售商,立即得到了消費者的擁簇,DB卻將其拒之門外。
像一列快速行駛駛入站臺的火車,慣性會讓行進持續一段距離。零售商增長的慣性同樣會持續一段時間,這往往更具迷惑性,讓人陶醉。業績下滑是在不知不覺中開始的。
林然最先感到線上的沖擊,是在2015年的雙11,11月區域銷售出現了同比新低,他和同事們復盤整月的銷售,發現消費者在這個月減少了服飾、化妝品等商品的購買,而這些商品都是線上銷售的主力軍。
林然立即寫了報告與總部溝通,希望能在全公司范圍內引起重視,借助總部的力量,能爭取到更多的資源。然而,報告打上去,杳無音信。他等了一個月,又找同事詢問,毫無消息。
第四個五年:2016-2020
2016年,貼著新零售標簽的盒馬鮮生橫空出世,它的出現,給零售模式增添了一個新樣本。
一時間,關于新零售的解讀和宣講鋪天蓋地,但什么是新零售,其實并無答案。
林然和許多同事,都感受到了來自外界的沖擊。而他們,卻像在一個堅固密不透風的圍墻里,只能遙望這些新事物。
DB放慢展店速度。這可能是主觀的,有意放緩;也可能是被動的,涌現出的眾多競爭者,都在爭搶市場份額,DB原來的優勢,在這些挑戰者面前,變得不堪一擊。
DB漸漸偏離方向,原來設定的員工晉升路線被終止,這讓許多人看不到進步的希望。公司內部也漸漸生出敷衍的氛圍,人浮于事,都爭做“PPT”選手,工作會議上,說得好的比干得好的受歡迎。員工頻繁離職,許多員工都辭職到競爭對手那里就職。
林然突然被調回總部。這次調動,他有些意外。因為他所在的區域一直是所有區域業績最好的,按照慣例,分管業務的他有機會晉升區域總經理。他調回總部不久,同區域一個負責行政的副總提升為區總。
在林然看來,能回家也不是壞事。他駐外時,妻子剛剛懷孕,現在女兒都7歲了,他缺失了女兒成長最重要的階段,妻子其實是有抱怨的。
回到總部,他發現副總監的崗位更像是虛職,基本沒有什么具體的事情可做,所有的業務都掌控在總監和下面的業務處長手中。林然向總監表達了工作的意愿,總監就把梳理業務流程的工作交給了林然。林然欣然接受,總比無所事事好。
DB的業務流程與制度經過輝煌時期的運行,很順暢,也很扎實,只需對個別流程進行修補。但卻并不那么簡單。林然漸漸發現,原來梳理業務流程別有深意。比如,原來流程規定,引進新品從引到銷,有許多部門全過程監督,在流程梳理時,有人以簡化流程為由,要求去掉一些部門的監督。這樣做,操作看似簡單了,卻少了監督,強化了部分人的權利。林然遲遲未著手修正,這當然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不正規的操作都試圖通過手續的正規讓其合理化。
一來二去,林然只得能拖則拖,全沒有了當初接手工作時的熱情。
2019年,DB提倡管理崗位年輕化,總監崗位的年齡限定在了40歲。剛過41的林然,頓感前途渺茫,這意味著他再也沒有晉升的機會。公司的銷售報表一年比一年不樂觀,雖然對外底氣十足,但都知道,內部快要病入膏肓。大家每天都像在一條快要沉水的船上,驚慌失措,每個人都心事重重。
獵頭們都有敏銳的嗅覺,他們不停地游說林然加入其他零售商,并開出了較好的條件。林然復盤了自己20年的零售生涯,他決定從頭開始。他辭職了。
他找了兩個合伙人,開社區店。這是09年的下半年。林然有自己的經營想法,他在日本看到,日本菜市場的菜都要經過簡單加工包裝,不光干凈整潔,還有較高的品質。他也察看了周邊的社區店,蔬菜不光經營少,還不新鮮,他覺得這是一個市場縫隙。經過論證與準備,社區店在2019年底開業。
社區店一亮相,就受到了歡迎。但他們還沒來得及慶祝,新冠疫情就突然而至,令人猝不及防。在疫情最危急的時候,合伙人想要暫時閉店,怕有傳染風險。但林然不同意,他說周邊的居民現在都到這里買菜,一關店,大家就少了一個買菜的地方。在他的堅持下,門店一直堅持營業。
一天店員接到一位老人電話,說現在疫情嚴重不方便出門,也不會用手機買菜,問他們能不能送菜。店員向林然匯報后,林然說,送,而且是免費。老人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許多老人,許多老人都打電話到店里訂菜,他們有時還訂日用品,林然就幫他們到別的店采購。
疫情趨穩,一位老人把這件事寫成了小文章送到了社區辦公室,社區工作人員就把這件事在各種渠道進行了宣傳,林然的社區店一時間成了“明星”店鋪,得到了更多顧客支持,這是他沒想到的。
2020年底,林然的社區店已開了三家。他知道,這僅是開始,他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他現在能做到的,就是腳踏實地開好每一家店,經營好每一個商品,用心對待每一名顧客和員工。
林然的零售20年,是中國零售發展波瀾壯闊的20年。20年里,有努力、有拼搏、有落寞、有夢想、有失落。不管走到何處,處于何種位置,林然和許許多多零售人一樣,都會滿懷希望,憧憬未來,他們相信,明天會更好。
*本文系聯商網特別策劃“中國零售20年”系列報道,文中林然為化名。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