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賣的牛肉干實為鴨肉干,直播帶貨亟待法律規范
聯商快訊:隨著直播電商的火爆,主播帶貨一時間風頭無兩。當然,帶貨主播也是良莠不齊,售賣假貨的行為屢見不鮮。
據揚子晚報報道,揚州市江都區警方3月10日通報了一起案件:有一款牛肉干,宣稱使用內蒙古草原牛為原材料,并在包裝袋上印上了“感受不一樣的味道”的宣傳語。但是,這款牛肉干根本就不是牛肉做的,它的原材料是100%的鴨肉。該起鴨肉造假案,案值高達800多萬元。
2020年9月,江都市民李先生在直播里看到有主播在推銷一款牛肉干。主播說,這款牛肉干產地是內蒙古,所選用的牛肉都來自草原牛,綠色健康口感好。李先生隨即點擊購買鏈接,以99元的價格購買了4袋牛肉干。李先生收到貨后,品嘗味道不對,來到揚州市公安局江都分局小紀派出所報警。民警將李先生購買的“牛肉干”送至南京一家食品檢驗機構檢驗,結果顯示,這款“牛肉干”里面牛肉的成分為零,鴨肉的成分為100%!
民警獲悉,李先生買的“牛肉干”,都是蘇州某電商公司出售的。該電商公司是三名老板合伙經營的,公司里還有10多名客服人員。民警了解得知,該公司自2020年7月以來,幫助內蒙古某食品公司在網上銷售“牛肉干”,與該公司一起為食品公司服務的,還有一家成都的傳媒公司。三家公司形成了食品公司生產、傳媒公司推廣、電商公司銷售的合作模式。
在這家電商公司,民警查獲17箱“牛肉干”,都是顧客退貨寄回來的。民警將電商公司的3名老板以及10多名客服全部抓獲。
如今,“直播帶貨”已成為我國電商平臺重要的增長點,但直播帶貨的“翻車”現象也頻頻出現。“直播帶貨”在火爆的過程中也暗藏諸多風險,虛假宣傳便是其中一大突出問題。此外,夸大產品效應、宣傳醫療效果,產品質量的主體責任區分難,售后服務和維權難等問題也同樣存在。
為此,在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金臺律師事務所主任皮劍龍呼吁,在發展直播帶貨期間,要完善法律法規,厘清法律法規中關于直播帶貨的各主體責任,加強對網絡市場的監管,提高準入標準,完善誠信評價機制。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李生龍認為,在直播帶貨中,有商家故意隱瞞商品真實信息或虛構事實,有違市場交易誠信原則。直播帶貨頻頻翻車的背后,是虛假炒作泛濫擾亂市場秩序,銷售劣質產品侵害消費者權益、虛構流量泡沫掩飾營銷陷阱等亂象。
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劉守民表示,近年來,明星、網紅、專家代言帶貨數量激增,其中不少人在巨額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不惜以身試法獲取非法利益。直播帶貨監管的相關標準和制度相對滯后,尤其是專家變相帶貨缺少基本規則,導致行業亂象叢生。
在2021年,可以預見的是,人人皆可播的時代不再,監管落實主體,強化對銷售商品的資質審核,對主播采取準入制度以及黑名單制度,對直播間的廣告用語、宣傳話術進行嚴厲的檢查,禁止虛假宣傳,夸大宣傳。
市場監管部門對網紅帶貨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監管: 一是對廣告行為加強監管。二是對商品、服務質量加強監管。三是對售后服務、侵犯消費者權益的行為進行監管。與此同時,提高準入標準,完善誠信評價機制。建議進一步完善內容審核機制,約束商家建立完備的售后機制;對主播進行實名制認證、建立直播內容審核制度、履行內容日志信息留存、建立信用等級管理體系及黑名單管理制度等。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