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遇見”小面,機遇or割韭菜?
面食賽道迎來投資潮,站上新風口。其中,遇見小面8個月內完成了3輪融資,估值約達30億元。“存不存在一陣熱潮之后,最后就一地雞毛?我也在思考。”遇見小面CEO宋奇預判,5-10年后行業可能會有1000家企業死掉、萎縮。而對于賽道中出現的“模仿者”,他表示不擔心,“這個市場足夠,即使最后兩家小面品牌同時存在,也不是很大問題。”
連鎖面食品牌成為了這一輪餐飲行業的投資熱門。
據烯牛數據,2021年以來,拉面、小面、即食面等面食類投融資事件發生了6起,數量看似不起眼,但卻是過去3年的總和。
在已披露的融資金額中,和府撈面占據榜首,7月初,其宣布完成了近8億元E輪融資;五爺拌面緊跟其后,在2020年4月完成天使輪融資后,近期完成的A輪融資金額達到了3億元。
近日,川渝小面品牌“遇見小面”也宣布完成由碧桂園創投領投、喜家德跟投的新一輪融資,融資金額超1億元。在過去的8個月中,這家品牌完成了3輪融資,目前估值近30億元。
碧桂園創投在今年3月首次參與“遇見小面”投資后,短期內再次加碼。碧桂園創投執行總經理牟寶璐告訴全天候科技:“上輪投資后,遇見小面各個方面的發展均超預期。持續看好主要出于三個方面的考量,賽道、企業增長和經營質量,以及團隊。”
同時,張拉拉、馬記永、陳香貴也備受關注,更有紅杉、挑戰者、源碼資本等投資機構加入混戰。三家品牌的估值漲至數億元到10億元不等。
從賽道上看,面食是大眾剛需消費品,市場足夠大。但行業商業化程度卻不高,還未走出類似海底撈之于火鍋賽道,喜茶之于茶飲賽道的明星企業。
“目前為止沒有巨頭,但大江大河必有大魚。而且粉面產品因供應鏈相對成熟而容易標準化,從而容易規模化。”百福控股CEO王小龍表示。2016年11月,百福以1億元估值,對遇見小面進行了2500萬元的投資,是較早關注到面食賽道的投資機構之一。
資本蜂擁而至,占位面食賽道的同時,更在尋覓擁有“冠軍相”的企業。已經初步實現規模化,擁有一定品牌影響力的企業,便成為當下“香餑餑”。
遇見小面創始人宋奇認為,“遇見小面”正好趕上了這個好時候。這個在2014年創立的品牌,前5年的時間只開了20家店。而自2019年底開始,“遇見小面”在資本的推波助瀾下快速規模化,目前門店數量接近150家。在完成了上一輪投資后,其宣布到2024年計劃開店1000家。
“如果是在去年、前年,我聽到要開1000家店,自己都覺得太多。”宋奇說,“我很慶幸這是一個面食被關注的好時代。”
王小龍判斷:“大量人才和資本的涌入會加速品牌規模化發展的進程,短中期會出現你追我趕、百家爭鳴的景象。”
資本涌入面館會給行業帶來哪些變量?什么樣的品牌能夠抓住投資機會?在紅海競爭中如何取勝?
針對這些問題,遇見小面創始人宋奇與全天候科技分享了他的看法。以下是對話實錄,內容經整理:
1
如何做一家長期面館?
全天候科技:遇見小面創立之初開店速度并不快,但近兩年卻以翻倍的速度擴張,還計劃2024年開到1000家店,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轉變?
宋奇:我們2014年創立的這個品牌,那時候我們很年輕,白手起家。
前5年我們在搭建商業模式,小面不像做咖啡、漢堡、火鍋,這些在市面上有很多成熟的品牌可以提供參考。小面雖然根源于重慶大街小巷的面館,雖然歷史悠久,但在我們前面,沒有一家把它做到真正的品牌化、商業化。我們要自己去創新,做出一個新的產品結構。
在我們眼里,遇見小面不能只有重慶小面一款面食,而是一個系列組合,針對消費者的用餐場景,要搭配什么樣的配菜,什么樣的小吃,我們在不斷地調整產品線,(考慮)每樣產品用什么食材,什么設備,開店選址選在什么地方,餐廳多大的面積,怎樣的一個動線,怎么去營運和服務……前5年我們都在探索模式,最終把一個地方小吃做成了可規模的商業化品牌。
在那個過程中,速度快也沒有用,一切都需要打磨。雖然我們也拿了幾千萬的資金,包括九毛九、喜家德、百福控股在內,但是我們重心在修煉內功。
到了2019年底,我們發現好像上了路,開店的結果越來越好,已經到了增長拐點,就開始加速去開店。到今天,我們每年以至少翻倍的速度增長,如果沒有疫情速度可能會更快。
我們從2020年到現在也完成了三輪融資,每一筆資金過來,我們速度就可以更快一點。目前,我們在北上廣深,珠三角,以及南京、廈門、武漢等城市,開了差不多150間店。
全天候科技:摸索過程中,最大的難點是什么?
宋奇:最難的就是產品打磨。我們的根源是重慶那些大街小巷的夫妻店,他們和我們最后的結果都是一碗面,但實際上做法是完全的不同。
夫妻店的各種原材料大多是在門店現場制作好,從后廚搬出來直接到顧客手里,而我們要用供應鏈來推動這個事,這后面就跟著產品原料及工藝的拆解。它不能是完全標準化的一個料包,只能“適度標準化”,最后的一道生產工藝,無論是煮、炸、烤都要在門店進行的,口味是我們能生存的一個前提。
舉個例子,我們的做法是把這個產品不斷拆解,油辣子、青花椒、紅花椒油、菜籽油等等十幾款佐料進行搭配。小面的魅力也正在于這十幾款調料,它的變化組合非常多,一個味型就有很多的變量。
然后從工廠運到門店,怎么樣保存?現場又怎么調配?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我們大概有40個SKU, 大多數都要經過上述的分解,分解之后再重塑。這些做法跟夫妻店是完全不一樣的。這也會使我們推出新品的周期相對長一些。
我們會選擇一些有認知度,顧客接受度高的菜品進行研發。廚師在研發室做出來后,產品委員會、內部員工會首先測試。再經過1個店、10個店的測試,之后才會推向所有的餐廳,大概要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才能最終推出。
這是一個非常嚴謹的過程,因為一旦推出去,就是幾千位員工要進行同樣的操作,但凡有一點瑕疵或者沒考慮周全的話,就無法保證顧客品嘗到的是跟研發同樣的口味。
全天候科技:在面積和選址上,遇見小面有怎樣的開店策略?
宋奇:我們的標準店面大概就在150平米左右,它在投資和租金上比較合適,又不至于很小,消費者的體驗也會很好。
518平米的大店比較特殊,開在了深圳會展中心,那里是全球最大的會展中心,每一次展會都有幾萬人來參觀,我們就開了一家號稱全球最大的小面館。
選址其實是一個投資行為,就像投資人投我們一樣,投完之后可能賺了很多,也可能會血本無歸,選址失敗你就這個店就沒了。
我們在選址上,首先還是從北上廣深一線城市開始,因為這里有主流消費人群,需求量巨大,對我們這種新面館接受度更高。
我們目前基本上都是以shopping mall和交通樞紐為主,它們是展示品牌最佳地點,也是消費聚集地。也有一些寫字樓商圈,例如我們開在了北京百度跟佛山碧桂園總部的樓下。在廣州、深圳,我們在一些社區樓下也開了24小時營業的門店。現在我們有碧桂園創投的投資,以后也會和碧桂園服務合作,把面館開進社區里。
無論是購物中心,交通樞紐,還是社區,寫字樓商圈,我們都已經開出很成功的店。理論上我們什么樣的商圈都可以布局,只要有人有需求的商圈,都會有店的。
而且在坪效這一塊,我們和其他餐飲同行相比,比較占優勢。面食用餐時間短,基本上就20分鐘,許多人來吃就是因為方便,這也會讓它的翻臺率很高。
全天候科技:目前遇見小面依舊是直營為主,很少加盟,原因是什么?
宋奇:我要搭建整個體系,不斷的提高品牌能力,這是要靠直營才做得到的。有小部分店做特許經營的實驗,正在摸索相應的制度和管理體系。
它是一個to b的業務,直營門店服務消費者是個to c業務,它們的要求會不同。要怎樣去和特許經營持牌人合作,怎樣去監管,怎樣的去培訓,文化價值觀如何讓他們認同,這是一套體系。
任何事情,我都先要把它做懂,做通了,再去進行加速,要不然鞋子還沒有穿好,就開始跑起來,最后可能人仰馬翻。
現在我們絕大多數是直營店,我相信未來我們有幾百家店甚至1000家店的時候,特許經營店會超過直營店。到1萬間店的時候,特許經營店會占絕大多數。
全天候科技:直營模式資金投入較大,遇見小面如何解決?
宋奇:好的餐飲的企業并不缺錢,因為它是一個現金流很好的行業。加上我們可以利用股權和債權兩方面進行融資。當我們體量足夠大的時候,也受機構歡迎,所以資金并不是發展最大的壁壘。怕的是商業模式和品牌護城河不夠強硬,那是沒有前途的。
我們“遇見小面”是偏基礎剛需的餐廳,很難像一個網紅餐廳一樣,開業三個月顧客連夜排隊排得水泄不通,但(后者)半年過去了就可能倒閉。
經營穩中有升,這是我們的一個特點。我們很多店已經開業5年、6年,到現在為止都是正向成長的狀態,它是一個細水長流的生意。
2
新面館VS傳統面館
全天候科技:一批新型面館在市場中出現,它們和傳統面館有什么樣的區別?
宋奇:新面館這個概念基本上是我提出來的,它有4個特征。
第一是它定位極其清晰,細分極其精準。我做重慶小面,那就細分到重慶小面這個品類,而不是大雜燴,五湖四海各地的面。
第二是體驗的提升,包括選址、裝修、服務這些層面進行提高,當然,售價也會隨之往上拉高,但是消費者其實是能接受的。
第三是品牌年輕化,跟消費者的溝通語言,什么樣的調性,什么樣的視覺體驗,運營怎么跟顧客玩起來?
最后一個就是市場的數字化。我們已經建立用戶數據平臺(CDP),并實現100%小程序下單。顧客從他掃二維碼開始點餐,就留下了很多習慣痕跡,這些數據我們都會用模型進行分析,形成持續的改進建議。同時會對顧客標簽化,根據標簽實現精準營銷。
另外一端利用大數據提高餐廳管理端效率,比如現在已經使用大數據模型,用機器學習的方法為餐廳提供營業額預估值。
比如產品上架一個月到三個月,最直接的反饋是兩個方面,銷售數據和點評平臺上的反饋。
如果上架一周賣不好,可能是它的圖片、名字、展示位置的問題。但如果新品一開始賣得很好,慢慢的賣不動了,那這個產品可能自身就有問題。
在差異化這一塊,現在我們開店的城市多了,也發現有些東西在廣東賣得好,有些東西在北京賣得好。即使同樣一個豆花,在不同的地方數據都是不同的,上海喜歡咸甜口味,北京喜歡咸鹵的豆腐腦,四川就是麻辣豆花,廣東喜歡吃甜豆花,我們在推廣和備貨的時候,就會更傾向于在本地更受歡迎的豆花。
老一輩的餐飲人最頭疼的就是這4個方面,他們最頭疼的就是我們最擅長的。
全天候科技:遇見小面的另一個新,或許是跟資本緊密結合,原因是什么?
宋奇:我們是一個典型的白手起家的企業,最開始就是3個創始人花了30萬,在街邊開了一個30平米非常簡陋的一個小店。如果只靠原始積累,我們的速度會非常慢。時代不同了,我們不能像老一輩餐飲企業,二三十年的進行原始積累,一個店一個店的開出來。我們肯定要有一些更加現代的企業建設方法。
所以我們在開業幾個月的時候就拿了天使投資,等于一出生就跟資本結合在一起。如果沒有資金的話,可能我現在還只有5個店。然后是產業上的一些結合,喜家德、九毛九、百福控股都是餐飲行業的大佬,資源上的引薦和幫助,也是讓我們能夠加快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不會去迎合資本市場做某些行為。我們的投資人很多都是產業投資人,最大一個好處就是他們很懂行業,對我們的干預少一些,不會像某些財務投資人這么苛刻,所以給我們非常寬松的環境,讓我們能以終為始的去思考長期發展的問題,而不是說只針對下一輪的VC,只針對短期的財務報表,或者針對三年是否能IPO這樣的相對短期的目標。
3
小面賽道為何熱鬧起來?
全天候科技:餐飲行業是近年來是投融資風口,這一輪的風為什么刮到了面食賽道?
宋奇:中國餐飲市場現在的體量是5萬億,未來兩年會到7萬億。但這么大的一個消費市場,資本化率如此之低,市場占有如此之分散,這本來就是一個被嚴重低估的市場。
所以說并不存在“最近才火起來”,它或許早就應該火起來了。我10年前我開始干這個行業的時候,我就篤定這會成為一個持續的朝陽產業,因為本質上這是一個民生行業。
現在大家看到這個市場,第一是因為國內的消費熱情和中產的崛起,大家有極大的消費品牌有要求。第二是因為產業鏈上下游趨于完善。完善的供應鏈,完善的shopping mall渠道,完善的互聯網營銷工具,如自助點餐、支付、點評等一系列互聯網應用服務。我們就是一個終端整合者,品牌營運者,把這些產業整合在一起發展。
其實前兩年這個風口就到了,先是到了茶飲、咖啡,今年最受關注的就是面館和烘培。
至于說為什么是面食,首先肯定是有足夠大的消費的容量,就是老百姓消費最多,復購率最高的產品。
其次是可復制的條件好,也就是說相對容易連鎖化。資本都是逐利的,你展現出來的是好的模式,有確定性的未來,他才會參與進來。
我慶幸遇到了一個很好的時代,我們又在一個很好的行業,吃到了紅利,也受到了關注,能夠拿到的資源相對就會多一些,這也是必然的。
很幸運我們現在的規模不是很小,占到了一個比較好的位置,拿到資源后也能夠快速跑起來。同樣是借力,其他品牌還是需要一定時間的沉淀,一天就變出幾十上百個店,我覺得這個都是天方夜譚的事。
全天候科技:資本一窩蜂涌上來,也會讓外界質疑割韭菜,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宋奇:存不存在一陣熱潮之后,最后就一地雞毛?我也在思考。縱觀中國20年的投資,大概都是這樣,行業熱了,一堆人一窩蜂的涌上來。但是經過5年、10年的沉淀,最后就出來這么幾家。
餐飲可能會多一些,根本上來說,顧客也希望這個行業“百花齊放”。跑出來幾十家甚至到100家有規模的上市公司,剩下的就可能做不上規模。當然餐飲企業也沒那么容易死,它可能就萎縮成一個相對比較小的地方性品牌。
割韭菜割誰的韭菜呢?投資人的韭菜,還是能馬上上市割股民的韭菜?我覺得都很難,餐飲行業不會出現那么多潮退了一幫人都沒穿底褲的情況。當然了,在3、5年后會有一批企業發展不起來,這個是肯定的。
全天候科技:近期賽道上也新成立了與“遇見小面”類似的品牌,如何看待這類競爭?
宋奇:更多人參與到這個行業,會使行業建設得更好,大家互相之間你追我趕,都會有所提高。
但是我不得不說,沒干過這個行業,一切入進來,就要做出一個跟我研究了六七年的品牌同樣的競品,沒那么容易。第一,我們不蠢也不笨,第二也不是沒有資金和能力去做,我們并不怕競爭。新的品牌必然要經過一定的試錯,一定的沉淀,即使有所謂的先進打法,但是每一個細分賽道它都是不一樣的。
你必須得搞清楚三個事情:模式力,模式上單店模型到底能不能盈利;組織力,有沒有能力在不同的城市、門店,組織好成百上千上萬的人;還有品牌力,就是怎么去讓消費者喜歡你。這三個事情是我們摸索了很多年才慢慢走通的。
這個事情其實我沒有太擔心,在中國,1萬家店的肯德基也阻擋不了4000個店的麥當勞,1萬家肯德基加4000家麥當勞也阻擋不了1000多個店的漢堡王。在它們之后,還有一個15000家的華萊士。
這個市場足夠,即使最后幾家小面品牌同時存在,企業也能正常運轉。給消費者多一個選擇,不是更好嗎?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