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心得(第二百六十集)
羅國正
(2024年4月)
3110、近代文學家陳衍,詩宗盛唐,是同光派主要詩人和理論家,他的主要美學觀點如下:
1、“合學人,詩人之詩二而一之”。
2、“詩人、學人二者,非肆力兼致,不足薄風騷、副雅材”。
3、“作詩文要有真實懷抱、真實道理、真實本領”。
4、“詩之為道,易能而難精,工力未至,往往儕伍時輩,菲能相尚也。然所貴乎為詩者,非必蘄于相尚也,而不可無自尚。自尚者,一人有一人之境地,一人之性情,所以發揮其境地,性情稱其量,無所于歉,則自尚其志,不隨人為步趨者已!
5、“大抵世緣深則真性情沒,則宇宙剖判以來,所鐘毓所積累至美可觀之物,皆將退廢而無致之之為,況于綿邈幽憂之百往而百復,將隱而將現者乎?”
6、“詩要興象,才思兩相湊泊,有惘之不甘之情,不自覺其動魄驚心,回腸蕩氣也!
陳衍強調從詩人審美個性的角度、真實地、藝術地合符詩的本性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將自己的審美感情真實地與客觀事物聯系起來,不受世俗偏見的影響,去發現和表達出詩之美。他注重詩的創作要審美感情與審美印象的融合和激情。
3111、清代文學家裘廷梁主張廢文言,崇白話。他認為“有文字為智國,無文字為愚國;識字為智民,不識字為愚民;地球萬國之所同也。獨吾中國有文字而不得為智國,民識字而不得為智民,何哉?……此文言之為害矣。”他又說:“汗牛充棟,效顰以為工,學步以為巧,調朱傅粉以為妍,使以白話譯之,外美既去,陋質悉呈,好古之士,將駭以走耳!彼說:“余少不自量,竊嘗有志述作,治古文。又頗訝退之文起八代之衰,而其文大半屈己徇人。求其卓立宗旨,獨抒胸臆,如周、秦諸子之文蓋寡。既為退之惜,益自漸無可以為文之物在。有人而后知物,有物而后有文。物之不存,文將焉附”。
裘廷梁曾配合梁啟超等進行改良主義宣傳,編輯《白話叢書》、創辦《無餳白話報》。他認為文言給國家、民族帶來很大危害,我國因為文言文盛行而造成愚昧狀況的悲。晃难晕闹皇切问侥M,辭藻堆砌之美。他指出,只有內容充實之美為真美。應注重作者的個性、審美眼光和作品的思想內容。人和物居首位,文次之。文是附在人和物之中的。他旗幟鮮明地支持白話文應居主流的、重要的地位。
3112、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政治家、今文經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康有為(1858-1927),是廣東省南?h丹灶蘇村人,是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美學觀點如下:
1、主張創作要符合歷史要求,詩歌要有現實性和戰斗性,認為“新世瑰奇異境生,更搜歐亞造新聲”!霸姼韪锩币蛭鞣胶腿毡緦W習。贊黃遵憲的詩歌能“上感國度,中傷種族,下哀生民”。把詩歌和改良變法運動結合起來。
2、指出詩人的情志與境遇相交的產物,是詩歌創作。
3、“詩者,言之有節文者耶?凡人情志郁于中,境遇交于外,境遇之交壓也瑰異,則情志之郁積也深厚。情者陰也,境者陽也,情幽幽而相襲,境嫮嫮而相發!薄捌浠蛞蚓扯魄,樂喜不同,哀怒異時,則又玉磬鏗鏗,和管鏘鏘,鐵笛裂裂,琴絲愔愔;皆自然而不可以已者哉!”
4、在書法方面,主張“新理異態”、“自然佚出”、“先貴存想,馳思造化古今之故,寓情深郁豪放之間,象物飛潛動植流峙之奇,以疾澀通八法之則,以陰陽備四時之態!薄把獫夤抢希畈厝猬摗!澳芤迫饲槟藶闀翗O”。贊美六朝人書法是“無露筋者,雍容和厚,禮樂之美,人道之文也!
5、“于大地之中,其尤文明之國土十數,凡其政教、藝俗、文物之都麗郁美,盡攬掬而采別掇吸之,又淘其粗惡而薦其英華焉,豈非人之尤所同愿耶?”
6、“吾國人不可不讀中國書,不可不游外國地”!盎プC而兩較之,故不至為人所恐嚇,而自退處于野蠻也”。
7、認為中國是:“一片白地光明錦,受和受彩,再加繪畫,故不勞而成,不煩而治,但行憲法,講物質,一轉移間,而國有霸業之基,民有富樂之實。兵船旌旗,既橫于海外,宮室什器,自美于國中。天下強治之易,未有若中國者也!
8、“中國飲食衣服之美實冠萬國,他日必風行萬國。凡美者,人情之所愛,絲服之美,自在優勝劣敗之例,不能以歐人一日之強而見屈也!
9、贊拉斐爾的畫“筆意逸妙,生動之外,更鐃秀韻,誠神詣也,宜冠絕歐洲矣”。“吾國畫疏淺,遠不如之。此事亦當變法。非止文明所關,工商業系于畫者甚重,亦當派學生到意學之也!
10、“羅馬善政,以通道、銀行為美矣”。
我以為,要理解康有為的美學思想,關鍵要明白到:他出身于一個官僚世家,從小就培養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早年是一個傳統的文人,后來逐步成為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所以,他的審美觀具有雙重性。他不少觀點是以中國美學作為根底,又接受西方審美情感。他常從政治家的立場出發,利用文學為其改良主義政治理想服務。他強調詩界革命,要向西方和日本學習,將詩人與政治聯系起來,情志要與境遇相交。他主張以飽滿的激情,創作意態萬千的書法,反對不求氣質,只求筋骨而不尚意態的觀點,強調“勢”的書法審美標準,注重內在精神和審美情感的契合。他還主張吸取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文明之美,要進行中西美學比較,吸取其優點,才能建立美好的自己國家。認為中國的美食、美服之美冠于萬國。他贊拉斐爾的繪畫,認為國畫也要變法。他要求美學與經濟學、工業學等結合起來。
3113、近代文學家況周頤,一生以詞學作為專業,是清末四大詞人之一。他主要的美學觀點如下:
1、“詞之為道,智者之事。酌劑乎陰陽,陶寫乎性情。自有元音,上通雅樂,別黑白而定一尊,亙古今而不敝矣!
2、“詞貴有寄托,所貴者流露于不自知,觸發于弗克自己。身世之感,通于性靈。即性靈,即寄托,非二物相比附也。橫亙一寄托于搦管之先,此物此志,千首一律,則是門面語耳,略無變化之陳言耳!于無變化中求變化。而其所謂寄托,乃益非真!
3、“詞境以深靜為至”,“詞有穆之一境,靜而兼厚、重、大也。淡而穆不易,濃而穆更難。”
4、“作詞有三要:曰重、拙、大。”
5、“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脫稿!
況周頤主張詞是有自身獨立的審美規律的,他反對以“詩馀”來論詞。他繼承**派的“寄托”觀點,又強調詞的感情流露是無意識的。他認為好的詞是有深厚靜穆意境,是追求這樣的審美情趣:深情厚意,樸拙誠懇,境界博大,景真心到。
3114、近代文學家、歷史學家夏曾佑認為:描寫英雄和男女兩大類“公性情”,才能震動人心,傳于后世。他還認為:“譬如有一景于此,或繪之于畫,或演之于說,吾知人必樂觀其畫,甚于樂觀其說,蓋說雖曲肖詳盡,猶必稍歷于腦,而后得此景,不若畫之一覽即知為更易也。惟欲傳一事,始末甚長,畫斷不能繪至無窮之幅;而說事之情狀,反復幽隱,倏忽萬變,又斷非畫所能傳乎?故說仍不能廢,而繁言亦如畫焉。”他強調小說對世人影響作用很大:“夫說部之興,其入人心之深,行世之遠,幾幾出于經史之上,而天下之人心風俗,遂不免為說部之所持。”“一榻之上,一燈之下,茶具前陳,杯酒未罄,而天地間之君子、小人、鬼神、花鳥雜沓而過吾言目,真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匱者矣!
夏曾佑這些觀點,對近代文藝,尤其是小說美學發展有較大的影響。他是根據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與傳播學結合而提出自己的美學觀點。但他的畫與說比較,只是他的推想。
3115、清代文學家徐珂的美學觀點主要如下:
1、他認為唐梨園為“今劇之鼻祖”,唐明皇為伶人之祖;“院本”始于金元,“唱者在內,演者在外,與日本之演舊戲者相仿”。
2、“今劇由昆曲而變,則即謂始自金元可也”。
3、清代趨向“繁音促節”,“光緒初,忽尚秦腔,其聲至急而繁,有如悲泣,聞者生哀,然有戲癖者皆好之,竟難以口舌爭也。君弋諸腔,已無演者,即偶演,亦聽者廖廖矣。”
4、昆曲以縝密勝,“不能以己意損益,服飾屑不茍”。
5、尚秦腔者,“喜動而惡靜”。
6、“觀劇有兩大派,一北派,二南派!北迸少澭輪T:“必曰唱工佳咬字真,而于貌之美惡,初未介意”;南派側重:“身段好容顏美”,藝人優劣未談及!氨比酥厮嚕先酥厣。
7、“宜于遠視,非真顏色動人,此亦光學審美之別科也!
8、他批評當時上海新劇,必用西洋油畫布景,而劇中則漢人古裝,或景是古樹矮屋、小橋**,而廳堂桌椅多是西洋式的,“豈非不相稱”,這是不合“神到意會”的美感。
9、他對**評說:“活動影戲,亦稱活動寫真。”
徐珂注重曲劇的起源、形成、演進和觀眾的時尚心理變化。他不但研究中國不同曲劇種類的審美特點,分出南、北兩大派,還關心中西方間曲劇比較,強調要從中國藝術的實際出發,在保護好民族特色的同時,并注重吸收西方文化中有益的東西。他還強調形式與形式間、內容與內容間、形式與內容間須配套的審美效果,不能不倫不類。這都反映出他的美學觀點是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結合,在近代美學史上起到啟蒙的作用。
3116、著名現代畫家、書法篆刻家齊白石(1863-1957),是湖南湘潭縣人。貧農出身,十二歲學木工,二十七歲學書畫,曾做肖像畫工,中年多次南北出游,五十七歲后居北京,歷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團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他的主要美學觀點如下:
1、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
2、先閱盡古人真跡,然后脫盡前人習氣,別創畫作。
3、對藝術遺產的態度應是:摹而肖之而不套,師法有所短,舍之而不誹。創作表現逼真的自我。
4、“余作畫數十年,未稱己意。從此決定大變,不欲人知,即餓死京華,公等勿憐,乃余或可自問快心時也。”
5、“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傳神。”
6、“古之畫家,有能有識者,敢刪去前人窠臼,自成家法,方不為古大雅所羞!
7、“凡大家作畫,要胸中先有所見之物,然后下筆有神。故與可以竹光取竹影,大滌子嘗居清湘,方可空絕千古。”
8、“山水筆墨巧拙互用,巧則靈變,拙則渾古,合乎天,天之造物,自無輕佻溷濁之病!
9、篆刻印章,巧拙互用,他追求古趣、天真的風格。
齊白石是典型的從底層貧苦人走出非凡成就人物的例子。他的美學觀點基本上是中國傳統的審美思想。他的畫作卻擺脫了那種宮廷氣,而更接近自然和現實生活的情趣。更多“山野”味。他的成功同他對藝術的理解、他的才氣、他的努力奮斗、創造力分不開的。他曾“十載關門”,在這期間,他以驚人的毅力作畫一萬多幅,刻印三千多枚,另一方面,他有令人羨慕的高層交往,很多領袖級、領軍級的人物,是他的朋友。他的大量作品,被很多著名的人物和國內外大博物館收藏。
3117、現代畫家黃賓虹(1865-1955),是安徽歙縣人,生于浙江金華,居杭州。工畫山水、善詩、書,兼治金石文字、篆刻,深研畫學。他的主要美學觀點如下:
1、“中華大地,無山不美,無水不秀”。
2、“山水乃寫自然之性,亦寫吾人之心。山水與人以利益,人生息其間,應予美化之”,“山川自然之物,畫圖人工之物,山川入畫,應無人工造作之氣。此畫圖藝術之要求。故畫中山川要比真實山川為妙!
3、在“變”中不同對象物質,才脫風俗,并注重表現“內美”。“內美”即是審美對象的精神美!皟让劳饷溃兰炔积R,丑中有美,尤當類別”!安积R三角,有真內美”。“三角不齊美,天地自方圓。人工費剪裁,巧奪造化先!
4、“江山本如畫,內美靜中參。人巧奪天工,剪裁青如藍!
黃賓虹重視自然風光與心靈美的不同,強調表現山川美時,需畫家結合自己的心靈去美化。他認為山川美在深厚華滋,花草美在剛健婀娜,筆墨應則重“變”來表現審美對象,才能去凡俗,從而使作品有畫家骨子里的精神內美。他還認為三角形狀多,變化大,因為天然的東西是不會整齊的,只要創作精心安排這種不整齊,可“巧奪天工之先”,畫家在創作時既要尊重自然美,又要善于抓住內在的神韻,方能達到蘊藉多致,耐人尋味的審美效果。
3118、近代小說家吳沃堯(**-1910),是廣東南海人。他先后發表《雷電奇談》、《九命奇案》、《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后,名聲大起?上У氖牵麑懲辍抖昴慷弥脂F狀》后,不久就逝世了,享年只有44歲。他的主要美學觀點如下:
1、“小說家之偉功”,在“陳說忠孝節義”,使讀者“遂暗受其教育,風俗因之以良也!
2、“歷史小說而外,如社會小說,家庭小說,及科學冒險等,或奇言之,或正言之,務使導之以人于道德范圍之內。即艷情小說一種,亦必軌于正道乃入選焉。庶幾借小說之趣味,之情感,為德育之一助云爾。”“寓教育于閑談”。
3、小說創作始終貫穿“情”字,“情,情、寫情,寫情,這一個情字,豈是容易寫得出,寫得完的么?”
4、“作歷史小說不失其真相,而欲其有趣味,尤難之又難!
5、“蹈虛附會誠小說所不能免者”,“當以發明正史事實為宗旨,以借古鑒今為誘導”。
6、強調小說是真實與虛構相統一,以“一人為主”的情節結構。
7、他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回的評語中,說:“此書舉定一人為主,如萬馬千軍,均歸一人操縱,處處有江漢朝宗之妙。遂成一團結之局;且開卷時幾個重要人物,于篇終時皆一一回顧到,首尾聯絡,妙轉如圜。行文家有神龍掉尾法。疑即學之!
8、人物塑造要“繪影繪聲”、“神情畢現”、“歷歷如繪”。
吳沃堯的小說美學思想是主張道德救國,認為小說既有助于政治改良,又可補助記憶和方便輸入知識,通過趣味引起讀者移情,實現“寓教育于閑談”中,反映出他注重“傳神”的美學觀。他在小說創作實踐和反思中,總結出小說的一些規律、功能。他認為小說是真實與虛構的統一,并主張以“一人為主”的線索、情節作為小說主干結構,再用緊密相連的有關情節展開,以構造出整體。
3119、近代小說理論家黃人(1869-1913),是江蘇常熟市人。他的主要美學觀點如下:
1、“小說之實質”是文學之傾于美的方面之一種也”。
2、“微論小說,文學之高格可循者,一屬于審美之情操,尚不暇求真際而擇法語也!
3、小說當為美、誠、善的統一。若“不屑之為美,一秉立誠明善之宗旨,則不過無價值之講義、不規則之格言而已!
4、不能把小說看作“極藻繪之工,盡纏綿之致”,或只是“求誠止善”為最終目標,“今之時代,文明交通之時代也,抑亦小說交通之時代乎!”
5、反對“視小說也太輕”,重視“小說之風行于社會”的事實。
6、不能夸大小說的社會價值,錯把它視為“一若國家之法典,宗教之圣經,學校之科本,家庭社會之標準方式”。這是“小說革命”的敗因之一。
7、“小說之能掃蕩唐宋歷來之稗官家,猶院本之能掃蕩漢魏以下一切之樂府焉!
8、“小說為以理想整治實事之文字,雖東西國俗倏殊,而必有相合之點”。不應抹煞我國古代小說,盲目崇拜西方小說,這是“喜新厭故,輕己重人”。
在中國很多傳統文人輕視小說的價值情況下,黃人非常重視小說的價值,尤其是它的美學價值,并提醒人們要重視小說的社會價值。但不能夸大小說客觀存在的價值。他認為過分夸大小說的價值(這個觀點,他主要是針對梁啟超而講的)是導致“小說革命”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西方小說比較中,他認為各有所長,不能厚此薄彼(因為當時是有一批人盲目崇拜西方小說)。
(待續)
羅國正 寫于2024年4月•廣州
(本集責任編輯:詹鄧 嚴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