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中國零售商大會關注:CPI上漲,零售商謀變
聯商網消息:據悉,預計在6月召開的中國商業聯合會主辦的2008年中國零售商大會上,CPI持續上漲將成為零售商們最為關心的話題——從供應鏈角度看,零售商是距離消費者最近的商業機構,同時也是上游制造商和批發商的“出水口”。
CPI上漲必然影響消費者行為,而消費者行為的變化又將深深地影響零售商的經營行為。回顧2007年,在家樂福、大潤發、人人樂等各地各類型超市中發生“低價促銷品搶購狂潮”的新聞層出不窮,其中數家都發生了踩踏死亡事故。部分輿論將此事歸罪于超市的管理和營銷,的確,超市在促銷現場管理方面難辭其咎,但從更深層的角度看,這些事故發生的背景卻不簡單。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易憲容研究員曾對此評論說:“(重慶家樂福)事件僅是表明民眾為了貪圖一點小利而趨之若鶩嗎?或者說,這僅是一個簡單的偶然事件嗎?實際上,并非如此。它應該是中國目前通貨膨脹高企的一個側影。”
實際上,面對消費者的“搶購需求”,零售商要改變的不僅僅是促銷方式和現場管理而已。
超市這個著重于“低價位”的業態,就誕生于上個世紀1930年,那正處于通貨膨脹后期。1921-1929年美國貨幣供給急劇擴張,其政策制定者采用通貨膨脹手法人為地延續繁榮;最后1929年發生股災,同年發生著名的傾倒牛奶事件。
沃爾瑪誕生于1962年,其第一個發展小高峰在1967年,那年它擁有了24家店;但就在前一年(1966),美國進入了一輪通貨膨脹期,但通脹率并不高。這輪通貨膨脹到1969年發展為惡性通貨膨脹,持續一年;而正是1970年帶來沃爾瑪第二個發展小高峰:店鋪數竄到38家,并且為了應付大好局勢,它在這一年建立第一個配送中心,同時公開發行股票,以充足的資金加大開店速度。
此后十年里,美國有5年都處于惡性通貨膨脹中(1973、1974、1978、1979、1980),而沃爾瑪也迎來了其發展史上的一次大高峰。到1979年,沃爾瑪擁有了276家店、2萬多名員工,擴張到了11個州,同時它也成了第一家僅用了17年就把銷售額做到了10億美元的企業。
1980年美國再次陷入經濟危機,并持續到1983年;其間通貨膨脹率達到兩位數字,失業率上升到30年代大危機以來的最高峰。就在1983年,沃爾瑪也是發展的紅紅火火,它新擴張了4個州的領地,并購了Woolco連鎖店,股價比上年漲了64%,并被《福布斯》評為美國頭號綜合零售商!那一年,它還創出一個裝修比超市更不講究、價格比超市更低的業態:山姆會員店。
可以說,CPI持續上漲,其直接的后續影響可能將促成零售業的業態格局變革,就是說:一些低價位零售模式將占據上風。
當然上述只是變化之一,其實上游供應商在目前經濟環境中的變化,也將影響到零售商的經營和發展。由于上游成本的上升,超市的供應商們始終會處于“漲價”的期待中,這給零售商的采購部門帶來很大壓力。是否能為消費者保持貨架上商品的價格優勢,又能照顧到供應商的利益,是零售商必須思考的問題。
同樣,在CPI上漲背景下,政府所采取的相關金融政策也會對零售商及其相關產業造成巨大壓力。
上述問題,都將在2008年中國零售商大會上重點討論。本次零售商大會將自己的主題之一定為“關注民生”,其實還是在說:零售商是消費者的代表,應該在本次經濟周期中充當積極的角色。就沃爾瑪等大型連鎖超市來說,雖然它們也曾經受到抵制,但它們對于物價的平抑和消費者需求的滿足,是很多經濟學家都注意的問題。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