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金鷹蘇凱:永遠把顧客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聯商網消息:自20多年前創始人王恒先生在南京新街口蓋起地標大樓,到一個月后即將開業的亞洲最大單體商業綜合體“金鷹世界”,商貿巨頭金鷹一路振翅高飛,行業有目共睹。
誕生于南京,商業連鎖遍布全國,香港上市公司金鷹國際商貿集團(以下簡稱“金鷹商貿”)在全國布局達30家連鎖門店,商業面積200多萬平米。2017年上半年,金鷹商貿的GSP為83.7億元,同比增長4.4%;客流量2017上半年6千萬,同比提升9.8%;毛利2017年上半年1.5億,同比提升7.6%......
業界看到的是于國內傳統零售業遭遇“寒冬”仍沉著屹立的商貿巨頭,卻鮮有人知的是:在近5年轉型升級中,金鷹擁抱互聯網+新零售、玩轉全生活的積極“求變”,與始終將顧客需求放在首位的“初心不變”。
挑戰:渠道供給大于供應鏈的支付能力
金鷹商貿CEO蘇凱親歷金鷹近年務實創新的新零售變革。他在朋友圈曾提到:“凡事不能違反客觀規律,但凡有,不是神話就是騙局。”他更進一步解讀道:不論新零售還是傳統零售,只要零售的本質不變,都要解決 “商品”和“渠道”的問題。
在蘇凱初入金鷹的2014年,面對的首要問題便是年營業額10億級以上的主力店所面臨的業績同比壓力。1996年開出的第一家金鷹百貨—南京新街口金鷹中心A座,曾以3萬平米的面積做出40億的年營業額,創造中華第一商圈坪效的神話;但在2014年,金鷹中心B座順利開出,整體經營面積增加逾一倍,年營業額卻只達成30億;同期,金鷹揚州店、西安店等主力店的業績均增長乏力,不盡人意。
▲金鷹商貿CEO 蘇凱
究其原因,蘇凱分析道:“中國百貨行業的商品能力發展經歷了不同階段,百貨的“黃金十年”里,各大百貨公司的日子都很好過,百貨公司在整個零售價值鏈上貢獻的價值和獲得的回報是失衡的。”
近5年尤甚,線下購物中心的大量供給以及線上電商的興起,都給了品牌和各類商品更多的渠道選擇,開始持續影響到原本處于中心地位的百貨公司。
一組來自網絡的數據或可更直觀地呈現中國零售業的新常態:2016年,出境游人次已經達到1億2千萬,消費額高達110億美元;網絡消費雖然增速放緩,但2016年也已增長到零售交易總額的26.1%。新開購物中心越來越多,2017年全國一線城市預計將新增購物中心84個,近5年,購物中心入市數量是此前15年累計存量的5.3倍!
而可預期的是,未來3-5年,國內商業環境還將持續呈現為“渠道供給大于供應鏈的支付能力”的趨勢。傳統行業務須理性看待這些變化,亟待找到有效的應對之道。
應變:“三個核心”的業務戰略
攜有經濟大省江蘇敢為人先的人文基因,以南京為起點的金鷹商貿,在短短5年內悄然轉型為全國實體商業與互聯網融合的一顆明星。圍繞全生活服務,金鷹推出三個核心業務策略:內容差異化、營銷創新、會員精準化,積極應對互聯網帶來的消費習慣和購物方式的變革。
金鷹一直都把會員體系的建立和維護作為重點工作。長期以來,金鷹忠誠的250萬VIP客戶貢獻了集團一半以上的業績。盡管如此,對于客群的持續維護和開發依然迫在眉睫。傳統百貨的客群亟待拓新,如何獲取年輕新生代消費力的青睞是金鷹在持續思考的主題。
在商品升級與優質商業內容投資上金鷹也在暗暗發力,蘇凱介紹,做自有商品時,以購物中心平均10萬平米的面積和5萬平方的租賃面積的10-15%為估算,即至少需要5000-8000平方要自己找到可盈利的好資源去消化覆蓋。他打了個比方:“可控的特色商品資源像燈塔一樣,一個10萬平米的購物中心,至少10%是特色,才能支撐集團在發展過程中商品差異化的問題,但全部自營買斷也不現實。要么自建,要么買斷,要么借力。建是自己培養團隊最扎實但是最慢的,買則代價昂貴,借就要看人品了。”
那金鷹用了什么方法呢?金鷹的三個核心業務策略同時構建,在過去四年里,金鷹圍繞著G-life系列一共做了67個可控的品牌資源,大力發展引客流的生活業態。自建的G-Mart精品超市,短短四年間開到19家,年營業額超過30億人民幣。金鷹超市所在門店平均20%的客流是超市帶來的,而承租能力好的超市甚至能做到10元/平米,超市聚客盈利,與百貨實現合力共贏。以南京新街口金鷹中心為例:購物中心一年40億業績,B座負一樓的超市大概可達成4億業績,超市每日能夠貢獻1萬+客人給到購物中心。這種良性的運作模式,既能夠產生客流,也能夠產生經濟效益。
與日本蔦屋合作的生活書店G-TAKAYA,截止2017年上半年共開出2家店面,下半年計劃開到4家門店,未來會繼續拓展。其中最小的書店位于南京新街口金鷹中心B座2樓一個位置并不優異的角落,只有300平方,但日均可貢獻2000個客人。2016年度G-TAKAYA更獲得聯商網“中國好門店”專業組第一名。
G-BEAUTY金鷹美妝集合館,集合國際四大化妝品集團的暢銷美妝及單品,目前已經開進3家門店,幫助解決三四線城市大牌化妝品品牌還未入駐的問題,鎖定年輕女性顧客的長期穩定消費,形成聚客效應。
還有G-PET萌寵中心,2017年內將開設首兩家概念店,打造華東區最好的寵物醫院和寵物護理等綜合業態。對于消費市場來講,寵物業態是一個巨大的藍海,設想在金鷹的購物中心都有寵物診所,客人出去旅游時也可以將寵物放在這里寄養,全方位滿足顧客與時俱進的體驗和消費需求。
對于金鷹來說,G-Life系列產品就像是頭頂上的珍珠,是商品部分的亮點和特色。未來,根據各個門店的規模和特點,G-Life系列將占到項目經營面積的10%-15%左右,成為金鷹打造商品力的另一只手。
擁抱互聯網+:創新營銷“熨”平線上線下差
當傳統的打折促銷已不再能滿足顧客需求,同業低價競爭式的比拼更不是零售業的未來,如何讓客戶知道你的特色商品和特色體驗,從而形成不可復制的核心競爭力。
金鷹的創意營銷是基于對客戶的細分,將商品營銷化、營銷商品化。“砸錢做活動,沒門檻也沒有核心競爭力。”蘇凱強調金鷹追求的是在營銷中洞察客人需求,打造自己的商品差異化。
前不久,金鷹與日本蔦屋合作的生活書店G-TAKAYA在南京新街口金鷹中心舉辦了中國首屆文具大賞,聯合全國11個地區的手帳集市、20多個世界級文創品牌共同協辦的首個全國性文具盛會,讓更多人感受到金鷹倡導的生活美學,廣獲好評。金鷹首創的這一活動,僅微博話題閱讀量就達200多萬次。
“前不久,金鷹跟微眾銀行做了第一家基于微信的電子社交禮品卡,從微信小程序里購買后,通過微信轉發給想要送的人,同時附有社交化語言的明信片,到目前為止至少實現2%的業績貢獻。”蘇凱津津樂道于今年8月1日,金鷹商貿集團與騰訊微眾銀行聯手打造的新一代“社交禮品卡”正式上線全國首發。這是雙方在零售消費融合線上線下、互聯網金融、大數據精準營銷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邁出的戰略性的第一步,也是百億級大型商業零售綜合體與線上互聯網金融首次跨界合作,在社交互動營銷方向上的一次重大嘗試。
當“社交遇見零售”,傳統的商業變得更加鮮活有趣,也打通了線上和線下的消費場景。用戶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消費之中,使得自帶傳播屬性的“社交禮品卡”變得更容易被接受和喜歡。
當“零售遇見互聯網金融”,新一代的“社交禮品卡”加入了小額理財的功能,同時可跨平臺支付,使得卡片的使用范圍不僅僅局限在金鷹,提供消費者更多選擇和體驗。而這種互聯網+的體驗,在助力金鷹創新營銷的同時,也高效低調地“熨”平線上線下差。
堅守:永遠把顧客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堅持創新求變,但“始終把顧客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是金鷹發展戰略的軸心。
加入金鷹短短數年,蘇凱已深切地感受到,金鷹這家商貿巨頭近20年“以人為本”基因決定了它穩健地走在當下、走向未來。
“無論珠江路、仙林或是江寧,不論是新街口的集團首家旗艦店,還是將要開業的河西金鷹世界,顧客隨意走進一家門店,這家金鷹的商品是否好、體驗是否好,直接決定了顧客對整個金鷹集團的印象。”
隨著市場消費主力—中產階級客群的崛起,金鷹不斷豐富生活業態來服務和滿足消費者,基于顧客需求,差異化的零售做穿插串聯,成就一個個健康可持續發展且有競爭力的項目。僅就南京江寧金鷹店來看,經營數據顯示,江寧金鷹2016年實現40%左右的同比增長,預估2017年還會有更高的增長率。
董事長王恒宣布:金鷹世界將是未來20年集團發展的核心
368 米,全球最高非對稱三塔連體建筑,建筑由法國國際建筑師何斐德設計,商場內裝由日本Pinhole設計,作為金鷹集團新的旗艦項目,充分注重家庭消費的氛圍營造,力求觸動人心,實現人與環境共鳴、商品與空間平衡,以滿足中產階級高品質生活需求的服務與體驗,建成后將成為亞洲最大單體商業綜合項目之一。
未來,金鷹還會積極尋求更好的項目,包括有特色的主題商業,蘇凱介紹:“這些主題商業服務消費者的定位會更加精準。書店、咖啡館、城市客廳、醫療健康、教育培訓、、美妝、溫泉等,只要能想象的統統有可能。”
做了這么多,到底打開以后是不是一定能成功?蘇凱坦言:“我們從來也不會講自己不確認的事情,但是我們認為,應該能夠給大家呈現一個足夠精彩、足夠創新、足夠思考的新模式;也許你喜歡它,也許你還不夠喜歡它,但是我們都會持續努力,把它調整得更好。”
傳來的好消息還有很多:除了線下的內容部署,金鷹未來全渠道的覆蓋,將把會員、商品、服務打通,集成在“掌上金鷹、金鷹購”的APP上,讓網絡時代的會員們多店之間隨意切換聯動,也讓金鷹能夠更精準地洞察消費者的需求,構建24小時不打烊的“金鷹世界”。
(來源:聯商網)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