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只可學習不可模仿,請向自己的失敗經驗學習
聯商專欄:2018年又到年底了,在這一年里傳統零售忙著轉型新零售,線上企業忙著開實體店,線上線下融合,貌似必須做的趨勢,如果不這樣就必死無疑?
其實零售企業把線上線下融合想得很簡單,線上線下融合不是使用了自助稱重、自助收銀、開通線上商城那么簡單,業態融合需要把成本構造,運營構造一起融合在一起才能長久,不能線上線下融合之后,線上只要把線下的消費者拉走不增量,這樣行不通。
一、盲目擴張,盈利企業也會倒閉
不是你開了200家、1000家便利店,你就可以足夠安全,連鎖企業的組織架構就與傳統零售有較大差異,企業應該關注PLU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表,縱觀今年因為資金鏈斷裂而倒閉的便利店,都是由于不計成本的盲目擴張,盈利店鋪的資金無法支撐擴店帶來的資金不足,如果沒有足夠的資金注入,供應商拒絕送貨,企業發展受阻,最后走向倒閉。不過,拿到了融資的企業,除了現金的注入,還必須具備自我造血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二、連鎖不復制,便利店更注重差異化經營
在中國以標準化模式經營便利店,在服務不同商圈時,商品結構如果不發生變化會出現水土不服,未來便利店將運用更多的技術手段去提升效率,增強消費者與門店的互動,只要你有特色,夠精致,能宣傳到位,即使價格高一些,消費者也是能接受的。
把握好發展速度和管理水平的平衡,便利店后面的復雜、高效的供應鏈系統,精細化運營體系,看似簡單,其實非常復雜,門店數量的擴張,有助于規模經濟的發展,還是需要把握好發展速度和管理水平的平衡。
三、模仿外資便利店的企業,都走的比較艱難
便利店整體運營思路存在很大問題,并沒有抓住顧客痛點,都是在7-Eleven的基礎上考慮便利店的將來,盲目效仿外資便利店,任何一家成功的企業模式都是模仿不來的,因為時代不同,國情不同、消費者需求也不同,日本7-Eleven現在的模式在日本已經發展到了瓶頸,所以也在嘗試各種改變,我們不如做最好的自己,圍繞自己擅長的商品定位,聚攏合適的顧客群,零售企業如果不是按照目標來制定各部門、各人員工作計劃而是跟著老板或少數領導的指揮棒來工作,結果會怎樣?
如果一個零售企業的各部門工作計劃沒有時間管理,沒有反省,沒有及時的獎罰,過程是怎樣?結果會怎樣?
8月份IBMG商業智庫在南京開展了便利店鮮食研討會,來參會的幾十家企業中92.9%的企業做了鮮食,鮮食主要集中在面包(86.7%)、包子(93.3%)、好燉(60%)、熱狗(53.3%),其實,這類產品對于消費者來說,不是鮮食而是零食,因為產品都是供應商提供的,采購只需要找到這樣的供應商,供應商讓你賣什么你就賣什么,其它的你完全沒有控制能力,更不要說操作手冊了,所以導致國內企業鮮食商品經營主要存在的問題:損耗問題(100%),商品標準化問題(93.9%),人員問題(93.3%),現場管理問題(86.7%)物流配送問題(80%)。
7-Eleven在鮮食開發上有什么不同:
7-Eleven根本邏輯是希望大家能夠理解賦能式商業模式的本質:7-Eleven幫助客戶、經營客戶,站在客戶立場上重新審視整個產業鏈,發現低效環節,最終實現找到價值的洼地,并且在洼地里把水蓄進來形成價值的輸出。
7-Eleven核心競爭力:POS數據分析體系,MD商品開發體系,OFC運營管理體系,店鋪融資支援體系,這是一個整體,組成了生態閉環,不是其中一個環節所決定的。
7-Eleven不斷開發小店所需要的商品,做完終試以后返到50家門店,定單來了再量產、發貨、指導銷售。
7-Eleven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崗位---OFC(首席運營專家)既是顧問又是情報員,連接總部與門店的關系,指導店鋪訂貨精度、時間管理、生產計劃、員工效率管理、員工執行力、銷售挑戰……這些咨詢顧問的核心能力、核心邏輯就是不斷地指導店鋪,一定要讓店鋪不斷改善、改善、再改善,店鋪每天、每周都在改善。
大多數企業會陷入一個錯誤的認知,只是從商品屬性上研究行業標桿,做便利店的基本上去研究7-Eleven、全家、羅森的外觀、商品結構、研究商品設計再去抄襲,忽視了企業真正應該要做的是研究自己的顧客喜好,向自己的失敗經驗學習,即真正活用單品管理、假設驗證的方法持續改善自己的經營管理。
四、便利店前端店鋪展現方式沒有必要固定模式
便利店需要按照商圈調整店鋪業態,便利店在辦公室商圈基本作為小型快餐店來經營,設置溫馨的座位、充電設施、WIFI,社區便利店要按照社區超市的方向發展,滿足消費者一站式服務,便利店要以商品為主,以“吃”“食”為主,增值服務,日用品類,要考慮互聯網線上銷售的影響,員工的工作重點轉移到商品制作。
最近7-Eleven日本部分店鋪打破傳統思維導入了蔬菜和水果,銷售額提升明顯,近鄰居民都把店鋪親戚的稱作“7-Eleven菜市場”。
這個雜貨店之前沒有生鮮和快餐,后來顧客有這樣的需求,店鋪開始制作顧客需要的產品。飯團便當現場操作間制作,一兩位上年紀的主婦負責制作,價格比便利店便宜,味道也好吃。
便利店的鮮食都是工廠批量生產的,看似毛利很高,但是掙的錢要分給供應商,鮮食工廠、物流公司、倉儲公司、系統公司……才能到店鋪,如果能減少其中的幾個環節,是不是可以成本更低?是不是可以售價更低?是不是利潤更高?
(本文為聯商網策劃“復盤2018零售”系列報道,作者系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趙蓉,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禁止轉載!)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