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風光無限到連關10店,誠品經歷了什么?
書店這門生意到底還值不值得做?
近日,誠品生活發布了2020年度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誠品生活合并營收為45.45億新臺幣(約合人民幣10.42億元),同比下降14.63%。
01
誠品生活接連關店
在過去的一年,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一年,也是實體零售遭遇沖擊最嚴重的一年,誠品亦如是。疫情帶來的封城與隔離,對誠品生活在中國大陸和香港、臺灣地區的門店都造成影響,海內外旅客的減少更是削弱了它的觀光收入。
中國臺灣地區的海外旅客零售與住宿消費的整體消失,則給誠品生活的利潤帶來重擊。2020年度,誠品生活的稅后凈利潤僅0.55億新臺幣,較前一年減少1.78億新臺幣。
在這樣的情況下,2020年,誠品生活接連關閉旗下10家門店,包括臺灣地區的臺南安平店、臺東店、士林店、 高雄高醫店、大直實踐店、敦南店、中壢SOGO店、臺北捷運店、東湖店,大陸地區的深圳店。
其中,最讓人遺憾的是,因為業主翻新建設,首創24小時書店模式的誠品敦南店于5月底告別營業。
截止目前,誠品生活在營門店共計43家,其中大陸僅剩蘇州店。
事實上,即便沒有疫情沖擊,誠品生活的文創零售也到了必須變革的時候。
誠品生活給自己定義的業務范圍是“文化創意通路業、商場委托經營及管理顧問業務、各類旅館用品設備之買賣進口、各類廚房用具及設備買賣與安裝、各類食品之進口代理及零售、咖啡館及餐廳業務之經營等”。
據三文娛報道,誠品將自己的業務主要劃分為全通路銷售服務(簡單理解就是以誠品書店和誠品App為核心的零售)、餐旅(主要是面向餐館和旅店的企業服務)以及其他(主要是誠品品牌的酒店)三個部分。
誠品生活也確實已經著手做出改變。據悉,2020年,誠品生活成立商業應用與創新技術中心,專門負責線上相關應用的研發,推出誠品線上、誠品人App等。誠品線上提供豐富書籍與生活選品,誠品生活接班人 、董事長吳旻潔親自多次為其站臺。誠品人App是顧客文藝生活的情報小秘書,可用于看表演、找好書、玩設計等。
在線下店方面,誠品在各地的發展策略有所不同。
比如中國臺灣地區的誠品生活門店短期內以“精進既有店成長及在地特色店為目標”,并以“獲利性、未來性、公共性”三大標尺來評估新展店和既有店續約。
在中國香港地區,誠品生活的初階段布局已經完成,有三家店從快閃變為常設,既有的三家店以穩定經營為主軸,著重于最適規模配置的改裝和調整。2020年開始了第二階段的布局,在香港各地區開展“期間限定”(即快閃)閱讀場域,后續將持續以更多元靈活的方式加速開店。
至于備受關注的大陸地區,誠品生活將評估品牌授權以及顧問管理模式的發展,所以短期內尚看不到誠品在內地的新店消息。
出版人唐勇認為,實體書店需要走出自己的店面,在線上線下同步尋找更大的發展機會,同時提升所售圖書及服務、活動的品質,用高質量贏得消費者的回眸。
誠品的現狀讓人開始擔憂起實體書店的未來。
不過,多地已經開始扶持實體書店。據悉,2020年北京市級實體書店扶持資金總金額達到1億元,全市資金超過2.4億元,極大緩解了實體書店在疫情下所面臨的經營困難,有力推動了書店轉型升級,未出現大規模的倒閉潮,相反卻逆勢上揚。這其中“一區一書城”成為各區標配,超過1000㎡的綜合書城達到41家,其中5000㎡以上特大型綜合書城7家。
3月31日,據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和百道網新出版研究院對外發布的《2020-2021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共實現新開實體書店4061家,而關閉的實體書店數量則為1573家,很明顯,新開書店數量遠遠超過關門書店數量,是關閉的2.6倍,全國純新增書店約2488家。
在新開書店數量城市排名中,北京以2020年共新開實體書店639家位于所有城市的首位,成為“年度書店之都”,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則是西安和徐州,新開書店數量分別為382家和273家。[1]
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理事長艾立民在《報告》發布現場表示,“全民閱讀離不開實體書店的建設和有效服務。離開閱讀,失去閱讀服務,書店將失去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做好閱讀服務工作才是書店的生存之本和發展之道。而創新閱讀服務就是要在堅持‘兩個效益’相統一的前提下,找到最佳的結合點和切入點。”
據此前聯商特約專欄作者汪中玉寫的《購物中心為何青睞文化書店》一文中,他也提到了購物中心與書店的“相愛相殺”。
他認為,在商業地產進入水深火熱的下半場,如何向年輕消費者妥協并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消費內容和高顏值消費場景,文化書店正適應這一需求。
第一,文化屬性:體驗感強。書店成為影院之后又一個受購物中心歡迎的文化業態,并有國家政策的扶持。與其他零售業態不同,圖書是可以不付費就能夠提前消費的,線下體驗屬性強烈。并且與商業盈利相比,書店是個商業悖論,一個更加純凈的精神回歸。
第二,極致美學:顏值主義。高顏值書店匹配潮流時尚購物中心,增加可逛性。形式之美,與書的靈魂結合,與地方文化的有機融合,能夠塑造令人震撼的文化空間。
第三,深度閱讀:優質書籍選品。購物中心鎖定的是家庭和年輕人,基于購物中心一站式服務的理念,滿足目標人群對閱讀的需求。
第四,文化社交:豐富藝文活動。作為城市中心的第三空間,不僅吸引愛書之人,更開辟一方藝文場所,以優質文化對談、行業講座、親子教育課堂、生活美學沙龍等活動,分享故事,碰撞思想。同時,書店還能為購物中心帶來相對低成本的名人資源。
第五、包羅萬象、品味生活:作為復合空間的書店,可以包容多重生活方式業態,文創、畫展、工藝品、設計師品牌、咖啡、輕餐、照相館、藝術培訓等等多重休閑體驗,能夠打造沉浸式的生活體驗。
可見,盡管誠品生活去年關了10家店,但是在大環境下,文化書店的發展仍然向好。不過,后疫情時代,實體書店商業生態更加惡化,商業模式與盈利問題始終是懸在頭上的一把劍,實體書店未來依然充滿不確定性。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