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之后哈啰出行也融資 共享出行行業迎來新“春天”?
共享出行行業再次迎來融資好消息。中國商報記者獲悉,哈啰出行正接近完成新一輪融資,估值高于此前。與其他平臺不同,哈啰出行的業務邊界已經逐步擴展至兩輪換電模式和兩輪電動車的生產銷售,這會是其獲得資本青睞的原因嗎?事實上,如今資本市場對于共享出行行業的投入從蜂擁而至到歸于理性,隨著曹操出行、哈啰出行獲得融資,共享出行行業或迎來新的“春天”。
新一輪融資或在路上
一位接近投資機構的知情人士向中國商報記者透露,哈啰出行正接近完成新一輪融資,估值高于此前。
關于估值水平是提高還是降低的問題,全聯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考慮到阿里系的資源以及競爭對手滴滴出行的困境,哈啰出行估值上升的說法是比較合理的。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則認為,是否降低估值與上市與否關聯不大,主要與市場對其預期有關。
早在今年4月24日,哈啰出行就曾提交招股申請書,擬在納斯達克申請上市。然而三個月后,該公司撤回申請,并表示后續將根據國家監管要求和資本市場環境,適時推進IPO事宜。
公開信息顯示,哈啰出行背后的投資方集結了螞蟻集團、GGV、成為資本、復星集團、春華資本以及大灣區基金等知名財務投資機構。除螞蟻集團重倉持股外,今年3月,寧德時代首次入股哈啰出行。截至目前,哈啰出行在去年年中和今年3月獲得兩筆融資,融資金額分別為2.35億美元和2.4億美元。
攪動電動車新江湖
近年來,哈啰出行從共享單車“大戰”中突圍后不斷拓展出行邊界,由共享單車業務起步,逐漸進化為包括兩輪出行、四輪出行、酒旅以及到店服務等多元化的出行及生活服務平臺,形成哈啰順風車、哈啰打車、哈啰電動車以及小哈換電四大新業務。
在科技巨頭紛紛加入“造車”大戰之時,哈啰出行則選擇了另一條路——造電動車。哈啰電動車已在年內推出三款新車,并在今年7月宣布投建滿產年產值達300萬輛的“兩輪電動車超級工廠”。中國商報記者發現,目前用戶可以在哈啰出行App和哈啰電動車線下零售網點,購買到“哈啰”“棒途”等品牌的電單車,價格在1000-5000元人民幣不等。根據招股書,截至今年3月31日,哈啰電動車在100個城市擁有1400家加盟店。
除了賣車,哈啰出行也推出了小哈換電業務。2019年6月,哈啰出行聯合螞蟻金服、寧德時代首期出資10億元成立合資公司,推出定位兩輪電動車基礎能源網絡的換電服務,即小哈換電。今年小哈換電業務完成了數億元的融資,大灣區基金、磐谷資本、慕華資本等參投。據悉,小哈換電最初重點發展B端用戶,例如為外賣騎手提供備用電池,并逐步面向C端開放。有接近哈啰出行的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這將是公司的業務重點之一,公司在北京市也將開展為外賣騎手換電的服務。
從造電動車到換電,與其他共享出行品牌相比,哈啰出行似乎“不走尋常路”。自2019年4月電動車新國標落地實施以來,兩輪電動車行業進入了鉛酸電池被鋰電池取代的轉換期,以換代充的模式逐步得到推廣。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珅表示,小哈換電可以從對于換電需求集中度高的領域發力,前景很好。但目前市場上的換電標準不統一、換電車型較少等問題也制約著換電模式的發展,換電模式的盈利能力仍堪憂。
融資背后更需健康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哈啰出行也是繼曹操出行宣布完成B輪融資后第二個獲得資本市場青睞的出行領域玩家。9月6日晚,曹操出行剛剛宣布完成B輪融資,金額達38億元。
相比之下,兩家企業背后均有大股東背書,曹操出行背靠車企吉利集團,而哈啰出行則依靠阿里系資源開拓市場和場景。從業務模式上來看,兩家企業的業務布局也都涉及換電模式,哈啰出行主要研究電動車換電模式,曹操出行則將新能源、換電等硬件技術與大數據、車聯網等軟件技術結合。
實際上,隨著共享出行資本市場回歸理性,資本對共享出行行業無理性投入時代已經結束,近年共享出行的融資金額和融資次數都在逐步下降。據艾媒數據中心統計,去年國內共享出行投融資事件次數僅20件項,而在2017年這一數字則高達116。
由此可見,資本市場對于共享出行行業的投入從蜂擁而至到歸于理性。如今最重要的是促進共享出行行業網絡化、標準化、規范化,引導共享出行行業健康發展。9月1日,交通運輸新業態協同監管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約談11家網約車平臺,強調要強化公平競爭意識,尊重市場規則,不得利用資本惡性競爭、無序擴張,不得排除和限制競爭。據媒體統計,今年以來交通監管部門已經四次約談有關交通運輸新業態平臺公司。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