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奶茶被投訴,“老字號”開奶茶店只為圈錢?
近日,多名娃哈哈奶茶加盟商向媒體爆料,稱被品牌“忽悠”:門店持續虧損,加盟時承諾的運營指導與明星代言子虛烏有,甚至還沒有加盟資質的時候,就以合作合同的形式開放加盟。
有加盟商透露稱,9月開始,大批娃哈哈奶茶店倒閉關店。這門被宗慶后稱為“娃哈哈第三次創業”的生意,不太成功。
這不是第一家和“老字號”沾邊的奶茶店失敗,就在一個月前,王老吉茶飲品牌加盟商也向自媒體《紅餐網》爆料稱,1828王老吉忽悠加盟商,拒不兌現承諾,大批加盟商長期處于虧損狀態。具體來看,娃哈哈奶茶和1828王老吉,被加盟商控訴的點基本一致。
雖然奶茶賽道已經開始內卷,但依然有許多品牌跨界創業。有中國郵政“郵氧的茶”、蒙牛“南小貝”、同仁堂“知嘛健康”、好想你輕養茶飲、北冰洋“北平制冰廠”等。
在此之中,娃哈哈和王老吉都屬于知名度高,且賣飲品出身,本身具備一定供應鏈基礎的玩家。不少加盟商就是沖著這些因素,選擇相信品牌,認為自己可以將生意做起來。
但目前來看,加盟商并沒有賺多少,這些打著“老字號”的奶茶品牌,卻是圈了一手“快錢”。
被磨損的品牌信任度
根據此前網絡上一份《娃哈哈天生營養自然好茶合作手冊》顯示,開一家娃哈哈奶茶店,加盟費為28萬元,包括店面評估、設計裝修、設備采購、技術培訓等。
這個加盟費在奶茶品牌里,算是一個不低的水平。據加盟商透露,實際開店所花的錢,還要更多。除了上述28萬元,實際裝修費用還要花10萬以上,首批物料費用在7萬元左右,再加上房租等成本,總花銷超過50萬元。
在千辛萬苦開出奶茶店后,加盟商們卻傻了眼,奔著娃哈哈大品牌信任度而來,得到的運營指導和推新速度卻和路邊個體戶一樣,幾乎為零。反而原材料卻要從總部用高于市場價的價格購入。
有加盟商向媒體爆料稱,經過查詢對比后,他們發現從總部進貨價格,比網絡上與批發市場售賣價格都貴出幾十上百元,并且物流費用更是貴得離譜,一箱20-30斤的貨物,運費竟然高達60元。
這導致娃哈哈奶茶店不僅銷量差,毛利也低于市場平均值。加盟商賺不到錢,紛紛求轉讓。
但轉讓店面,也并不容易。據杭州一位加盟商老劉對36氪-未來消費透露,公司對加盟商的門檻設定并不高,這導致前期已經開店的加盟商與已簽約的加盟商數量早已超過了一千人。“娃哈哈奶茶幾乎是來者不拒。”老劉感嘆。
按照娃哈哈奶茶官網顯示,計劃在未來10年內開出10000家門店。所以,一年多時間便招了超1000個加盟商,也是計劃內的事。
但事實上,娃哈哈奶茶在直營店都尚未開業試水的時候,就已經招商并開了20多家加盟店。后續雖然開了兩家直營店,但生意也都不太紅火。
更重要的是,據《紅餐網》報道,有加盟商爆料稱,娃哈哈奶茶為了鉆法律漏洞,在沒有直營店的時候就開放加盟,卻與加盟商簽訂的是合作合同,但其性質其實就是加盟。
其實,娃哈哈奶茶并非由娃哈哈集團直營管理,而是由2019年成立的廣州娃哈哈健康飲品有限公司管理。
天眼查數據顯示,持有廣州娃哈哈健康飲品有限公司75%股份的公司,為廣東冠華健康產業有限公司,而娃哈哈集團僅持股25%。
娃哈哈去年也在微博回應稱,奶茶店并非娃哈哈直營,而是授權給合作伙伴運營的。
可見,雖然連宗慶后都在娃哈哈奶茶首家直營店開幕式上為其站臺,但娃哈哈奶茶與娃哈哈在實際運營層面,捆綁并不深,娃哈哈更像是把“娃哈哈”這個品牌的商標使用權賣給了奶茶店運營方。
這不由得讓人感覺,娃哈哈奶茶與上述王老吉茶飲店,它們的實際運營公司,只是想盡快多圈幾筆加盟費與原料費用,而被透支的,卻是娃哈哈、王老吉這些品牌的信譽。
用奶茶店“翻新”的老字號
老字號跨界做奶茶店的并不少,也有一些傳統品牌,靠著新茶飲翻新出圈。
喝奶茶是年輕人喜愛的一種生活方式,做新式茶飲成為一些傳統品牌“年輕化”的手段之一。
早在2019年,以奶糖出名的大白兔,首先入局奶茶店。大白兔與快樂檸檬合作,在上海開出一家奶茶快閃店,為期三個月,單杯價格在19到23元不等。身為“童年回憶”的口味,大白兔奶茶店生意火爆,排隊隊伍從3樓延伸到1樓,每人每次的限購從4杯變成了2杯,每天1000杯的供應,依然每天都會賣空。
在售賣火爆的同時,也有消費者反饋,大白兔奶茶實際口味比較普通,除了稍微有一點奶糖的味道,其余與普通奶茶并無二樣,甚至還有點甜膩。
可見,消費者依舊在為情懷買單。比起一種每周甚至每天都喝的日常飲品,大白兔奶茶店更像是一個網紅打卡點。
而大白兔品牌,也并非要憑借奶茶店賺錢,而是借此一系列的營銷動作,讓年輕人對大白兔品牌有新潮的感知。
最近,北京老牌汽水北冰洋也在大興區,開出了一家茶飲店“北平制冰廠”。與大白兔相似,北冰洋短時間內也并沒有大舉擴張的意思。北平制冰廠開在義利面包點內,門口有兩只大大的北極熊玩偶,店內除了奶茶,晚上還有酒水供應。比起奶茶店,北平制冰廠更像是年輕人們的網紅打卡圣地。
還有一些傳統品牌,奶茶店、咖啡店只是一個噱頭,門店實際的意義在于,布局線下觸點。
同仁堂開咖啡店一事,去年引發大眾討論。枸杞拿鐵、羅漢果黑咖等稀奇古怪的飲品在其門店“知嘛健康”中售賣。但同仁堂線下店中,并非僅僅售賣飲品。其原有商品燕窩、蜂蜜、黃芪等藥材,枸杞原漿、膠原蛋白粉等商品均在店中售賣;同時中醫問診與理療服務也在門店中設有。
可見,在新茶飲賽道極其內卷的今天,對于傳統品牌來說,開一家奶茶店的宣傳造勢意義,遠大于短期內賺錢的意義。
更重要的是,開連鎖線下店,本身就是零售業中極為困難的事情。當初大白兔之所以選擇與已有的奶茶品牌合作,就是因為,開奶茶店從原料采購、人員培訓到選址等一些列問題,都需要專業的人員來操作。
雖然諸如娃哈哈此類玩家,在原材料供應方面有一定優勢,但對于一杯奶茶來說,除了乳制品,其余配料也至關重要,這涉及新鮮水果的儲存與運輸。比如蒙牛在2019年就創立了奶茶店品牌“南小貝”,不僅沒能掀起任何水花,門店還逐漸關閉。可見,這是一門連乳制品巨頭都搞不定的生意。
傳統老字號開奶茶店,靠的是情懷。但最后究竟是將消費者最后的情懷與好感消磨殆盡,還是用走心的產品和創意,將自身變為00后甚至10后眼中的“國民品牌”,要看品牌自己的選擇。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