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式”轉型,OPPO能行嗎?
當下手機市場的存量競爭已經非常殘酷,蘋果、華為、小米等手機大廠都已在手機之外布局穩定的增長曲線,OPPO和vivo等的轉型迫在眉睫。
OPPO著急了。
看完今年的OPPO開發者大會之后,有人感慨。
變化是從進入會場就能看見的一臺理想汽車開始的。用戶通過汽車旁的OPPO智能手表和手機,就可以實現解鎖、開車窗等操作,還能實時掌握汽車燃油、里程等數據。
在大會上,這項名為OPPO智行(OPPO Carlink)的解決方案正式公布。根據OPPO的說法,這是一套從硬件到軟件、從二輪電動車到四輪汽車、從技術到服務,跨終端、全場景的系統出行解決方案。包含車管家、數字車鑰匙、Car+車聯、安全充電、智能服務、手表車聯六項服務。
這是OPPO首次明確地對外公開汽車相關業務。據媒體報道,OPPO智行目前的合作廠家已經超過70家,涵蓋汽車廠商、兩輪電動車廠商、Tier1廠商以及出行服務提供方等。
類似的,還有健康實驗室,2021年初OPPO剛剛成立健康實驗室,重點研究領域覆蓋睡眠、運動、心血管健康、遠程醫療等。在大會上,OPPO帶來了健康實驗室的最新研發進展。
小布助手從純粹的手機語音助手升級為多終端、多模態的對話式智能助手,同步開放小布虛擬人定制平臺、移動端光追技術……這屆大會,許多人看到了OPPO不一樣的一面。
業務多元的背后,今年以來,OPPO“不務正業”的動作頻頻出手,造車、合并一加、組織架構調整、瘋狂挖人、汽車相關專利申請等等。
當下手機市場的存量競爭已經非常殘酷,蘋果、華為、小米等手機大廠都已在手機之外布局穩定的增長曲線,OPPO和vivo的轉型迫在眉睫。
而當造車、IoT、大健康等領域也已成為手機廠商戰火蔓延的其他賽點時,于轉型頗晚的OPPO而言,尋找到新的增長曲線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問題。
挖人、組織架構多次調整,OPPO進擊
“‘重出江湖’的事情絕對不會發生的。順便說下,還沒聽說過我們要造車,了解一下倒是可能的。”
10月26日,針對盛傳的“‘OV系’教父段永平將聯合OPPO、vivo和小天才,牽頭造車”的傳聞,段永平在個人社交平臺上現身,作出否認的回應。
自2001年在步步高退居幕后之后,這位大佬極少活躍在公眾面前。今年60歲的他,是vivo和OPPO系“幕后大佬”,曾創立“小霸王”和“步步高”兩個家喻戶曉的品牌,也是中國商業界“教父級”的人物,他早年投資了網易,近年還是拼多多的天使投資人之一,小天才、極兔速遞等品牌背后也有他的身影。
他的每一次動作,都會引來諸多解讀。而這次,即便段永平否認了出山造車的言論,卻依舊有人認為,“不是OPPO不造車,是段永平利用‘教父’的敘事在預熱”。
事實上,OV系造車已經不只是傳言。
自今年以來,關于“造車”,OPPO就一直動作頗多,包括但不限于挖人、專利申請、注冊商標、組織架構調整等。
早在4月,就有媒體報道稱,OPPO開始籌備“造車”,并稱OPPO創始人陳明永已親自帶隊拜訪寧德時代、中汽研等汽車產業鏈的企業與機構高管。天眼查數據也顯示,截至5月底,OPPO已提交多達60余件汽車專利申請。
與此同時,為擴充汽車產業鏈人才,OPPO在今年上半年也在大規模招兵買馬。在OPPO招聘網站中,出現了不少 “智能駕駛”和“整車系統”等相關崗位。其中不乏業內專家已經被挖入,5月OPPO對外證實,小鵬汽車前首席科學家郭彥東已于今年3月加入OPPO,擔任首席科學家。
到了6月,OPPO對一加手機的結構調整一事,更加深了人們對OPPO即將入局造車的猜測。
一加創始人劉作虎發布了一封內部信,在信中他表示:“為了抓住時代新一輪的機遇,促進一加更健康長久地成長,在一加和OPPO核心管理團隊的一致建議下,我們決定將一加團隊和OPPO團隊進行全面合并;一加將成為OPPO旗下獨立運營的品牌!
對于一加的回歸,外界認為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打通內部架構,更高效地參與手機市場,尤其是高端市場的競爭。二是通過組織和人事調整,為造車做準備。
當月,OPPO還申請注冊新商標“Ocar”。
之后,OPPO與車企的接觸更加頻繁。8月,OPPO與上汽集團正式簽署戰略協議,就打造共享的未來智能汽車生態,在多個領域展開合作。同月,由OPPO領投,有多款汽車電子芯片量產的杰開科技獲得1億人民幣天使輪融資。9月,由OPPO及小米、vivo牽頭發起,長安汽車、吉利控股、上汽集團、遠峰科技、中科創達、中汽院智能網聯等機構共同籌備的“智慧車聯開放聯盟ICCOA”正式成立。
直到10月25日,業內人士爆料稱,段永平已“重出江湖”,將牽頭成立全新公司“造車”,新公司出資方包括OPPO、vivo和小天才。次日,段永平通過社交媒體辟謠。
這些密集的變動背后,都在指向:OPPO已經看上汽車。
不少國內頭部手機廠商已聚焦于此。電動智能汽車賽道正處于風口,手機廠商紛紛借芯片入局,其中,華為和小米均已啟動造車計劃。
而汽車,只是OPPO今年進擊的其中一個環節。在開發者大會上,OPPO還帶來了健康實驗室的最新研發進展。這同樣是一個規?焖贁U大的市場。國際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2021年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醫療大健康市場規模已達到13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3%,已是全球第二大市場。
興許看到了廣闊的市場空間、迫切的用戶需求,自去年起,OPPO推出了兩代智能手表OPPO Watch及ECG(心電圖)版本、歡太健康平臺,并在今年年初成立了健康領域的研究團隊“OPPO健康實驗室”,提供主動健康管理解決方案。
而根據一些宣傳報道,OPPO更大的愿景是要建立起一個包括用戶、醫療團隊、科研人員等多主體參與的IoT生態。
除此之外,物聯網、通勤、AI等領域,OPPO也都有心入局。
從今年的動作來看,OPPO正在集中探索更多可能。
“主副業”發展不順,留給OPPO的時間不多了
探索最早其實源于三年前。
“未來,整個行業將不會再有純粹意義的手機公司!痹2019年的OPPO未來科技大會上,創始人陳明永發表演講時提到。在那次大會上,OPPO提出“萬物互融”的未來設想,這標志著OPPO正式向IoT市場發力。
陳明永提出了OPPO更為明確的三個發展方向:一,注重核心技術的研發,未來三年,將研發投入提升至500億元;其二,OPPO將構建多入口生態,會推出智能手表、智能耳機、智慧屏等多種產品;其三,做好內容服務。
這些聲音,都是OPPO主動求變的信號。
事實上,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天花板已經顯現。DIC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4.23億部,增長率達到巔峰的166.8%,隨后一路下滑,過去四年都是負增長。2021年前三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2.49億部,同比2020年增長10.2%,同比2019年下降13.5%。
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早已走到拐點,市場增長潛力陷入停滯,目前主要是存量爭奪戰。
從全球市場來看,OPPO的表現也并不突出。據Canalys最新報告顯示,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數據,由于全球芯片缺貨原因影響整體出貨量環比下降6%。三星、蘋果、小米、vivo、OPPO位列前5名,其中OPPO市場份額囊括一加品牌,整體增長幅度并不算大。vivo、OPPO品牌分列第四、五名,今年第三季度的份額為10%,去年市場份額為9%。
10月14日,據調研公司CounterpointResearch報告顯示,2021年第二季度蘋果公司獨占全球智能手機市場75%的利潤,這表明國內眾多手機廠商加起來的營業利潤僅占25%。
這也意味著,如果手機廠商不求變,就終將走進死胡同。
近兩年,OPPO的動作也主要包括發力線上、沖刺高端、布局IoT等。
但總體看來,都算不上事業第二春。從2016年,國產手機品牌就已開始向高端進軍;線上也是兵家常爭之地,而OPPO作為曾經的線下之王,與經銷商深度綁定,在進行線上轉型和線下升級過程中,需要考慮平衡經銷商的利益,不免束縛了手腳。
此外,OPPO腹地已經在遭受入侵。去年年末,小米高級副總裁盧偉冰放言“未來一年,讓每個縣城都有小米之家,讓每個米粉身邊都有小米之家”。在2020年12月29日舉行的新榮耀線下經銷商會議上,新榮耀2021年目標之一,就是開出30000+家線下體驗店與專區專柜。與友商線下的貼身肉搏戰,不遠了。
至于OPPO從2019年開始重點布局的IoT,根據IDC統計的數據,截止2020年第四季度,華為在中國智能穿戴市場占據著22.3%的份額,位居榜首,同為19%的小米和蘋果不分上下。而這三大巨頭合起來,已經壟斷了超過60%的市場份額。至于OPPO,雖出貨量大增,從2019年同期的24.5萬臺猛增至2020年的138.8萬臺,但市占率只有4.6%。
或許是由于IoT業務沒有拿到滿意的成績,今年OPPO選擇讓其“自力更生”。
據媒體報道,IoT業務在內部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去年虧損達到數億。而今年4月,新興移動終端事業部事業部改名為“IoT事業群”,同時將組織架構一分為三,按照設備種類,下設“穿戴事業部(手表、手環)”、“智能顯示事業部(電視)”和“音頻事業部(耳機)”。
設立單獨事業群,意味著獨立后的“IoT事業群”將自行擁有決策權,OPPO公司將不會干涉具體業務,但這也表示該事業群需要獨立發展、自負盈虧。
主業不濟,IoT不順,大健康才剛剛開始,汽車似乎成為了OPPO現階段最大的希望。
相比手機,汽車無疑是一個回報豐厚的選項。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在1月的一份報告中就稱,智能手機每年有5000億美元的總體有效市場,這個市場里蘋果占大約三分之一份額。而全球汽車和移動市場的價值大約在10萬億美元,“蘋果只需占到2%的市場份額,就可以等同于其iPhone業務的規!薄
汽車的故事更加吸引資本,百度、小米在釋放汽車有關訊號后,股價也隨之上揚。
但講故事需要錢,尤其是造車的故事。在汽車賽道,百度光自動駕駛一年就投入200億元,還要投10-20年,蔚來5年投入超600億元,小鵬汽車3年投入超170億元,理想汽車3年投入超130億元。
蔚來CEO李斌提出的200億元,曾是公認的資金門檻。但如今看來,200億元似乎遠遠不夠。
當前,OPPO正處于從手機廠商轉變為科技公司的轉折期。在手機業務上,為了進一步向高端市場發力,OPPO正在推進其自研芯片計劃,成立子公司哲庫科技,進行ISP芯片甚至是SoC芯片的研發,這無疑需要巨大的精力和資金投入。
與同行相比,從資金、技術還是品牌力等方面來說,快速轉型的OPPO在競爭中能否突圍,也仍是未知數。
OPPO深陷多重壓力。
“小米式轉型”,適用于OPPO嗎?
每家企業都在尋找第二曲線,但不是每家都能找到第二春,從現階段來看,OPPO屬于后者。
2021年來,OPPO的動作無一不是“大動作”。但布局的方向與華為、小米殊途同歸,主要是在物聯網、汽車等領域做文章。
但小米式的轉型,真的適合OPPO嗎?
現需要弄清楚小米是如何轉型的。小米最知名的轉型,在于生態鏈,也是小米最成功的策略。
早在2013年,雷軍就判斷物聯網將成為未來的一個大趨勢,當時小米手機一路勢如破竹,擁有1億多活躍用戶,于是雷軍打算用小米手機的成功經驗,復制100個“小小米”。
以小米當時的體量,根本無法直接做物聯網這件事情,2013年小米手機發展蓬勃,無暇顧及其他產業的發展。雷軍也強調:小米必須專注,否則會降低效率。所以小米便選擇用“投資+孵化”的方式,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用生態鏈模式,每支隊伍都是獨立公司,做自己的事,這樣的機制能保持團隊野蠻生長。
從2013年小米開始孵化第一家生態鏈企業紫米開始,如今生態鏈陣營當中的企業已經超過200家,打造的產品范圍涵蓋手機電腦、數碼周邊、美妝個護等,甚至牙刷和床墊。
布局物聯網是一個長久的過程,即使目前整個行業都還處于早期階段。但因為具有先發優勢,小米的生態鏈布局已經顯示出成績了。根據iResearch的統計,按照2019年底已連接設備數統計(不包括智能手機及筆記本),小米已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消費級IoT平臺。
在IOT的布局上,OPPO與小米、華為的IOT路數相同,都是“核心+開放伙伴”模式,未來OPPO僅會推出少數IoT中控產品,其余的都交給合作伙伴。手機廠商有個天然的優勢是,用戶基數龐大,OPPO ColorOS的月活躍用戶超4.6億,手機本身就是一個比較好中心節點之一。
但本質上,小米和OPPO之間又有很大不同。小米的互聯網基因,是OPPO所不具備的。此外,布局物聯網是一個長久且費錢的過程,小米還在繼續放大生態鏈勢能,2019年啟動“手機+AIoT”的雙引擎戰略,宣布未來5年將在AIoT領域持續投入超過100億元。
這還只是物聯網領域,在造車這件事情上,小米也是十分兇猛,“17羅漢”,先期投入100億元人民幣,未來10年要投100億美元等,都是大筆的時間和金錢投入。
相較之下,OPPO多條腿走路,卻三年500億的計劃,略顯單薄。
雖然如今激進的OPPO已經在多個領域不斷拓寬業務邊界,但無論是loT、健康還是汽車,都是同行已經布局的業務,且都需要周期長的投入。包括外界對于段永平的回歸如此期待,也側面反映對于OV未來的擔憂。
近期,OPPO開啟薪酬機制變革,引入“績效股”,即股票將成為其薪酬中重要組成部分。這也被外界認為是OPPO為上市做的準備。而上市的目的顯然離不開為了籌集更多資金。
那個曾堅持不上市的OPPO,終究變了。
參考資料:
《小米生態鏈“圍城”》,鈦媒體
《雷軍撕不掉小米標簽》,燃財經
《段永平重出江湖,聯合OPPO、vivo造車?》,IT時報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