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潤發看中國傳統實體零售行業的“重估”之道
最近10年,傳統零售見證了過去100年都沒有的變革:從躺著賺錢,到被電商胖揍,出現關店潮,結果峰回路轉,門店的價值被重估,電商最終和店商走到一起,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的實時連接、智能配對,找到了全新的價值洼地,這就是“交付(Fulfilment)”。
高盛分析師Matthew Fassler曾表示,實體零售門店必須轉型,“實體零售沒有消亡,它正在進化。”
也就是說,在傳統的售賣職能以外,門店更得成為物流中心、展示中心,這一切正是對于交付兩個字的重新解讀:如何圍繞人,通過貨與場的迭代實現全新的交付。
國內商超市占率第一的高鑫零售近期發布了財報,我們不妨以高鑫零售為例,來看看實體零售產業的轉型與價值重估之道。
01
體驗交付2.0:打造“熟悉的驚喜”
實體零售的本質是個體驗場,消費者不僅希望看到熟悉(familiar)的產品、體驗,同時也會希望發現驚喜(surprise)的產品、體驗,進而享受一種“熟悉的驚喜(familiar surprise)”。
“我在大潤發殺了十年魚,我的刀和我殺魚的心一樣冷。”這句話源于一段大潤發超市殺魚的視頻,一個賣魚大叔對著鏡頭的一句話引發網友們再創作。
這句“無心之語”風靡網絡后,大潤發官方直接認領了這個梗,和年輕人玩在一起。
8月份,大潤發推出1,000件心冷CP同款“我在大潤發殺了十年魚”限量版殺魚T恤,以每件66.6元在上海門店上架銷售。甚至超市內殺魚大叔都穿上了印有“我在大潤發殺了10年魚”字樣的工作服,年輕人逛超市意外發現后拍攝視頻引發熱議。
9月份,大潤發又申請注冊了“我在大潤發殺了十年魚”商標,顯然,未來完全可以打造這個IP,帶來更多的聯名產品、活動。
把線上的“熟悉”帶到線下,那就是“驚喜”。本質來說,這就是傳統零售商真正對社交流量的重視,看起來是零售商的“一小步”,其實是傳統實體零售商在互聯網化、線上化轉型以后,結合熱點打造新流量的“一大步”。
體驗的交付不能僅僅是價格,不能僅僅是借著重要節假日的特惠活動,體驗的滿足、交付更應該是是創造熱點、承接熱點,和流量玩在一起,甚至最終成為流量。
9月29日至10月4日,在第17屆中國國際動漫節中,一位Coser身穿大潤發殺魚臺,cos“我在大潤發殺了十年魚”,這一舉動在漫展現場引發圍觀。
后來,一位網友在豆瓣貼中提到,大潤發殺魚師傅和鋼鐵俠、蜘蛛俠站在一起,成了漫展一道風景線,網友調侃其為“殺魚俠”。后來,“殺魚俠”甚至上了微博熱搜。
所以,產品可以出圈,體驗更可以出圈,這種體驗的設計與經營就是一種針對體驗的重新交付,這就是傳統實體零售轉型的第一步。
02
服務交付2.0:中老年人的新“港灣”
如果說,對于年輕人來說,線上線下的體驗融合是“交付2.0”,那么傳統商超還有一個重要客群需要服務,那就是周邊的中老年人。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不少老年人都面臨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能手機、不方便問子女的難題,成為了數字化時代的“難民”,在出行、就醫、消費、民政服務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數字鴻溝”問題日益凸顯。
今年重陽節,大潤發發布《“老漂族”逛超市報告》,報告顯示:早上10點前去逛超市的老年顧客占比,一線城市比全國高出15個百分點;60%的受訪者稱一周會去逛大潤發3次以上,近7成表示會和相熟的店員嘮家常。
一名大潤發門店員工表示,一些常來逛大潤發的老人,日常生活基本是三點一線,甚至有時候他們過來不是為了買東西,坐上經過小區的免費班車,和相熟的店員閑聊家常,是打發時間的一種方式。
▲門店外,大潤發為中老年客戶提供接送專車;門店內,大潤發提供放大鏡
對此,大潤發表示將會在門店展開更多老人可以參與的休閑活動,比如呼聲很高的書法、繪畫,剪紙活動等,使得大潤發成為老年人重要的社交場所。比如今年重陽節,大潤發上海門店還聯合周邊商店街的剪發店,專門為60+歲隨遷老人提供免費理發服務,真正成為了社區的“好鄰居”。
隨著老齡化的不斷加深,老年人的需求也會不斷演變,未來以店鋪為核心提供全新的“需求交付”必將成為實體門店的必答題,大潤發的回答毫無疑問值得更多傳統零售門店參考借鑒。
03
產品交付2.0:從大潤發到大潤發Super、小潤發
從全球視角看,傳統實體零售一方面在聯網、上云,另一方面在走向小型化:針對周邊區域的消費者訴求,精選針對性SKU,以小型店的模式出現在消費者身邊。
在美國,線上巨頭亞馬遜就瞄準了線下流量,在2018年1月開出無人便利店Amazon GO,以140到280平米的面積,精選大約1,000支SKU,主打“拿走就走”的體驗;同年9月,亞馬遜推出了亞馬遜四星店(Amazon 4-Star),其最大特點在于店內所有商品都是周邊消費者最喜歡的商品,而且在亞馬遜官網上評分超過4星。
類似地,耐克(Nike)、塔吉特超市(Target)、梅西百貨(Macy’s)等都在向小型店轉型,以期和消費者建立全新的連接。
高鑫零售也是如此,在重構傳統的大潤發賣場的同時,也開始布局新業態,包括中型超市“大潤發Super”和小型超市“小潤發”,并根據消費者訴求開設生鮮超市,此外還與菜鳥展開合作,進軍社區團購市場,成為社區團購的最后一公里節點。
根據高鑫零售2020年財報,大潤發門店聚焦品類升級,著重關注線上無法取代的品類,對其進行場景化陳列,提升體驗,給消費者到店的理由。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5個月,已經完成38家門店的升級,未來將以每年40-50家店的速度繼續推進。
數據顯示,自2015年來,高鑫零售的大賣場單店面積開始出現明顯下降,一方面在2019年將家電業務交由蘇寧代為經營管理,自身聚焦于進行品類重構、功能重構、心智重構,另一方面也開始進入中小型業態。
目前,中型門店“大潤發Super”重點布局在二、三線城市,透過核心品類建設的方式,打造貼近年輕消費群體的生鮮超市,其面積在3,000到5,000平米之間,銷售約15,000支SKU,生鮮及日配營收占比約57%,快消品為38%。
高鑫零售表示,每個大潤發Super都將根據商圈與顧客定位的不同,打造更具差異化的商品結構。
與此同時,小型店“小潤發”主打“品類齊全,價格親民”的商品,以200到500平米的面積,精選約1,000支SKU。數據顯示,其生鮮、日配類產品的銷售額占比達到75%,坪效達到1.26萬元,超過大潤發的0.91萬元和大潤發Super的1.15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高鑫零售經營思路也開始發生變化。
高鑫零售在最新財報中表示,將商店街改造融入大賣場重構2.0版本,將商店街從“流量變現”變成“流量入口”,引入Costa、巴黎貝甜等年輕消費者喜歡的品牌,將由SKU精選而節省出店面積,進行全新的流量變現、體驗變現。
04
物流交付2.0: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
在30分鐘配送到家的時代,門店在承擔展示、銷售這些傳統任務的同時,更進化為物流交付中心。為了滿足這種“爭分奪秒”的交付體驗,高鑫零售也對門店進行了改革。
一方面,高鑫零售在店內設置了快撿倉,根據周邊消費者的歷史消費數據,將重點SKU、高頻SKU進行集中備貨,減少揀貨人員在賣場內的無效走動,讓前臺的配送小哥可以在獲取更多訂單的同時,實現30分鐘配送。從數據上看,目前高鑫零售已經在超過490家門店建立了快撿倉。
另一方面,高鑫零售通過懸掛鏈條實現店內的快速配貨。
對于個體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門店工作人員可以在店內進行揀貨,通過懸掛鏈條將商品送往打包點——人來揀貨,鏈條來運貨,也是極大提升揀貨效率。這套邏輯在阿里巴旗下的盒馬鮮生已經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目前高鑫零售已在超過370家門店完成了懸掛鏈條的改造。
在解決了消費者30分鐘3公里內的即時性需求后,門店更可以成為半日達、隔日達、次日達等傳統“零售藝能”的核心節點。
為此,高鑫零售打通阿里的數據,共享天貓的產品,以門店為中心,為周圍5-20公里內的用戶提供了配送服務,將門店的服務能力進行了擴展,也就獲取了全新的用戶。
高鑫零售的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其線上線下來客數實現增長,來自大潤發優鮮APP、淘鮮達、餓了么、天貓超市的線上訂單量同比增長25%,店日均單量(DOPS)為1,400單。
在線上流量越發昂貴的今天,線下實體門店的價值被重新發現,能否有效地結合新的技術、模式將決定門店未來是否可以重煥青春。在這個過程中,就是要重新定義線下門店的交付能力,從賣場變為產品的體驗場、便利的體驗場、甚至物流的體驗場。
這場轉型之戰不會一蹴而就,很明顯,高鑫零售是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通過不斷的小步快跑型迭代,必然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設店,最終找出最具本地化特點的中國實體門店轉型最佳實踐。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