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海信廣場VIP專場5小時破2億的啟示與思考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吳明毅
近日,青島商業企劃圈在熱議一個活動——海信廣場VIP專場“滿1000送22”,只是“單位”略為特殊——
大家慨嘆“貧窮限制了想象”的同時,也在拭目以待,究竟這個活動只是博人眼球、制造熱點的噱頭,還是結合實際、量身定制的專享,答案終于在11月26日晚揭曉——5小時,銷售破2億。原來“貧窮的確能限制人的想象”。
故本期將從營銷人、行業從業者、觀察者三個維度解析這場盛宴,看看它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與思考。
一、營銷洞察:成功營銷的經典范式
1、從會員說起
之于百貨,當下最大的優勢實質在于“會員”,因為相較表層、更似雞肋的購物中心會員體系,統一收銀、達到單品管理細度的精品百貨會員體系確可謂貨真價實、成色十足。
因此,會員日(Vip活動)則成為了除周年慶外最重磅與影響力最大的活動,尤其之于高端百貨,因為其會員的黏性更高、消費力更強。如此,也就厘清了一切“VIP專場活動”的起源與成功關鍵要素。
換而言之,唯有與會員真正建立深層關系的項目,才能做好“VIP”活動。除此之外,皆為噱頭,有心無力,形大于實。
那怎樣才能“真正建立與會員的深層關系”?在我看來,重點有三:
(1)與商戶系統深度打通(如統一收銀系統),能夠實現消費實時積分(無感積分);
(2)會員權益與商戶深度關聯,且為系統自動實現(非商戶人工識別應享受什么權益),且相關權益是長期的(如貴賓卡88折)、真正實落的(折上折)、明確的、簡單直接的;
(3)積分是實用的、與需求直接關聯的(如積分當錢花)且須是絕大多數品牌可用的(不能這能用、那不能用;只有極少數品牌與單品不能用);另外,須使用方便(直接消費扣除抵現,不用再換券之類的繁瑣流程)。
如若能做到以上這三點,基本就能實現與會員的強關聯,使會員真正成為“私域流量與護城河”,且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培養并強化會員消費習慣。但要實現此目標,還有一點很關鍵——
* 相關品牌折扣或積分抵現的絕大部分、甚至全部須是由品牌承擔的,如若不是如此,則此模式難以為繼,最終又成為“花瓶”。
所以,雖然大家當下都不看好百貨,但其模式與精細化管理其實是當下購物中心所不具備與無法達到的。故我始終認為——購物中心百貨化將是大趨勢。
2、再看海信廣場“VIP專場”成功關鍵
(1)品牌力度確實大與實:
國際精品(奢侈品)5折起;名表95折起;化妝品77折起;女裝、服飾7折起;珠寶88折起;兒童7折起;廚具、家電75折…除此之外再疊加不同等級會員折上折;
(2)購買購物卡再疊加返利:
滿30000元加贈1%返利-300元,即除以上品牌折扣及會員折上折外,購卡消費再打了一個99折;
(3)銀行返利再疊加
期間又聯合工行、農行、中行、浦發及招商五大銀行推出了限時刷卡立減活動,力度均為10%,相當于在以上各類折扣疊加后,又打了個9折。
(4)除此之外,又針對大單開展了“滿額贈禮”,按平均返利比計算,相當于又打了一個98折。
因此,海信廣場這次VIP專場力度,確實火力全開、誠意十足、貨真價實,2個億銷售絕非偶然,是必然。這也展現出海信廣場對于品牌的超強號召力與管控力,及全面的會員、營銷及管理體系,缺一絕不可能實現此結果。
綜上,其實“成功的營銷”是有“公式”的——品牌大力度活動 * 全品類活動與全場參與* 眼花繚亂的疊加活動 * 精準送達的渠道= 成功。至于其他,皆為錦上添花并賦予更多故事空間。
二、行業視角:陰霾下的“光亮”,誰言實體進寒冬?
近年來,實體商業信心越發低迷,尤其在電商、疫情、經濟環境等多維擠壓與影響下,業界普遍焦慮嚴重。外部大環境不好,內部更是艱難,主要在于商業項目的資本投機性加密,及其伴隨的“卷”的越發嚴重。
也因此,當下整個行業都是浮躁的,一切以財務指標為導向,“黑貓白貓抓到耗子就是好貓”,導致普遍拔苗助長、殺雞取卵。平心而論,當下的實體商業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違客觀規律的——比如沒有培養期,開業當年就要回正;每年回報率要幾何級倍增…因此,也造就了一系列“不可能的現實”——比如某項目一倉庫一年租金達數百萬;比如某體系各項目財務收入連年翻倍…
其實這背后皆隱藏著巨大隱患,一方面從業者精力都沒放到主營業務上,而放在怎么“造”上,結果涌現出大量奇謀妙計,“人都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另一方面因為都知道“假的真不了”,早晚得爆雷,人心不穩,“撈一把就走”現象尤為嚴重。
這背后的根源其實在于“思維的轉變”,由于當下實體商業的主力軍是“地產商”,而地產與商業思維其實差距是巨大的:一個是開發思維、短線爆發;一個是持有邏輯,步步為營。結果就生生把商業玩成了地產,只是表面看似一片大好,但內里其實已然被掏空、難以持續。商業資本化將是一個節點,屆時可能商業板塊爆的雷不比當下地產的少、恒大的小。
而真正的實體商業是什么樣的?答案可看百貨。以近鄰日本同業為例,其實體商業一直穩扎穩打,一大批老店經久不衰,為何?因為他們踐行的是真正的商業邏輯,不急不躁,穩扎穩打。他們堅持長期主義、服務精神,他們的團隊也是長期穩定、從一而終;因此,不僅經久不衰且持續培養著消費者的習慣與認知,會員體系尤為健全與發達,且還在不斷發展。之于日式體系,最重要的是“企劃與營運”,其合而為“營業企畫”,因為一個是戰略、經營與會員維護,另一個是服務與維護;而招商是相對次要的,因為經營好的項目是很容易招商的。但反觀我國呢?當下招商最為核心,有大環境原因,更有背后急于變現、看重財務指標的急躁心態。
所以,海信廣場此次VIP專場的大獲成功,不僅驗證了百貨精細化管理的深厚積淀與巨大爆發力,更說明商業的核心在于經營、在于長期主義,而不在于“極速繁榮”。另一方面,這也告訴我們,只要踏踏實實的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且符合行業規律,則不管外界怎樣變化,“我自巋然不動”,海信廣場如是,胖東來如是,所有百年企業皆如是,值得深思。
三、觀察視角:經濟下行沒那么嚴重,“消費分級”才是現實
我粗略算過一筆賬——5小時銷售2個億,假如平均客單價達到1萬,那成交人數都要達到20000人;按提袋率70%計算,至少3萬人到場,這對于高端項目而言,已然極高;且綜合平均客單價極難達到1萬。由此可想而知,當晚有多少中高端消費者到場,是多么龐大的消費需求。這一方面與受疫情影響巨大的出國及代購關系巨大,另外也佐證出其實經濟下行沒那么嚴重,消費需求還是非常旺盛的,尤其高端客群需求,基本未受太多影響,“消費分級”趨勢越來越明確。
這也解答了前一段時間業界一直爭論不休的一個話題——“當下到底是消費升級還是消費降級”,現在看來其實都不是,而是“消費分級”。高端客群消費力依然強大;但中低端客群大概率是“降級”,因為物價上漲及各類不穩定預期,紛紛“量入為出”,消費越來越理性。
因此,對于高端項目,優勢及空間會越來越明顯與擴大,只要能堅持做好該做的事,不躁動、不跑偏;而那些沒有顯著特色(即“護城河”)的全客群定位項目將會越來越艱難,畢竟中低端客群占大多數,而消費降級似乎又將是近幾年中低端客群的主流。
所以,近期業界有提出了“零售業不友好元年”的說法,對于定位全客群或中低客群的項目與業態,看來的確如此,值得深思!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