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店活成“避雷指南”
“網紅”最早是作為網絡紅人的簡稱出現的,主要描述的是在線上網絡走紅的人群。但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經濟興起,網紅效應逐漸走向線下,網紅餐廳、網紅打卡地等商業孕育而生,成了大眾關注的焦點。
11月30日,央視網解密網紅店營銷套路一話題登上熱搜,針對餐飲行業,網紅營銷現象,進行解讀。想要把餐廳開成“網紅”店,總共分三步,把餐廳開開,然后請一堆“網紅”在各種平臺上發上一通“種草”文,最后就可以坐等客人上門了。
這些網紅店在裝修風格和網絡營銷等各項成本加持下,在人均客單價要高于普通門店,而這些成本,最終都需要信以為真的消費者來買單。
在互聯網上,不少關于網紅店是不是一門好生意這一話題還在爭論不休,而一些所謂的“網紅店”,已經在幾個月的時間里,完成了從開業、營銷、到關門的整個流程。這樣的店,除過去新穎的產品以外,就是稍具特色的店面裝修,再加上探店博主的“種草”營銷,就可以在城市的偏僻一角,進行一次流量收割,即便關門也可以換殼繼續“騙”錢。
互聯網時代,是個封神臺,也是個降魔地,好的壞的終究會被大眾看見。
即便是普通商家,因為害怕巷子深而花重金請明星找博主,一通營銷之后,確實能帶來短暫的流量增長,但并不能從根本上獲得消費者的偏愛,長期來看,想要營造好一家門店的口碑,需要的是商家從自身下功夫,新鮮的食材、高質量的服務、獨具特色的味道、以及讓消費者放心的食品安全,這些才是餐飲門店是否能夠走紅的關鍵。
畢竟營銷帶來的流量終將有限,時間一過,依靠營銷火起來的網紅店們,如果在味道和品質不過硬的情況下,過度營銷,也只能加速消亡。
在這個隨處“愛馬仕”,遍地“天花板”的當下,網紅一詞,名聲高于品質,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種草”曾經是作為美好體驗分享,讓大家避坑的存在,現在逐步演化成為大家口中的“網紅店”,不少消費者發現,那些常年活躍在社交平臺的店,早就成為消費者反向操作的“避雷指南”。
部分網友表示,只要看到“網紅”、“必打卡”、“拍照好看”等字樣的餐飲門店,一般都會選擇繞道而行,門口排起長龍也無法打動他們,因為“網紅”兩個字背后,是貨不對板的低性價比。
事實上大眾希望看到的“網紅”,是那些愿意付出成本在產品的創新上的門店,在這個互聯互通的網絡時代,只要產品足夠硬核,再深的巷子都掩不了酒香,因為消費者資源進行宣傳,人傳人的口碑,才會給商家帶來長期的生意。
而那些營銷炒作起來的網紅,終將消失在時間的長河中。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