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從拒絕上市到成為IPO收割機
談起順豐王衛,外界對他的標簽一直是低調、江湖氣。在互聯網圈子里,王衛一直是特立獨行的存在。
極少接受采訪、拒絕見馬云、對VC避而不見、公開表示拒絕上市……但當快遞物流市場在熱錢涌入,進入一片紅海后,王衛也不得不向時代“低頭”,從曾經放言“拒絕上市”到如今手握四家上市公司,低調的王衛不得不再一次走向聚光燈前。
今日上午,順豐同城登陸港交所。首日開盤即破發,開盤價15.2港元,較16.42港元發行價下跌7.43%,截至獵云網發稿時,順豐同城股價跌逾 10%,報14.7港元,總市值達 137.2 億港元。
順豐同城的上市,也是繼順豐控股、順豐房托、嘉里物流之后,順豐創始人王衛手里的第四個上市公司。
從拒絕上市到IPO收割機
1993年,當時只有23歲的王衛成立順豐。在此后的20年間,順豐一直是一家100%的家族企業,王衛從來沒有接受過投資人的錢,極少和資本市場接觸。
哪怕在擴張市場時需要大量資金,王衛也只選擇將商鋪或者物業抵押給銀行獲得貸款。
2004年起,王衛先后9次將物業或商鋪抵押給銀行。2005年,王衛更是將順豐公司抵押給中國銀行,貸款金額也只有420萬元。
低調的王衛很少接受媒體采訪,對投資人避而不見,甚至有傳聞稱:“有VC想給王衛融資,但王衛始終不肯出來見面。這個VC對外開出50萬中介費價碼,只為和王衛吃個飯。”
但在2013年,順豐進行了唯一一次融資,由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團、中信資本共同投資順豐約25%股份,金額為80億元人民幣。
王衛說之所以選擇這三大投資商,“是因為他們不逼著順豐上市。”
早在2011年,王衛在為數不多的采訪中公開表示,順豐拒絕上市。
他說: “上市的好處無非是圈錢,獲得發展企業所需的資金。順豐也缺錢,但是順豐不能為了錢而上市。上市后,企業就變成一個賺錢的機器,每天股價的變動都牽動著企業的神經,對企業管理層的管理是不利的。我做企業,是想讓企業長期地發展,讓一批人得到有尊嚴的生活。上市的話,環境將不一樣了,你要為股民負責,你要保證股票不斷上漲,利潤將成為企業存在的唯一目的。這樣,企業將變得很浮躁,和當今社會一樣的浮躁。”
但一向驕傲的王衛“食言”了。
2015年12月1日,申通快遞100%股權擬作價169 億元借殼艾迪西上市,成為國內民營快遞第一股;2016年1月,圓通速遞借殼大楊創世登陸A股;同年,中通快遞成功登陸紐交所。
當快遞公司間的競爭,從價格手段蔓延到資本市場。王衛的順豐想要繼續在這場競爭中活下來,必須學會擁抱資本。
王衛感慨道:“一個人,一個企業,怎么可能和資本、行業對抗?”
2017年2月23日,成立24年的順豐借殼鼎泰新材正式在深交所掛牌上市。
順豐上市后,王衛兩個月內身價飆升5倍,以1860億元的財富首次躋身胡潤全球富豪榜華人前十、位列大中華區第三,僅次于王健林家族和馬云家族,同時排名全球第25位,比上一年上升305位,可謂是當年最大的黑馬。
但上市后的王衛依然會懷疑上市的決定是否正確,2021年4月,在股東大會上,王衛感慨道:“我經常在問,我是不是應該不上市呢?因為好像跟我的理想好像越來越遠一樣.....”。
然而第二個月,順豐房托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交易,成為國內首個赴港上市并以物流為主的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9月28日,順豐控股全資子公司完成對嘉里物流的收購。
加上此次順豐同城IPO,王衛已手握四家上市公司,儼然成為了IPO收割機。
根據《2021胡潤百富榜》,王衛以1930億元位列第十,王衛也是前十中唯一來自快遞公司的企業家。
順豐同城“急送”上市
雖然是獨立第三方即時配送的第一股,但在即時配送領域,順豐同城是一個“后來者”。
2014年,O2O模式興起,在O2O模式下,誕生了達達、閃送、美團專送、蜂鳥專送等最后三公里物流配送平臺。
而順豐同城最早只是順豐控股旗下的一個事業部,直到2016年才開始涉足同城配送業務。
2019年3月才開始獨立運營、公司化運作,同年9月,成立“順豐同城急送”品牌并獨立運營。
但品牌僅獨立20個月,順豐同城就已經準備分拆上市。
2021年5月28日,順豐控股宣布分拆順豐同城赴港上市;10月14日,順豐同城收到中國證監會出具的赴港上市核準批復;11月14日,順豐同城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
對于分拆上市,順豐同城大股東順豐控股一開始就認為,分拆上市將搭建同城實業國際資本運作平臺,提升同城實業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持續鞏固和強化同城實業核心資源,助推同城實業業務高速發展。同時,分拆也有助于進一步拓展順豐控股多元化融資渠道,將成為順豐控股多元化布局戰略的重要里程碑。
“急送”上市的順豐同城甚至是“流血上市”。
根據順豐同城遞交的招股書顯示,2018-2020 年,在布局快速擴大后,順豐同城訂單量翻近 10 倍,從 7890 萬筆漲至 7.6 億筆,營收也從 9.93 億元漲至 48.4 億元,成倍數級增長。
雖然營收大漲,但順豐同城虧損也在逐年增加,今年前五個月,順豐同城虧損3.53億元,同比擴大46%。加上2018-2020年累計虧損的15.56億元,公司3年五個月一共虧損超過19億元。
其中,人力成本對盈利水平的影響最為明顯,近三年,順豐同城人力外包成本分別為 10.45 億、21.11 億和 48.6 億元,占營業成本的比例從 85.4% 升至 96.6%。
順豐同城想要后來者居上并不容易。美團配送、達達快送、蜂鳥配送,分別背靠美團、京東和阿里巴巴,均有流量加持。
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發布的“2020即時配送綜合排名TOP10”顯示,順豐同城位列第三。美團配送排名第一,配送單量100億;蜂鳥即配排名第二,配送單量為60億;而順豐同城的配單量為10億。
在覆蓋范圍上,順豐同城的覆蓋城市為500座縣市,美團配送、蜂鳥即配、達達快送均超過2000座縣市。
將順豐同城“急送”上市,是王衛加注這一賽道的籌碼。
順豐同城能成為第二極嗎?
盡管今年王衛手上新增了三家上市公司,但2021年的開局,對于王衛來說,并不好過。
4月8日晚間,順豐發布業績預告稱,預計2021年第一季度,凈利潤虧損9億元至11億元,而去年同期盈利9.1億元。
這是自2009年一季度有記錄以來,順豐一季度從來都沒有出現過虧損的情況。即便在艱難的2020年一季度,凈利潤也有9.07億元。
受此消息影響,第二日順豐股價直線跌停,縮水超40%,總市值累計蒸發超2000億元。
一向驕傲的王衛甚至在股東大會上致歉,坦言在管理上有疏忽,并表示類似的問題不會出現第二次。
雖然在二、三季度順豐業績得到回升,但困擾王衛已久的難題并未解決。
一邊是快遞物流傳統業務內卷廝殺愈演愈烈,另一邊在新業務的投入上,王衛的壓力也不小。
從順豐首個電商平臺E商圈、支付平臺順豐寶,到定位中高端、主打生鮮和進口食品的順豐優選,再到 O2O便利店嘿店,順豐試圖找到成長的第二曲線,但結果都不盡如人意。這讓順豐同城被寄予厚望。
伴隨著本地消費市場的活躍,即時配送服務行業也在快速成長。根據艾瑞咨詢報告顯示,即時配送服務行業的年訂單量從2016年的46億單增至2020年的210億單,復合年增長率為46.0%;預計2024年中國即時配送服務行業的年訂單量將進一步增至643億單。
即時配送領域依然有機會能跑出巨頭,但目前,餐飲外賣是最為主要的配送場景,占比超過七成。因此,美團配送和蜂鳥即配憑借美團和餓了么外賣的市場,建立起流量壁壘,占據了前二位。順豐同城對比之下流量劣勢凸顯,想要突圍并非易事。
內卷的快遞之戰遠未結束,順豐同城上市后能解開王衛尋找第二增長極的困境嗎?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