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奔中的阿里健康
伯虎點睛:2014年,馬云在北京畫了個圈,從此種下了“醫療夢”。
2020年12月8日,京東健康正式登陸港股。
劉強東對京東健康評價頗高。
有一段廣為流傳的話是,劉強東對京東健康CEO辛利軍說:“我感覺,這事兒(大健康)做好了,規模相當于再造一個京東。”
和劉強東有同樣想法的,還有馬云。
2014年,馬云看到了中信21世紀壟斷藥品數據的潛力,決定花大價錢用阿里巴巴和云鋒基金收購中信21世紀。
2年之后,中信21世紀經歷變數,改名阿里健康。
7年來,這兩個巨頭常被各大媒體拿來比較報道,比起京東健康的高開高走,阿里健康這兩年顯得沉寂。
馬云的野心
據財報顯示,2021年上半年,阿里健康營收達到了93.6億元,但隨之而來的是虧損不斷,去年上半年就虧損了2.3億元。
今年8月2日,香港恒生指數上漲了1.06%,可是阿里健康卻直接低開,盤中最大跌幅達到6%以上,最終收盤下跌了1.32%!
阿里健康為何會深陷輿論漩渦之中,首先我們要清晰,阿里健康到底是一家什么樣的公司?
2014年,阿里巴巴與馬云個人參與的云鋒基金聯合投資,以約13.27億港元認購中信21世紀44.23億股份,持有后者54.12%股權,隨后改名為阿里健康。
目前,在經過增持后,阿里巴巴持有阿里健康63.74%的股份,為第一大股東。
值得一提的是,中信21世紀曾是從事醫藥產品電子質量監督企業,主要在醫藥產品的電子監管碼上。
由于醫藥安全問題,當時國家出臺了政策,要求所有的醫藥產品都需要加上電子監管碼,方便溯源追責,而在醫藥產品電子監管碼上,中信21世紀是龍頭企業。
2008年9月7日,國家藥監局發布通知,委托中信21世紀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設立培訓教室,開展電子監管碼的培訓,這相當于變相的把電子監管碼完全交給中信21世紀來做了,而這個中信21世紀卻是一家民營企業。
貼個編碼,成本事小,數據事大,一旦中信21世紀掌握了所有的醫藥企業藥品數據,那將有可能成為一家壟斷醫藥行業的企業,危害極大。
馬云正是看到了中信21世紀壟斷藥品數據的潛力,才在2014年花大價錢用阿里巴巴和云鋒基金收購中信21世紀。
但是,這遭到了其他藥企的強烈反對。
2016年,湖南養天和大藥房起訴國家藥監局強推電子監管碼;隨后,老百姓、一心堂、益豐藥房、大參林、漱玉平民等19家連鎖藥店發表聯合聲明,要求全面取消電子監管碼。
最終,藥監局發布公告,暫停執行電子監管碼相關政策,事件落幕。
而暫停政策后,中信21世紀徹底失去了對藥品數據的壟斷權,不得不轉型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
阿里健康,由此誕生。
第二個淘寶?
在阿里健康的身上,多少能看到當年淘寶的影子。
阿里健康與京東健康的業務大致相同,分為醫藥電商、消費醫療以及一部分偏福利性業務。
其中,醫藥電商主要分為直營、第三方和O2O三部分,對應京東健康的自營、平臺、全渠道布局三塊業務。
可以看出,阿里做的更多是平臺生意。一是通過自身的線上自營店銷售合作方的藥品、保健品、醫療器械等產品,從而進行分傭。二是擔當著二房東的角色,收取“房租費”,賺取商家傭金和平臺使用費。
2016年8月,阿里健康完成收購廣州五千年醫藥連鎖有限公司(后更名為“阿里健康大藥房醫藥連鎖有限公司”,簡稱“阿里健康大藥房”)全部股權,并快速啟動了醫藥電商自營業務。
同年9月,阿里健康的醫藥自營業務(阿里健康大藥房、阿里健康海外旗艦店和阿里健康旗艦店)上線,業務范圍包括自主經營的B2C零售、相關廣告業務和B2B集采分銷業務。
在2021財年數據中可以清晰看到,阿里健康總營收155億元,其中醫藥自營業務收入為132億元,也就是說阿里健康85%的營收都來源于藥品銷售。
而嚴重依賴藥品銷售的結果,便是阿里健康的獲客成本居高不下。在營銷費用上,成本由去年同期的7億元上升至12億元,暴漲了69%。
大量的燒錢做營銷,截至2021年3月,天貓醫藥平臺的年度活躍消費者超過了2.8億,同比增長了9000萬人。
燒錢獲客賣藥,這手法與教育培訓行業的燒錢獲客模式頗為相似。
2020年阿里健康市值最高時達4000億港元,京東健康市值最高時超過6000億港幣。
但與高市值不相匹配的是業績。京東健康2020年營收194億,凈利潤虧損;阿里健康2020年營收155億,凈利潤3.49億。
反觀線下實體藥店的益豐藥房和大森林,大森林2020年營收146億,凈利潤10.62億,市值最高800億;益豐藥房2020年營收131億,凈利潤7.68億,市值最高800億。
阿里健康和京東健康雖然是互聯網醫療企業,但是主營收入主要靠藥品,跟線下藥店營收結構相差無幾。
從數據來看,阿里健康仍在商業化探索和孵化的路上。
其中,O2O業務就是一個探索。
阿里健康在O2O業務上的發力較晚。截至2020年3月,阿里健康的“30分鐘送達、7*24小時送藥”服務僅覆蓋了杭州、北京、廣州、深圳、武漢、上海、成都等共14個城市。
2020年11月,阿里健康聯合蜂鳥即配已在全國超過140個城市推出“急送藥”服務。
截至2021年3月,阿里健康實現了100座核心城市次日達。
在渠道布局上,阿里健康落后的不止是一兩步。即便背靠阿里,阿里健康也沒有自建物流體系。
為什么?投入大,產出慢,不知道哪一年才能回本。
阿里健康除與相關企業合作外,藥品運輸只能通過第三方快遞。依賴第三方物流的阿里健康只能通過菜鳥做文章,在最后一公里上拿出解決方案,但這難免又要與美團等企業以及正在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傳統連鎖藥店及醫療機構展開新的競爭。
在物流方面,與阿里健康競爭多年的京東健康顯然有著自己的優勢。
京東健康利用其遍布全國的配送基礎設施網絡,截至2020年6月30日,京東健康的O2O業務已經覆蓋了超過200個城市。從減少成本的角度來看,阿里健康已被領先一截。
嚴重依賴電商的阿里健康,為什么這些年逐漸掉隊?
追趕者
如果說在電商領域中,阿里以淘寶和天貓的先發優勢獲得市場先機,那么在藥品零售領域,這個優勢并沒有得到體現,無論是在自營抑或是開放平臺,阿里健康更多扮演著“追趕者”角色。
尤其在2017年之后,阿里健康通過合并天貓國際藥品部分,并用餓了么延伸本地藥店的O2O業務,在業務上有明顯的積極進取態勢,但截至目前,其與京東健康在總規模上仍然有一定差距。
深究阿里健康的虧損原因,主要有兩點:
其一,戰略收購支出以及運營花銷過大。
據阿里健康財報披露,2014年至2018年期間,阿里健康投資(收購)累計金額達到約46億元。同時,在2019年上半年內,其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為3.33億元,同比增長52.85%。行政開支及產品研發開支分別增長了18.11%及22.96%。各類支出大幅攀升之下,使得“造血”能力偏低的阿里健康沒能及時填補支出的漏洞,入不敷出最終導致虧損不斷。
其二,創新型業務的盈利模式仍處于探索階段。
消費醫療就是其中的創新業務之一,作為阿里健康2019財年一項新增的業務,消費醫療發展勢頭較猛。
2019財年上半年,阿里健康消費醫療事業部成立,主要布局體檢、醫美、口腔、疫苗等大健康服務類領域。
2018~2019年內,來自消費醫療業務的收入達到人民幣1.28億元,同比增長275.5%,全年GMV同比增長超過140%。消費醫療業務2018年貢獻營收比例為1.4%,2019年該比例增至2.5%。
但在消費醫療領域,僅醫美這一細分賽道便跑出不少獨角獸。比如新氧,作為互聯網醫美第一股,新氧正在縱向深入醫美產業上下游,橫向拓展至消費醫療領域。
可見,消費醫療這個賽道非常擁擠。
曾經,一位行業人士就分析:“不管是像阿里、騰訊這樣的大流量平臺,還是好大夫、微醫這樣的嚴肅醫療平臺,還沒有出來一個真真正正屬于消費醫療領域的品牌。”
即便阿里健康將其視為集團利潤的重要引擎,但面對勁敵突圍并非易事。
為搶占市場,阿里健康在前期大量的資金輸出,可何時才能結束這場瘋狂的“燒錢”游戲卻是個未知數。
除消費醫療,阿里健康也在做智慧醫療方面的布局。
截至2019年9月底,阿里健康上提供在線健康咨詢服務的執業醫師、執業藥師和營養師合計超過27000人,其中主治、副主任及主任醫師占比過半,達到18000人。
只是,智慧醫療行業畢竟是個新興行業,還需要漫長的時間去研究。
首先,行業研發費用高、投入周期長。眾所周知,技術方面的開發免不了投入高昂的研發經費,這也反映在阿里健康的財報數據中。2019年上半年,其產品開發支出為人民幣1.35億元,較2018年同期的1.03億元漲幅達30.3%,虧損金額為760萬元。
當然面臨這一問題的不只阿里健康一家。號稱“互聯網醫療第一股”的平安好醫生,在2019年上半年研發運營費用有5.44億元,較2018年上半年的人民幣3.76億元增加44.7%,四年累計虧損達30億元;1藥網2019年第三季度的運營開支為人民幣1.654億元,同比增長13.7%。
能夠預見,在智慧醫療、消費醫療板塊,阿里健康仍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費用和運營費用,盡管2020年實現凈利潤3.49億,但后續的投入與之相比依舊是杯水車薪。
重電商、重營銷、輕物流、對市場的遲緩、創新業務進展的緩慢,也讓阿里健康這兩年沉寂了。
何以解憂?唯有狂奔。
參考來源:
1.首席財經觀察:慘了!阿里健康也出事,這只是剛剛開始!
2.劉曠:阿里健康:規模由小到大,速度由快變慢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