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討好你,車企費盡心機
與用戶做朋友可以,但做生意很難。
一輛車從終端銷售門店交付到用戶手中時,便開始了它不斷貶值的一生。
在傳統汽車的商業模式里,除了維修、保養等售后問題,一旦車“賣出去”就是一錘定音,車企對產品和消費者其后的動向甚少關心。
但現在大家都爭相涌入“用戶共創”的紅海,信誓旦旦地要打通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締造自己的出行社交元宇宙。
新勢力爭相寵粉,惡補情商課,將“用戶共創”作為第二秀場。
看上去很美
2021年8月27日,在去年成都車展之前,由上汽、阿里等聯手打造的智己汽車,在“IM 智己”APP內針對其首批3000名天使輪用戶上線運營了“用戶價值社區”——“原石谷”。
它采用游戲化的交互與玩法設計,用戶除授權企業使用車輛與駕駛行為數據獲取“原石”的“里程式開采”模式之外,也融入了量化用戶活躍度積分抽卡一類互聯網產品中常見的“養成式開采”模式,并設有保底機制。
在2021年的NIO DAY上,蔚來宣布率先將AR/VR技術應用到車上,為用戶提供虛實相融的互聯網體驗。
蔚來CEO李斌在現場發布了一款重量僅為76克的ET5專屬AR眼鏡,由蔚來與NREAL聯合開發。
此外,它還發布了全球首款汽車專用高性能VR設備:NIO VR眼鏡,這也是由蔚來與NOLO聯合研發的毫秒級延時光學鏡片,可實現雙目4K顯示,6自由度,inside-out亞毫米級空間定位技術。
再配合全新256色數字光幕氛圍燈和7.1.4杜比全景聲音響系統,ET5就變成了一個由PanoCinema系統主導的個專屬空間,沉浸感MAX。
從好貓、大狗,到兔子、咖啡、坦克,長城汽車的“任性”命名背后,是傳統車企也不甘落后,以“對外征名”活動,對用戶獻上擁抱時代變化的一紙投名狀,為自己不知變通、一板一眼的孤高標簽“正名”。
甚至搜狐汽車這樣的專業平臺也有相關動作,推出旗下專屬新能源品牌E電園,針對新能源汽車定期舉辦線下大型IP落地項目,如“12小時電動汽車嘉年華”等。
車企都在做的“用戶共創”,到底哪里好?
“用戶共創”是一種通過適當的規則和引導,由產品的使用者或消費者參與到整個產品研發和上架的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反饋,讓企業了解用戶的同時,用戶也能更好地傳達自己的觀點,從加入、融入到投入,實現自己的智慧價值,從而讓企業與用戶實現雙贏的創造方式,打造以人-車-企業為核心的新生態共生。
乍聽之下,品牌與用戶形成良好互動,協同共進,品牌聲量提升與用戶精神增值兩相正循環,怎么都是一筆好生意。
但事無絕對,有時候“用戶共創”只是看上去很美。
用戶模式,難以復制
對企業而言,成功是偶然,且難以復制的。
對蔚來而言,用戶共創是救贖,也是負擔。
除了NIO Power、NIO Service、NIO House、NIO Space……這些與用車深度相關的用戶服務,NIO Life也成為蔚來用戶運營的重要組成之一,共同組成了“NIO宇宙”。
時裝、家居、茶酒、美食……蔚來的周邊品類越來越出圈,用戶共創玩的越來越順手,但也不是全無煩惱。
2021年12月1日,蔚來宣布所有“吉祥物”訂單接受無條件退款退貨,并在24小時內將其胡須部分修改了設計,重新交給工廠下單。
一切皆源于有用戶投訴其設計酷似“王八”二字,引發諸多不滿。
蔚來高層對此事也甚是無奈,兩條胡須引發的聯想讓人哭笑不得,旋即反思高期待值帶來的壓力,一言不合就拜拜的傲嬌,也是蔚來自己費心“養成”的。
宏觀來看,根據2021 年財報,蔚來交付 10 萬輛的年度目標未能達成,丟失新勢力銷量冠軍寶座,凈虧損超40億,根據規劃,其2024年有望扭虧。
此外,ES8 車主出車禍后輔助駕駛系統飽受爭議,與合肥的對賭壓力高懸頭頂,蔚來也并不輕松。
用戶的需求努力滿足,跪舔“翻車”后,蔚來自己尚且摸不著頭腦,遑論其他與用戶只是處在“表面關系”階段的車企呢!
總的來說,在產品定義、設計、研發與落地的全流程中,雖然大家對用戶參與度有所共識,但這套用戶共創的經驗和方法論并不容易被復制。
汽車作為一個精密產品,對它所作的每一點改動都需要反復的試驗及論證,大到智能駕駛,小到中控臺上的一個按鈕甚至屏幕傾角的變化,都是影響行駛安全的重要變量。
在億歐汽車舉辦的GTM2022—全球自動駕駛線上論壇上,均勝電子副總裁、寧波均勝智能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郭繼舜表示,安全是對不可接受風險的避免,如何讓智能駕駛在安全、舒適、易用的用戶體驗之間取得一個科學的平衡點值得行業伙伴共同思考。
億歐汽車認為,光有擁躉難長久,還得用極客精神保底,車企也要充分評估自己與用戶適合的“互動”路徑。
交朋友,還是做生意?
用戶共創,還是新故事嗎?是用戶定義汽車,還是軟件定義汽車?是天下皆我座上客,還是一門心思做生意?
現在搞用戶共創的企業很多,但將這些問題全部捋清的,恐怕沒有幾個。
中國汽車市場發展到今天,銷量和增長趨勢起起伏伏,品牌與用戶的關系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過去,傳統車企賣車,一靠產品力,二靠廣告。大多數品牌在用戶的眼里,都是高高在上,直到現在,有不少豪華品牌,用戶仍需要“仰視”。如今為得用戶垂青,車企恨不能使勁渾身解數,可謂“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我們回望以往打破西方技術封鎖的時期,大家全力攻堅克難,致力自研,現在苦惱于和金主爸爸的距離遠近,則是step2階段,專心跟市場打交道了。
總的來說,提供半成品給用戶,讓其和品牌之間完成創作,是生死不知的。最后探索方向要往哪兒走,也往往不是品牌能主控的,因為市場有自己的想法。
缺芯、補貼退坡的壓力還在持續,不安的國際形勢導致原材料成本上升,也成為籠罩在車企頭頂經久不散的陰云。新勢力車企還面臨整個NEV積分市場大力波動的交易價格,這些都為汽車出行市場帶來了更多不確定性。
另一方面,處在如今鍵盤在手,就什么都能噴上兩句的輿論環境下,如果是積淀深厚的“老法師”還好,但一個專業底蘊并不深厚,只要驚艷和刺激的票友,對團隊精心打磨作品的外觀、功能設計給出一些相對粗淺但從心出發的建議,你待如何?
是follow your heart,還是最美中國話伺候?大多數情況下,堅持和恰飯總是不能兩全。
億歐汽車認為:堅實的技術基礎,依托創新合作平臺,加強核心技術聯合攻關,是另一條可行的路徑。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副秘書長柳燕認為:新汽車時代新品牌有五種打開方式:企業品牌、產品品牌、技術品牌、要素品牌、生態品牌。
而生態品牌的創建,就是通過與用戶、合作伙伴聯合共創,不斷提升無界且持續迭代的整體價值體驗,最終實現用戶及生態各方共贏共生,為社會創造價值循環的新品牌范式。
從產品思維到用戶思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
那么,如何在“交朋友”和“做生意”之間取得平衡,使運營戰略既有“精度”又有“溫度”,就是新時代的我們需要去思考的問題。
結語
如今出行賽道各路勢力相互傾軋,種子選手眾多,在激烈的競爭和飛速變革的時間節點,我們要知道技術的發展和用戶的體驗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在車迷和忠粉心中,品牌能否永遠成為“玫瑰少年”,尚未可知。不變的是,整個汽車圈從不缺粉絲,企業主導的車友會、俱樂部的先例也早已有之,其核心都是獲客直連、深度互鏈。
出行行業必將更為緊密地與政策和科技擁抱,車企與用戶們的互動也會隨之轉型升級,表現出新的思考與動能。
億歐汽車相信,只有真正了解用戶需求,厘清產品定義、設計、研發與落地的全流程權責邊界,踐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高質量發展格局,才能脫穎而出,將“用戶共創”落到實地,迸發出強大的品牌力量和市場價值。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