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近2億,海底撈進軍社區,釋放出6個信號!
01
“資源整合大師”海底撈盯上社區生意
在近日的某行業峰會上,海底撈正式公布了其全新業務模塊“海底撈社區營運事業部”。
據悉,該模塊成立于6月中旬,專注于堂食服務之外的多元化餐飲服務創新,旨在通過“外賣+社群+直播+線上商城”的模式,服務好其社區用戶。
海底撈一向善于資源整合,頤海、蜀海等的拆分重整都證實了這一點。前幾天公布的計劃將海外業務拆分上市的消息,也表現了海底撈的能力自信。
這次整合而成的社區營運業務也不例外。事實上,海底撈的社區生意表現非常亮眼。
在其官方微信小程序“撈點好貨”和第三方外賣平臺,海底撈一邊守住火鍋陣地,推出1~2人食的“青年套餐”,一邊跨品類經營,上線小龍蝦、酸菜魚、麻椒魚等預制菜,還有奶茶。
據了解,“青年套餐”自5月20日上線以來,10天左右就售出2.8萬份,新客訂單比例持續走高。小龍蝦則在過去兩個月售出超19萬份。
部分地區的奶茶也是頻頻爆單,比如海底撈上海打浦路店,在剛恢復供應期間,門店日均奶茶銷售量超500杯,最高達800杯。
疫情較難的5月,海底撈全國門店提供的多種社區到家餐飲服務,累計創收近2億元,總單量超過了60萬單。
疫情相對緩解的6月,海底撈社區業務持續增長。北京地區單量同比增長481.3%,利潤率增長16.1%;上海地區單量同比增長582.2%,利潤率增長23.7%。
也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的逆勢表現,促成了社區業務模塊的成立。據該事業部總經理張贏表示,未來,具體的業務模型、組織架構,會員與社群運營等,都會做優化提升,還會研發專售產品。
“預制菜、烤串、鹵味和啤酒,都在我們的研發清單中。”其宗旨就是發掘創新場景,用新產品、新業務,滿足一人食、居家烹飪、寶媽等創新場景下消費者的新需求,為自身帶來增量空間。
02
社區火鍋的6大趨勢
海底撈雖然搞出這么大陣仗,但竊以為,還是后知后覺了——社區火鍋已經“形成肢解大店及商場店的氣候了”。
前段時間,牛爽爽融資的消息漫天飛舞,各路專家們分析來分析去,最多的結論還是“社區模式”。
辣子千紅憑借社區模式,2年干到300家。
再如五里關火鍋,第一家店就開在居民樓里,后來的店也延續這種模式,顧客恨不能排隊到凌晨——反正離家不遠,吃完就能回去睡。
排隊到深夜的顧客 圖源:小紅書
之前,我們推過一篇文章《社區火鍋“革了誰的命”?》,里面詳細分析了社區火鍋的前世今生和來龍去脈,文后還總結了幾點方法論,讀者可自行參考。
本文要說的,是有關社區火鍋的一些趨勢,希望諸君能更早地看到未來。
在社區附近,除了餐廳,離老百姓最近的,要數超市,與餐飲行業一樣,都屬剛需高頻的業態,從這個角度看,火鍋基本可以對標超市。
先看一下超市現狀。
根據《2022-2026年中國超市行業競爭格局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顯示,過去幾年,“夫妻老婆店”、折扣商店數量呈下滑趨勢;便利店、標超等中小型門店的數量增長速度,遠快于大賣場的擴張速度,超市行業店型越來越呈現小型化、社區化、便利化趨勢。
街邊的便利店
是不是跟當下的火鍋趨勢十分相似?
夫妻火鍋店以及憑借打折優惠吸引客流的火鍋店,在疫情的兩年,早已被沖得七零八落,品質化火鍋紛紛取而代之,而且火鍋店也越來越小,紛紛盯上社區,為群眾解決“最后一公里吃火鍋”的問題。
當然,這也是火鍋食材超市崛起的主要原因——解決掉了最后一公里問題。
再看這兩年的社區超市的變化。
一方面,以誼品生鮮、錢大媽等為代表的社區生鮮超市作為一種新業態模式不斷涌現。
另一方面,以永輝超市為代表的超市龍頭,紛紛開啟mini店等小型門店拓展,完善多業態布局。
疫情,讓老百姓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鮮”,成了當下食材的流行趨勢,所以,“不賣隔夜肉”的錢大媽一路飆火,每晚7點開始打折的活動,更是火上澆油,既突出了“鮮”,又點燃了社區群眾的撿漏之心,同樣,誼品生鮮的折扣邏輯亦基于此,也是其火爆的主因之一。
所謂撿漏,歸根究底,還是性價比。
另外,永輝超市布局mini店,也是看到了小門店輕運營、易決策的好處。
異業的趨勢,尤其是貼近老百姓生活的業態,都值得借鑒,從超市業態中,我們不難得出社區火鍋的如下趨勢:
1、品質化小火鍋店會越來越多。
2、顧客最愛“鮮貨”,標簽帶有“鮮、健康、綠色、安全”的火鍋店,會更受青睞,諸如鮮貨火鍋、牛肉火鍋等。
3、顧客會越來越關注性價比。
4、大火鍋品牌、大火鍋店或將轉型、布局新的業態(如小火鍋店品牌、店中店模式),一旦開到你家門口,你將壓力山大,所以,你要做出特色差異化。
5、社區火鍋會離顧客越來越近,所以,你要想辦法離顧客近一點,再近一點。
6、商超的未來,離不開社區團購,火鍋店也是如此,嫁接社區團購,也將成為一大趨勢。
寫到最后
社區火鍋的趨勢已成燎原,重要的是,你該如何利用好這個趨勢。
即便你切中了社區火鍋,但肯定也會遇到各種難題,畢竟,有同行沒同利。
如果你能多看一步棋,勝算的把握就會多幾分;就算你跟同行都在“熬”,只要比他多口氣,你就贏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