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時代,中國品牌的答案
“后疫情”時代,數據已經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
一方面,數據不受物理空間限制,具備可重復利用、零邊際成本復制、全球通用等特征,有別于土地等傳統生產要素有限供給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另一方面,更多線下的需求正在轉化為線上,進一步加速全球資源的重組和經濟結構的重塑。
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約38%的GDP由數字化驅動,到2030年這一比例可能會超過70%。在中國,2021年數字經濟總規模已達45.5萬億元,占GDP比重提升至39.8%,總量穩居世界第二,近5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了13.6%,明顯高于GDP增速。
作為新制度學派代表人物,著名經濟學家約翰·加爾布雷思對“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的價值給出過論斷:“在不同的社會和同一社會的不同時期,誰掌握了最重要的生產要素,誰就掌握了權力,在社會(收入)分配中獲得更多收益。”在數字經濟的大趨勢下,圍繞“數據”這個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企業的轉型早已開始。
盡管轉型的姿勢各異,路徑也各有千秋,但方向無非兩個:
一個是數字產業化。
近兩年,“上鏈”是個熱詞,而隨著數據逐漸開放共享,數字治理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以及數據資產化的底層技術的滲透,不僅催生出大量的第三方數據服務產業,也將在各行各業涌現出新的機會。例如電商競爭將從流量、價格競爭轉向信用和服務的競爭,在消費互聯網領域,新玩家仍有崛起的可能。
一個是產業數字化。
這意味著傳統產業鏈開始全面的數字化轉型,“上云”只是其中一個步驟,全方位的“數字生產服務+數字商業模式+數字金融服務”是一個更普遍的范式。
以新基建為例,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就指出,2022年,新基建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基礎設施建設+應用場景創新”成為新基建的開發范式。在工程機械、汽車、家電等領域,將涌現出具有盈利能力的工業互聯網新業態。
有一批企業正在數字經濟下進行探索,順勢而為,拓展邊界。比如海爾,在世界品牌實驗室7月26日發布的2022年(第十九屆)《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上位列三甲,連續19年登榜,意味著其在中國經濟高速騰飛中從未缺位,以“物聯網生態”入選,則意味著這個曾經的家電龍頭在數字經濟時代不斷“自以為非”,進行自我革命。
“沒有品牌是不可戰勝的。”唯有不斷創新,才是保持品牌優勢的最佳路徑。
01
先手
數字經濟,正在重塑人們的生活。
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推動下,萬物互聯日趨深入,場景式的體驗經濟漸成大勢。約瑟夫·派恩在《體驗經濟》中指出,“商品是有形的,服務是無形的,而體驗是令人難忘的”。
“在物聯網時代,產品被場景替代,行業被生態‘復’蓋。”基于物聯網時代的“體驗為王”特征,海爾集團創始人、董事局名譽主席張瑞敏2018年首提“生態品牌”主張。
在生態品牌戰略下,海爾確立了三大主業賽道,分別是智慧家庭、產業互聯網和大健康。
對家電起家的海爾來說,智慧家庭是看似順理成章,但卻也是一條充滿荊棘的賽道。
智能家居的風口吹了很多年,競爭激烈但發展仍不充分。數據顯示,僅過去一年,中國就有近18萬個新玩家涌進這個賽道,智能家居市場規模超5800億元,年增速超20%,但滲透率不足5%。
智能家居的滲透率不足,一方面是因為用戶普及的成本偏高,另一方面則是受“片面智能”困擾已久,各個家電之間彼此獨立、難以聯動。而在生態品牌戰略下,海爾的探索持續加快。
海爾智家副總裁鄧邱偉稱,海爾在智能家居領域有兩大競爭優勢:擁有品類最齊全的智能化產品以及同合作伙伴共建的多元化生態。
拿海爾旗下的場景品牌“三翼鳥”舉例,它在為用戶提供廚房場景解決方案的時候,就與博洛尼、箭牌、九牧等生態伙伴一起整體搭配、攜手共創,給用戶帶去“生活在廚房”的體驗。
參與其中的企業接觸到更多用戶,獲得更多收入,并因此激勵而進一步提升服務品質,為整個生態創造更大的價值。
海爾三翼鳥智慧廚房
依托于智家大腦,三翼鳥全屋智慧家能主動學習,變被動感知為主動定制,提供真正的千人千面的服務,徹底和不兼容的智能單品和死板的場景說再見。
基于自身的資源稟賦,海爾得以在智能家居領域進行先手布局,這不僅體現了海爾對趨勢的敏銳洞察,更是其始終堅持以用戶為中心的理念驅動。
正如張瑞敏說的那樣,“數字化不僅僅等同于算法,而是為了讓用戶的個性化體驗展示得更好、更可迭代”。
02
轉身
敢于下先手棋的大企業早已嘗到了數字化的紅利。
根據埃森哲對受訪上市公司的研究分析顯示,2021年領軍企業的營收增幅是其他企業的3.7 倍,遠超2016年至2019年間營收年平均1.4倍的增幅差距。不轉型就會落后,差距正在逐步擴大,數字化轉型的分水嶺已經形成。
數字化轉型,好處雖多,但成功并非易事。在轉型過程中,企業通常會面臨三大挑戰:缺乏轉型方向;轉型難以深入;投入無法持續。麥肯錫的研究報告稱,八成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都失敗了。
事實上,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猶如一場驚心動魄的手術,并不是安上一個智慧大腦、機器換人那么簡單,更需要“活血化瘀”,打通整個生態系統、連接各方資源。
應對數字化轉型的難題,“生態品牌”是海爾給出的答案。海爾一邊開放自身資源、打造生態,助力更多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一邊也在不斷進行自我革命。
企業的價值來自于解決問題。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教授安德魯·史蒂芬認為,生態品牌創造了一種新的模式,它允許品牌動態地配置資源,與合作伙伴共創,使品牌擁有解決多種復雜問題的能力。
傳統工業時代,誕生了豐田這樣的優秀企業,通過精益管理將生產規模和效率做到了最大化。互聯網經濟時代,遵循梅特卡夫定律,“不做零售”的亞馬遜將全世界消費者一網打盡。
豐田元町工廠
來到物聯網時代,生態品牌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新的范式。
以海爾為例,其生態品牌戰略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從質疑到認同,第二階段是在實踐中取得一定的成果。
“生態經濟既能為用戶創造體驗價值,又能讓生態各方都得利[2]。”張瑞敏所言,指向的是生態品牌所實現的兩個價值循環,一個是用戶體驗迭代,一個是生態方增值分享。
在熱帶雨林中,萬千物種恣意生長。在海爾生態中,共創共贏每天都在發生。
比如海爾2017年推出的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已經服務企業8萬多家,既跨行業賦能,在服裝、化工等領域探索,又跨地區賦能,助力青島、蕪湖等地數字經濟發展。
“充分展現了生態品牌這一新品牌范式的韌性和活力,讓我們更加確信生態品牌是可持續增長的新引擎。”凱度BrandZ全球主席王幸這樣評價海爾品牌價值的逆勢增長。在6月發布的“2022年凱度BrandZ最具價值全球品牌100強”排行榜中,海爾連續四年作為全球唯一物聯網生態品牌上榜。
而在世界品牌實驗室《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榜單上,2022年海爾的品牌價值為4739.65億元,是2004年首次入選榜單時的7倍之多。
03
奮進
疫情加速了數字經濟的發展,數字化轉型成為一種有效的自助手段。根據IDC公布的調研數據,成功開展數字化轉型的中小企業,銷售額和員工工作效率提高了50%。
隨著數字經濟的價值愈發凸顯,平臺扮演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它不僅作為中間環節而存在,更介入到了上下游。關于這一點,亞馬遜是一個不錯的觀察對象。
亞馬遜構建了一個包括電商平臺、Prime會員體系以及物流在內的完整生態體系。產品在平臺上的排名相對穩定,依托龐大的倉儲和配送,物流的服務也很穩定。
亞馬遜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會員體系
因此,一旦產品占據品類的頭部位置,銷量也會很穩定。今年賺100萬,明年大概率也在這個水準。
亞馬遜的成功可以印證這樣一種觀點:相比單一技術的精進,企業之間的聯動所帶來的組織形式的革新,往往能事半功倍。
把眼光放回國內,可以發現,生態品牌的概念便是在數字經濟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海爾卡奧斯是全球首家引入用戶全流程體驗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生態伙伴在卡奧斯的賦能下,降本、增效顯著。
降本:淄博市魯中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是高耗能、資源型的窯爐工業企業。傳統模式下,企業每條爐窯產線一天使用5000立方燃氣,能耗成本占企業總成本的20%—30%。與卡奧斯合作進行智慧數字窯爐改造后,魯中耐材實現了窯爐燃氣基于燒成曲線的物聯自動控制,產線能耗成本降低15%,每條產線每年可減少25萬方燃氣使用,能耗費用降低100多萬元。
增效:在卡奧斯賦能下,服裝制造企業青島瑞華通過精益化、自動化、信息化的改造,實現生產全流程的數據打通,完成了柔性生產模式的轉型,日產能從不足9000件提高到了12000件,產品生產周期由20天縮短至7天,管理效率提高了80%。
卡奧斯更深遠的意義在于,它為工業互聯網提供了一個典型的案例。
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
工業互聯網被認為是繼消費互聯網后,又一大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截至2021年底,中國較大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已超過150家,平臺服務的工業企業超過160萬家,接入設備總量超過7600萬臺套。今年一季度,中國工業互聯網產值規模首破萬億。
工業互聯網,重在“互聯”。只是企業自我革命還不夠,更要拓展到整個生態,在各行各業創造出兼容并蓄、生生不息的新商業生命體。
世界品牌實驗室在2022年《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分析報告中指出,“身處數字經濟時代的每一家企業都深知,轉型已迫在眉睫,而海爾已經就‘怎么轉’的時代困惑提出了自己的答案,為全球企業的變革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范式”。
現在,海爾和它的生態伙伴們,正走在一條共創共贏的路上。
04
尾聲
張瑞敏有句名言:“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一個企業的成功只不過是踏準了時代的節拍。
正如20世紀后半段的豐田,隨著一輛輛汽車駛上美國高速路,“精益生產”也成為日本管理模式的代名詞,并登上了全球管理的至高殿堂。
在數字經濟的大背景下,“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傳統模式已然失靈,能夠互惠互利、共生共贏的生態品牌,才是屬于這個時代的理想范式。
參考資料:
[1] 朱巖: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十個趨勢
[2] 以人單合一為導向,首創物聯網時代的生態經濟體系,張瑞敏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