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正在搶走餐飲老板的生意
來源/餐企老板內參
便利店正在搶走餐飲老板的生意?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
內參君近日觀察到,試圖“侵蝕一日五餐”場景的便利店,正在兇猛擴張。先是在一線城市加密,并通過區域授權等方式布局下沉市場。再是當小餐飲受到疫情沖擊倒下后,利用釋放出來的門店,加速拓展。
與此同時,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聯合畢馬威發布《2021年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披露了最新的行業數據和發展趨勢。報告中的幾句話,也引起了內參君的關注:
1、受疫情影響,消費者的需求與心理層面出現變化,減少餐館用餐,更多選擇簡便輕食。
2、從商品品類銷售貢獻看,鮮食商品銷售占比為16.9%,較2020年增長7.1%。
3、因早餐鮮食和晚餐外賣的增加,便利店早間與晚間銷售占比有所提升。
鮮食,是便利店經營的核心品類,便利店充分利用選址優勢和成熟供應鏈,為消費者提供豐富的小吃,比如盒飯、便當、包子、三明治、飯團、烘焙、關東煮、炸品等等。
圍繞著鮮食,便利店正在打造出一日多餐、隨時用餐的消費場景。無論是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和夜宵,消費者都能在24小時經營的便利店填飽肚子。
另一方面,便利店此舉也在搶奪著年輕人市場。城市中12-16歲的小孩子,其每一筆零花錢,可能都是在便利店吃掉的,當他們走向社會成為白領后,自然而然的首選在便利店解決吃的需求。
不難看出,便利店正在不斷蠶食餐飲老板的生意。
還有一個觀點在社交平臺上不斷發酵,如果堂食外賣都在用預制菜,為什么我們不去更干凈的便利店吃飯?
一天五餐,便利店是怎么做到的?
好在,便利店并非搶走所有人的生意,而是所有人搶一點。搶一點早餐、搶一點快餐、搶一點小吃、搶一點咖啡茶飲、搶一點烘焙甜點......
但哪怕是被搶走了一點點,也可能導致餐飲老板們由盈利轉虧。
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便利店是如何搶走全時段、一日五餐生意的。
>>>早餐
緊鄰寫字樓和社區的便利店,已經占據了大塊的早餐市場。
此前英敏特曾選取了一批有長期早餐習慣的對象進行調查,發現有29%的消費者,都是通過便利店解決早飯需求。
對于分秒必爭,講究時效的早餐來說,便利店早餐是個不錯的選擇,選擇豐富而且購買結賬也十分高效。
部分便利店會在早餐時段增加人手,提前分裝包子、茶葉蛋、玉米,并存放在盛放熱餐的柜子中,讓食物保持一個合適的溫度。雖然會增加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但是消費者可以點單拿了就走,店員也無需每次在熱柜確認、現場裝袋。
而一些數字化較高的頭部便利店,也在嘗試更多手段提升效率。
比如便利蜂的點餐屏幕,利用排隊時間點餐,領取食物的同時領取結賬小票,顧客掃描小票的二維碼,完成信息錄入;羅森可以提前通過羅森點點小程序/APP提前點餐,到店自提;全家則有一塊較大的自助結賬屏幕,無條碼商品也可以直接結賬...
咖啡也是重要的品類,顧客在購買早餐時,也可以帶一杯咖啡。部分便利店也有活動,咖啡+面包最低只要10元。是一個十分具有性價比的選項。
>>>午餐
便利店午餐的速度,比快餐還快。
一部分是熱餐,比如便利蜂供應的熱餐多達40款,包括長銷經典品和新品,以周為單位換新,價格主要在4-12元區間。新品的引入中,也包括大量區域特色和時令美食。
這些熱餐,由中央廚房統一將切好的食材和調味品配送到各家店鋪,便利店只需要按照生產計劃,按時按量加工即可,在顧客點餐后裝盒。2-3個菜品+米飯一起賣,平均客單價15元左右。
另一部分是成品便當。中央工廠會每日配送兩次,價格相對便宜,10-15元即可拿下。門店還提供成品組合壽司和平價沙拉,以及火腿、榨菜和蛋白質含量較多的雞胸肉和即食海鮮。
便利店正在為不同的消費者和不同價格帶提供豐富的供給,想吃點好的可以同時點三個熱菜,手頭拮據的也可以在便利店飽腹。
莊臣超創辦便利蜂的一個原因,就是中關村西區餐飲環境不好,他形容是,“拿著紐約曼哈頓的收入水平,卻只能享受城鄉結合部的吃飯條件”。他認為,根本問題是餐飲的效率不夠。希望用算法提升效率,同時還提供高品質的食品。
>>>下午茶
下午茶是一個社交場景,在便利店,會看到相當多的甜品和甜點,烘焙、瑞士卷,甚至是奶茶和楊枝甘露。
通過甜品和甜點,便利店也在牢牢抓住12-19歲的消費者。
比如羅森的甜品顏值高、口感好,在消費熱點出現后,迅速上架網紅單品,價格卻能做到不超過15元,因此也成為了年輕人的社交貨幣和社交媒體的流量密碼。
這些年輕人也在便利店發揮著創造力,比如DIY夏日特飲飲品,年糕+火雞面+溏心蛋+飯團 的組合也成為了隱藏菜單。
當新茶飲還在內卷研發時,便利店已經開啟用戶共創了。
>>>晚餐和夜宵
便利店也在成為社畜和年輕人的深夜食堂。
下班后,便利店是距離最近的熱量補給站。在夜宵時段,外賣平臺被燒烤炸串占據,便利店食物便成為獨特的存在。
隨著冷凍技術的越來越發達,便利店只需將供應商送來的東西加熱,也可以做出炸串燒烤店一樣水準的食品。門店還有熱騰騰的關東煮、以及更本土化的辣味串串。
選擇便利店外賣還有更多的原因,比如酒水的一站式購買,也可以購買暖寶寶等應急產品。
同時,深夜也是便利店鮮食的補貨時間。冷藏三明治、面包又滿滿當當的擺上貨架。在購買夜宵時段購買早餐,也讓第二天的早上更加從容。
面對“強大對手”
餐飲老板該怎么知己知彼?
從上一個部分不難看出,便利店一方面在加強自己的鮮食,重視研發和制造,另一方面,又時時刻刻做到錯位競爭。
羅森張晟曾將錯位總結為三個層面:年齡差、溫度差、時間差。對于餐飲老板們來說,這三個錯位同樣重要。
>>>年齡差
對于開在社區中的飯店,餐食是否能真正吸引孩子,并影響家長的決策。讓家長放心的給與零花錢,或安排周末的家庭聚餐。
現在,一部分家長在給零花錢的時候,會特意要求在便利店買吃的,而不是餐廳。
當小孩子的每一筆零花錢,都是在便利店吃掉的。那么他們走向社會成為白領后,自然而然會在便利店解決吃的需求。
而面對社區的年長者,飯店能否有減油減鹽的餐食,對于糖尿病患者,是否有非米粉面等高碳水主食以外的選項?
>>>溫度差
便利店提供的早餐,有溫熱的包子豆漿、有常溫的面包、也有冷藏的三明治、飯團。
而一般早餐店提供的,大部分時無法第一時間下口的熱騰騰的食物。饑腸轆轆的食客,還要拍打拍打包裝袋,晾一段時間。
溫度差并不只是降低溫度,而是在不同溫度下,風味值不會折損。比如便利店冷藏三明治,里面的生菜口感依舊新鮮,面包也是適合冷藏的類型,在貨架擺放超過12個小時,依舊美味。
溫度差還體現在售賣飲料上。便利店的飲料相較于超市貴一些,但是放在冷柜中冰鎮,冬天也有奶茶果汁等暖飲,通過溫度差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在夏天和冬天也是不錯的銷量。
但是有些快餐店的飲料,不僅賣的比便利店貴,還以常溫為主。由于不允許禁止酒水外帶,顧客就跑到便利店買飲料,甚至還分出一部分胃,交給便利店的小吃和佐餐小食。
>>>時間差
第一個時間差是出餐的時間差,餐館能否滿足顧客在時間上的要求。能否拿出不輸便利店的效率。有些白領寧可在便利店大牌長龍,也不愿意在飯店等座等餐。
比如,能否將自己的產品更加零售化 ,提升效率。內參君曾經見到一個寫字樓面店,在夏天將自己的芥末涼面提前裝進透明的桶里,顧客點完餐就能取走,路上搖一搖就能拌勻。
另一個時間差是產品上新的時間差,在消費熱點出現后,能否及時的跟進,哪怕是找到相同的供應商,做一些資源整合,將熱門的小食和甜點增加到自己的菜單上。
第三個時間差是售賣時段的時間差,當夜宵時段都是燒烤炸物的時候,是否能夠給消費者提供不一樣的供給,就像便利店和此前我們報道的全時段早餐一樣。
小結
無論是年齡差、溫度差、還是時間差,便利店做好了錯位,并通過至門店環境、數字化程度、具有附加值的服務和體驗,增加自己的競爭優勢。
即使便利店盡可能的還原“鍋氣”,讓自己的鮮食如同“現作”,但差距依舊存在,無法真正和餐飲渠道做對標競爭,而在三四線城市,便利店的盒飯也毫無競爭力。
回到開頭,在疫情的沖擊下,消費者減少外出、居家辦公,消費習慣發生變化,自然而然,減少餐館就餐、更多選擇簡便鮮食。
面對這些情況,餐飲老板們也要積極應對變化,適時調整服務,并做好錯位競爭。努力找到自己的優勢,并將這種優勢進一步放大。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