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高姿態”底氣,盔甲還是軟肋?
來源/氫消費
作者/肖岳
海天醬油“雙標”事件的不斷發酵,引發了各界對于醬油,乃至整個調味品行業的關注。
海天醬油陷“雙標”風波始末概述:
事件始于一位以“科技與狠活”為口頭語的短視頻博主,其在發布的短視頻中,通過采用食鹽、味精和其他食品添加劑兌水合成了足夠以假亂真的醬油,并在品嘗了自己制作的醬油后,在視頻中直言,味道比真的醬油還好。
雖然該博主在視頻中并未提及任何品牌醬油,但該視頻發布后,部分網友聯想到了海天醬油,更有網友直接在該視頻評論區點名海天,此后該事件逐漸演變成了一場全民參與的圍繞食品安全的討論。
就在該事持續發酵的階段,又有網友在對比過海天在國內和日本所售產品的配料表后發現,日本的海天醬油配料表中僅有水、大豆、食用鹽、砂糖、小麥,但國內的產品配料表在此基礎上,還多了添加劑,如谷氨酸鈉等,基于此,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海天又陷入了“醬油添加劑雙標”的爭議之中。
雖然海天也曾發布三份公告回答消費者的質疑,其中一份公告曾對“雙標”一事進行了解釋稱,“食品添加劑廣泛運用于世界各國的食品制造中,各企業都會依據法規標準和產品特性合法合規使用食品添加劑,海天產品的內控標準要求大多都高于甚至遠高于國家標準,同一品質的產品,國內國際的內控標準都一致。
然而,網友卻認為海天發布公告屬高姿態,無異于讓事件愈演愈烈。
事實上拋開公關層面的問題,之所以能夠因一則短視頻引發如此大的輿論關注,也與海天本身在業內的地位相關。
作為一家創辦于1995年的企業,海天味業旗下產品銷往全球80多個國家與地區,而在國內,海天味業更是穩坐醬油市場的頭把交椅。
首先,在市場占有率上,據東興證券相關研報顯示,在2020年中國醬油市場中,海天占比17.7%,放在國內品牌集中度并不高的醬油行業,這樣的比重還是非常亮眼的,對比來看中炬占比3.74%、李錦記占比2.9%、加加占比1.82%,而憑借“0添加”實現彎道超車,近些年備受消費者熱捧的千禾,占比為1.5%。
其次,在營收上,海天味業也領先于排在其后的中炬高新(廚邦醬油生產商)和千禾味業,以2021年為例,2021年海天味業全年營收250.04億元,中炬高新為51.16億元,千禾味業則為19.25億元,這也意味著這兩家企業在2021年的營收加起來,仍不足海天營收的1/3。
基于這樣的背景,也就不難理解海天在此次風波中為何備受關注的原因了。
事實上,在此次輿論風波之外,更大的挑戰或來自于海天自身的業績增長性以及對業務多元化的探索,好消息是憑借渠道優勢以及龐大的經銷商體系,讓海天擁有著遠超其他品牌的基本盤,但至于多元化的嘗試,或需交給時間檢驗。
01
“拳頭”產品醬油,是福還是禍?
或受“雙標”事件波及,截至10月14日收盤,海天味業的市值為3471億元,這與其在2021年年初接近7000億元的市值相形見絀。
自2014年2月11日海天味業正式登陸A股后,憑借其在國內調味品行業“一哥”的地位,備受資本熱捧,在上市當天股價曾一度上漲29.58%,市值接近500億元,此后在2000年8月,海天味業市值突破5000億元,并在2021年又一次刷新了企業市值的新高。
這樣高企的市值,還引發了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的評論,郁亮曾提到,“有人說賣房子的不如賣醬油的(海天),我是服氣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企的市值背后,海天味業近些年來在營收上的表現也可圈可點,據其2021年全年財報顯示,自2019年至2021年這3年間,其營收分別為197億元、227.92億元以及250億元。
其“拳頭”產品醬油,營收也逐年上升,財報顯示,2019年醬油部分營收116億元,2020年醬油部分實現營收130.4億元,2021年醬油實現營業收入為141.88億元。
在醬油營收逐年上升的同時,因原材料包材等價格上漲等多方面原因,該部分業務的毛利率出現了逐年下滑,2019年該部分業務毛利率為50.38 %,2020年為47.38%,而到了2021年則進一步下降至42.91%。
而且根據近年來大豆價格一直處于比較高的位置來看,毛利率降低情況,或將在一定時間內持續影響到公司利潤,尤其是醬油在占據營收5成以上(2022年年中報占比為55.38%)的情況下。
事實上,醬油作為營收主力的情況,在另外兩家調味品企業千禾味業和中炬高新身上也有所體現。
以2021年為例,據千禾味業發布的2021年財報顯示,全年營收為19.25億元,其中醬油品類實現營收11.82億元,而中炬高新則在2021年全年營收51.16億元,其中以其旗下美味鮮為代表的醬油品類實現收入28.27 億元。
雖然在上述三家企業的營收中,醬油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具體到每家企業的營收結構上,卻存在著顯著的不同。
這一點在上述三家企業此前發布的2021年全年財報中也有所體現,比如在海天味業的財報中,主要涉及醬油、調味醬和耗油,而中炬高新的財報中則主要涉及醬油、雞精和食用油,千禾味業財報中則主要體現了醬油和食醋。
02
龐大經銷商兜底,仍陷增長乏力
事實上在海天味業營收逐年攀升的同時,營收增速卻逐年放緩。
自2017年至2021年,海天味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速一路下滑,從2017年同比17.06%的增速,一路下降到2021年同比只有個位數的9.71%的增速。
在營收增速出現放緩同時,海天味業的營業利潤、以及歸母凈利潤的絕對數雖然逐年攀升,但營業利潤、以及歸母凈利潤的同比增速均出現乏力。
營業利潤的同比增速情況,從2017年的23.79%,一路跌至2021年的2.31%,而歸母凈利潤的同比增速情況,則從2017年的24.21%,也跌到個位數至2021年的4.18%。
一邊是絕對數一路攀升,另一邊則是相對數的一路下跌,即便有龐大的經銷商網絡兜底,海天味業增長乏力的情況,多半也是由基本盤傳導而來。
據公開資料顯示,在2015年時,海天味業的經銷商數量為2600余家,而等到了2021年這一數字已經攀升至7000余家,對比來看,排在調味品行業前三名中的千禾味業和中炬高新,截至2022年上半年時,千禾味業的經銷商數量為1903個,中炬高新為1893 家。
龐大的經銷商規模,也在特殊時期,正給海天味業帶來諸多不確定性因素。
在海天味業最近發布的2022年半年財報中,提到了提到了疫情對于其線下零售以及B端生意可能存在的影響的潛在風險。
對于零售終端,財報中提到,“雖然目前國內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但與此同時, ‘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任務依然艱巨,若疫情反復,產品出貨量會受到影響。”
但海天沒有提到的因素還在于,新消費趨勢下的新零售渠道的崛起,正撼動著這個習慣傳統渠道打法的“醬油茅”,無論是分銷還是廣告,海天味業都要積極適應新零售的布局。
而對于B端生意,財報中則表示,“雖然調味品是屬于一個剛性需求較強的一個產品,但易受餐飲不景氣、食品加工業下滑等因素的影響,大眾消費品的增速也有可能面臨下行的風險。”
來自華鑫證券的數據顯示,海天味業是國內最早進入餐飲渠道的調味品企業之一,2020 年餐飲渠道收入占比達 60%,2021年由于疫情原因下滑至 50%左右。如果疫情反復,對餐飲業影響非常大,醬油的銷量可能還會下降。
03
布局“0添加”
彎道超車還是狹路狂飆?
就在海天味業因“添加劑雙標”風波,在節后首個交易日市值蒸發近360億的同時,千禾味業股價在10日開盤便迎來了“一”字漲停,更為關鍵的是,伴隨著海天味業“添加劑雙標”的不斷發酵,千禾味業一直主打的“0添加”概念也獲得了不小的曝光度。
而事實上“0添加”在千禾味業的發展歷程中,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1996年,伍超群與哥哥伍學明一起創辦了千禾味業的前身——四川恒泰實業,據公開資料顯示,初期恒泰實業主要做的生意是生產食品添加劑,主營產品為“焦糖色”,當時其所接觸的客戶中不乏一些當下的醬油巨頭。
隨著業務發展,不滿足屈居于原材料供應商的伍超群開始涉足醬油生意,自此,千禾味業誕生。
在面對海天味業、李錦記等市場已有巨頭的盤踞,千禾味業另辟蹊徑地選擇了高端市場,并在2007年通過高舉高打“0添加高端醬油”,走入了千家萬戶的餐桌。
當然,在“0添加”差異化打法的背后,千禾味業的產品也頗具差異化,相較其他企業為了延長醬油保質期選擇食品添加劑的方式,千禾味業在主打0添加的同時,還推出了180天、280天、380天等不同保質期的0添加醬油,而這樣的打法,也讓千禾味業在消費者市場中提高了聲量,并在海天味業等頭部企業盤踞的調味品市場中撕開了一條口子。
此后,隨著醬油主業的不斷擴大,恒泰實業通過改制正式更名為千禾味業,而此時的千禾味業已經成為了一家囊括醬油、食醋、復合調理汁等多種調味品于一體的企業。
時至2016年,千禾味業旗下產品千禾醬油產銷量已躍居西部地區第一,也是在這一年,千禾味業通過登陸A股成功進入資本市場,也是自此,千禾味業業務飛速發展的同時,企業自身也踏上了成長的快車道。
據千禾味業發布的2021年財報顯示,全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9.3億元,同比增長13.7%,實現凈利潤2.21億元,同比增長7.58%,實現扣非凈利潤2.18億元,同比增長8.26%。
在千禾味業中,醬油同樣是拳頭產品,據財報顯示,2021年來自于醬油業務的營收為11.8億元,占總營收比重為61.4%,毛利率為43.93%。
對于“0添加”的執念,在此前千禾味業在互動平臺上回答投資者的提問時也可以顯見,回復中千禾味業提到,“目前零添加調味品收入占公司調味品營收的50%以上。”
盡管“0添加”醬油毛利會有所下降,但當注重食品安全以及大健康人聲鼎沸情況下,“0添加”調味品正吸引越來越多企業跑步入場。
其中就包括海天味業、李錦記、太太樂等頭部品牌,海天味業推出了零添加的海天醬油“0金標生抽”,李錦記推出了零添加醇味鮮特級醬油,太太樂則推出了太太樂0添加原味鮮醬油... ...
但在零添加賽道上,還有多少機會留給后來者,仍是未知數。相關數據顯示,千禾味業是最早推出零添加醬油的,目前市占率已經達到56%,在零添加賽道占據著主導地位。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更多品牌的加入,“0添加”的市場或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而這種競爭所帶來的風險,不僅是千禾味業要面對的,其曾在財報中提到:
“隨著行業內企業的跨區域擴張以及在調味品行業巨大市場空間吸引下其他大型糧油企業、互聯網企業紛紛跨界進入,同時行業內各大企業紛紛擴產,醬油、食醋、復合調味料等熱門品類產能趨于飽和、賽道擁擠,加之消費市場疲軟、購買力下降,新消費渠道涌現、分流消費人群,企業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格局。”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