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關店68家,味千拉面正在被“拋棄”?
來源/職業餐飲網
撰文/程三月
快餐上市是座圍城。
圍城外,老鄉雞、楊國福等中式快餐為了上市爭得熱火朝天;
圍城里,已經上市15年的日式快餐味千拉面卻正在被資本市場“拋棄”。
味千作為“拉面第一股”,巔峰時期股價最高曾達到16.47港元,之后狂跌11年,如今跌到了只有0.62港元,大跌96%,只剩了個零頭。
和股價一樣慘淡的是業績,味千今年上半年僅半年就關店68家,凈虧損1.07億元,同店銷售率已經連跌五季度。
味千走下神壇的背后,折射出整個日式快餐的衰落與困境,更是企業變革與日新月異的市場變化之間的艱難博弈……
半年關店68家,
“拉面第一股”正在被拋棄……
2007年3月,味千拉面在港上市,潘慰身家也達到了35億元,居胡潤餐飲富豪榜首富,還獲得“拉面女王”的稱號。
但現在,味千的日子卻越來越不好過了,不僅業績連連下滑,在資本市場也備受冷落。
1、股價暴跌96%,從資本“寵兒”變成了“棄兒”
當下,但凡有點名氣的連鎖餐企都對上市躍躍欲試。
但上市了就可以躺平了么?
味千拉面作為最早資本化的餐企之一,曾經也是資本的寵兒,當下卻面臨著被資本拋棄的窘境。
一方面,股價和市值大跌96%,狂跌11年。
味千在2011年7月最高峰時,股價達到了16.47港元,市值高達170億港元,之后就一路狂跌。
截止10月27日收盤,其股價是0.62港元,市值只有6.77億港元,距離最高點跌了96%。
另一方面,失去了流動性。
股價一直跌很可怕,更可怕的是,每天基本都沒有交易量了。
10月27日,味千的成交額7960港元,而海底撈、九毛九們都最少都是上億,再不濟的全聚德也都有兩千多萬。
不到一萬的交易量,意味著味千在股市徹底失去了流動性,資本都不再關注它了。
2、上半年虧了1.07億元,同店銷售連跌五季度
在業績上,也同樣不容樂觀。
據其2022年半年報,味千今年上半年的營收為6.77億元,較2021年同期的10.13億元下降約33.1%;公司出現凈虧損1.07億元,2021年同期凈利潤為4965.8萬元,同比由盈轉虧。
而從2016年到2021年,味千拉面的盈利金額分別為6.65億元、-4.87億元、5.51億元、1.56億元、-7786.8萬元、2094萬元,直至今年上半年就虧損了1.07億,總體上是下降的趨勢。
味千的同店銷售率也一路大跌。
2021年第三季度到2022年第三季度,味千拉面同店銷售率連跌五個季度,分別-9.3%、-14.7%、-19%、-28.7%和-11.1%。
在門店數量上,僅今年上半年就關店了68家。
宏觀看,從2016到2021年,味千拉面的門店數量分別是650家、704家、766家、799家、722家、737家,而據2022年半年報,如今門店數量已經減少到669家。
味千走下“神壇”,
日式快餐賽道大洗牌!
味千的沒落只是縮影。
不久前,日本吉野家旗下拉面品牌“花丸烏冬面”宣布全面退出中國市場,另一知名品牌丸龜制面也在內地進行了全面閉店。
關門閉店、客流下滑、營收下降、撤出市場……日式拉面敗局的背后是日式快餐在國內市場大變動的寫照。
從曾經的明星連鎖日式快餐到如今走下神壇,味千們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生存艱難。
1、“骨湯門”丑聞后招牌被“砸”,從此一蹶不振
不要忽視食品安全對一個企業的打擊!
味千的沒落就始于2011年的“骨湯門”丑聞。
當時,有媒體曝光味千的拉面湯底為濃縮液勾兌而成,非廣告宣傳的當場熬制,輿論海嘯下,味千在官網承認虛假宣傳而致歉。
這對以“大骨熬湯”為賣點的味千是致命一擊,相當于自砸招牌,不僅信譽受損至今未恢復,味千港股也因此事件而嚴重受挫,從 “骨湯門”爆出到恢復交易的三周多時間里,味千市值蒸發近 79 億元,自此開始走下坡路。
此后,味千還一再在食品安全問題上犯錯,頻頻試探消費者的底線。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有反饋在味千拉面吃出了異物、食品飲料發霉的,有投訴服務質量差的,有懷疑外賣被打開過的,味千的處理速度和態度都不盡人意。
雪上加霜的是,味千拉面還屢次出現了投資失利。
2015年,味千拉面出資7000萬美元投資了百度外賣業務;同年,還投資了內地雞蛋供應商江蘇鴻軒生態農業(下稱“鴻軒”)。
結果兩年后,定位高端人群的百度外賣最終以被收購告終,原始估值為20億美元,最終卻只賣了5億美元,味千2017年以虧損收官,虧損了9億元;2020年,“鴻軒”確認減值虧損,又大幅拖累了其2020年度的業績。
除此之外,還有更多內憂,“龜速”的菜品創新、居高不下的客單價、一成不變的裝修風格與消費體驗……味千品牌老化跟不上潮流,幾乎沒有任何“出圈”的話題了。
2、市場“變天”了,跟不上時代,難敵新中式面館
1996年,國內的日式快餐品牌寥寥無幾,潘慰將日式拉面引入,在中國香港銅鑼灣開設了第一家門店,次年進入內地。
那時,消費者普遍對外國來華的餐還持有 “濾鏡”,就如同麥肯剛來中國一樣,有年輕人甚至在肯德基舉辦婚禮。
味千趕上了同樣的窗口紅利,它日式的門店裝潢、店員的日式裝扮在當時是別具一格,再加上宣稱 " 一碗湯的鈣質含量是牛奶的4倍、普通肉類的數十倍” ,更是讓顧客覺得貴也值了。
但20多年過去了,中國市場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就這兩年,資本助推新中式面館“遍地開花”,涌現了一批面食品牌,不完全統計,僅僅2021年,馬記永、張拉拉、陳香貴、遇見小面、五爺拌面、拉面說、瓷面江湖、勁面堂等超10家線上、線下面食品牌完成約13輪融資總額超14.4億元。
其中,和府撈面直接對標味千,主打“書房里的中華撈面”,人均客單價約45元,2020年在疫情之下逆勢開店76家,到2021年時門店數突破400家,去年7月拿到的8億元E輪融資刷新了面食賽道的融資紀錄。
這些新中式面館,普遍客單價在30~50元,并且無論從裝修體驗上,還是菜品的豐富度和創新力上,各個方面都更勝日式拉面一籌。
另一方面,疫情之后,預制菜的興起也擠占了味千的發展空間。有消費者直言:“反正都是勾兌的,不如買半成品拿回去自己煮,還便宜 ”。
味千的核心優勢和地位早已經喪失,完全拼不過新勢力。
3、日式快餐品牌大敗退,接二連三撤出中國市場
事實上,衰弱的日式快餐不僅僅味千一家,吉野家、丸龜制面等品牌也在不同程度地式微。
不久前,日本餐飲連鎖品牌吉野家旗下拉面品牌花丸烏冬面宣布,將全面退出中國市場,目前在內地僅剩美羅城一家門店。
而據吉野家官網顯示,花丸烏冬面于2000年在日本成立,主打贊岐烏冬面、關東煮、天婦羅、炸雞以及日式咖喱飯等。于2011年進入中國,首店開在上海美羅城商場,在上海試營業期間約有20萬消費者光顧,十分火爆。2018年,其在中國門店數曾增至37家。
另一日式拉面品牌——丸龜制面,也于近期在內地進行了全面閉店。窄門餐飲數據顯示,目前丸龜制面僅有4家門店營業,分別在北京、上海、天津和江蘇。據悉,丸龜制面的中國內地門店數曾在2020年達到最高,為45家。
無獨有偶,博多一幸舍、神田川拉面都出現了閉店情況。
還有知名日式快餐品牌吉野家的上海分公司,2022年上半年,雖然實現了營收863.57萬元,但凈利潤虧損534.94萬元,負債為2281.56萬元。
虧損、關店、撤場……日式快餐大敗退,究其原因,離不開時代的大背景。
在上個世紀,日本文化的流行帶動著日餐席卷中國,日系餐飲的新鮮感加上當時還是少數的中央廚房式生產方式,十幾秒的出餐速度,讓味千們嘗到了時代紅利的甜頭。
但隨著日本文化勢能的下滑、中國國潮文化的流行,日式快餐的新鮮感褪去,“神秘面紗”也隨之被撕開:產品形式單一、口味同質,價格卻比一般快餐要高……這成功將不少消費者勸退,轉而投向新中式面館的懷抱。
日式快餐們就不得不收縮退場。
職業餐飲網小結:
曾經,以味千拉面為代表的日式快餐們趕上了時代的窗口機遇期,風光無限。
如今,中國快餐品牌在強勢崛起,無論是產品、消費體驗、性價比上都更勝一籌。
而失去了新鮮感加持的日式快餐還在原地踏步,創新升級、迭代速度以及質量都無法跟上消費者的需求。
當整個消費的疲勞產生了之后,日式快餐的危機迎面而來也就不足為奇。
興衰成敗,時也命也,日式快餐在國內的掘金之路,還能走多遠?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