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11,餓了么靜悄悄
來源/電商報Pro
作者/老電
這屆雙十一,餓了么悄無聲息
每年雙11的戰場上總有新人登臺,有舊人離席。相較于新玩家的聲勢浩大,老玩家的沉默,卻總是無人問津。
在第14年雙11的戰場上,餓了么就顯得格外低調。
從2016年餓了么首次入局雙11,打造“吃貨狂歡節”開始,就為線上與線下業務深度融合做出重要貢獻。以2020年為例,餓了么雙11本地生活消費增長迅速,同比增速達到550%。當年參與的本地商家多達200萬家。
首屆餓了么雙11
2021年,餓了么借助“筷子”這個用戶最熟悉的干飯武器,打造了一場“雙11筷樂節”,輕松拉近與用戶之間的距離。在抖音、小紅書、微博、B站等年輕用戶粘性極高的社交平臺掀起大討論。
相比這些餓了么往年雙11的熱鬧場景,今年雙11,市場上少了餓了么的影子,截至目前,行業內關于餓了么雙11活動的消息,如同鳳毛麟角一般難尋。
在餓了么官方微博中,目前只看到為天貓雙11轉發助力的消息,以及與天貓定制的“環保小綠袋”等小規模活動。
圖源:餓了么
值得注意的是,在餓了么低調之際,本地生活領域的老對手和新朋友們,卻在今年雙11,相繼放出重磅消息。
先說美團,10月21日,蘇寧易購宣布與美團達成戰略合作,共同入局雙11,全國超600家門店入駐美團。兩天后,蘇寧易購在美團平臺訂單量已經突破30000單。
除了和蘇寧合作外,為了讓廣大消費者們“剁手”快樂,美團還聯合全國超百家餐飲品牌,開啟大牌美食內購會活動。在美團APP中,還能看到美團為實物電商舉辦的“美好狂歡節”。
圖源:美團截圖
除了美團之外,餓了么今年還迎來了京東、抖音等新對手。
今年京東雙11的主題是“給生活多點實在”,在同城領域京東推出了“城市生活節”,借助原有的小時達模式,發力同城直播活動,給行業帶來了“即時零售+直播帶貨”的新模式。
抖音更是為本地生活業務首次舉辦全國服務商伙伴大會,在會上抖音工具生活服務已經覆蓋全國377個城市,整體交易金額同比去年增長了30多倍。并逐漸形成到家團購、到店團購、旅行等多方位的業務版圖。
美團、京東、抖音,這些餓了么的新老對手們都希望在雙11這個關鍵節點,為本地生活業務帶來新的增長可能性。
無論是與餓了么往年的雙11活動,還是與同業們今年雙11的布局進行比較,我們都能發現,餓了么在傳統電商大促和營銷上的舉動,低調了許多。
這種低調的姿態,同樣體現在今年大火的即時零售戰場上,其中京東、美團的競爭十分激烈,可是反觀餓了么這一方,卻沒收到什么重磅炸彈。
這不僅勾起了我們的疑問,餓了么在干什么,阿里在干什么?
餓了么在干什么?
其實阿里本地生活掌門人俞永福,早就給我們透露出了一些線索。
2021年底,阿里本地生活CEO俞永福在接掌阿里本地生活100天時,發布了一封內部信。在信中,俞永福把本地生活業務細致分為“即時商流”與“即時物流”兩大板塊,兩者加在一起,高度驅動就構成了本地生活。
俞永福
今年大火的即時零售業務,也包含在這雙輪驅動模式之中,其中“即時商流”就是餓了么,“即時物流”則是蜂鳥配送平臺。
同樣是俞永福,在2021年11月的本地生活管理者大會上,他把最多的時間留給了“即時物流”。原因在于未來本地生活競爭的壁壘在于物流和履約能力上,蜂鳥要做一個獨立公司。所以阿里要成立“大蜂鳥”,未來做成一個即時配送平臺,既對內,也對外。
從這兩處信息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實阿里和餓了么的高管對于即時零售的認知是十分清晰的,他們選擇的道路也比較專注。
圖源:餓了么
即時物流的履約實力,是行業中的底層基礎,決定著餓了么的發展上限。
當阿里將重點放在物流配送建設上時,作為更多面向消費者的“即時商流”平臺,餓了么近期的低調姿態,就情有可原了。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目前餓了么還沒有在今年雙11舉行大規模品宣活動,但在日常的經營維護中,餓了么可并沒有失去業務重心。
最近幾個月,餓了么主要有兩個大動作。
其一,免單營銷,其二,與抖音聯手合作。綜合來看,這兩個動作都是為商流尋求更多的需求和流量,與即時物流平臺進行完整銜接。
從目前的初步結果來看,這兩樣措施已經給餓了么帶來不小的助力。
今年6月,餓了么免單一分鐘活動爆火出圈,在首期十天左右的活動期間,餓了么的服務器幾度被擠爆,為95.6萬余筆訂單免單,涉及的商戶多達30多萬家。除了消費者和商家,免單活動最大的受益者當然是餓了么自己。
目前,免單營銷已經成為餓了么的日常活動,先后有地區專場、高校專場、會員專場等針對精準客戶群體的活動。
在用戶活躍度和參與感中,餓了么扳回一城。而8月份宣布與抖音達成合作之后,6億日活的抖音APP進一步給定位于“即時商流”平臺的餓了么帶來前所未有的聲量。
雖然目前雙方的具體合作方案還未完整透露,但已經給我們看到了餓了么在本地生活與即時零售上的巨大可能性。
而今年以來,雙11餓了么的低調姿態,其實也與上述戰略相符合:與其把寶貴的資金投放在電商大促上,不如用來提升用戶的日常消費體驗。
同樣的,即時零售的“日常化、高頻次、高速度”等特質也決定了這項業務與傳統電商大促的之間的不同,重點在滿足日常即時需求,而不是特定日子囤貨上。
綜合來看,餓了么低調的原因很簡單,集團把重心放在 “即時物流”能力建設上,而在面向消費者的“即時商流”餓了么上,阿里則專注日常消費體驗的提升。通過日常化的免單營銷活動,以及互聯互通合作等舉動,為平臺持續積攢人氣和熱度。
低調的餓了么,頗有些暗度陳倉的意味。
阿里做即時零售,不止餓了么
當我們排除低調的餓了么,把視角專注在雙11上時,一個明顯的趨勢已經顯現,大促日常化。
當各大平臺的參與力度逐漸趨緩,雙11逐漸成為一個類似于春晚的電商IP。更專注用戶體驗的日常交易逐漸占據主流。
以阿里為例,在阿里巴巴國內數字商業板塊總裁戴珊上任后,清醒地認識到“國內電商領域的競爭,其激烈程度前所未有。”于是她叫停了以商品交易總額為增長目標的發展模式,回歸消費者體驗。
具體來說,今年5月,戴珊對營銷活動進行了調整。全面收攏營銷節點,保留618、雙11、雙12等大促活動,做強小黑盒、超品日、會員日等核心營銷IP,而其余營銷IP從20多個優化到5個。
在對購物節的優化整合背后,其實就是用戶日常消費和交易的重要性越來越高。餓了么在今年雙11的低調,其實就是將視線放在日常經營中,即時零售浪潮也同樣回歸日常的高頻次消費。
并且細細數來,在阿里內部開展即時零售業務,可不止餓了么這一個版塊。除了餓了么,還有淘鮮達、天貓超市、盒馬等業務線也都涉及即時零售業務。
今年3月份,餓了么上線“全能超市”功能,此后又將“全能超市”提到首頁底欄一級入口。此舉也被視為加碼即時零售的舉動。
多條業務線帶來的優勢和劣勢都十分明顯,優勢是在全品類、全渠道上的布局和競爭力更強,相較于本地供應體系,阿里的即時零售供應更完整多樣。缺點也同樣明顯,精力分散,缺乏整合。尤其在美團將原本雜亂的零售業務,整合為即時達與明日達這兩條清晰的線路后,餓了么的壓力更大了。
我們不可否認的是,背靠阿里強大的供應體系和即時物流履約能力建設,平臺在即時零售的配送能力以及用戶體驗上,都頗具潛力。但同樣,伴隨著京東、美團即時零售的發展,以及對零售市場份額的爭奪,餓了么與阿里也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來應對了。
低調不代表實力差,但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低調,可能不是一個好策略。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