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送萬物”漸成現實,即時零售成實體店轉型重要路徑
出品/聯商網
撰文/拾一
與往年相比,今年雙11最大不同或許就是線下的實體零售店的“崛起”。在雙11前后,央視、人民網、經濟日報等央媒,相繼對實體店參與雙11這一現象進行了報道。
實體店搶灘“雙11”背后,即時零售成為最重要的“助推器”。
據人民網報道,今年雙11,線下的實體零售店紛紛加入大促,通過即時零售的方式,滿足本地消費者“又快又省錢”的需求。線上與線下、業態與場景的融合發展,正在成為新型消費的典型特征。
央視報道也指出,即時零售正改變著電商購物市場格局,“外賣送萬物”漸成現實,實體門店也因此獲得更多收入。即時零售是線上線下又一次深度融合,正在加速實體商業變革。
那么,以“本地門店+即時配送”為組合拳的即時零售新模式,究竟為何能在雙11這個專屬于線上品牌商家的購物節中,幫助線下實體商家站上舞臺C位?
01
所見即所得,實體零售搶灘“雙11”
為了看世界杯,北京市民李先生特地買了一個投影儀,“朋友們是前一天才定下來到我家看開幕式加揭幕戰的,時間很緊,我怕來不及,就外賣下單了一臺投影儀,一小時左右就送來了,還包安裝。” 數據顯示,世界杯開賽前三天,美團上投影儀的外賣單量同比上漲165%。
今年雙11,在北京工作的90后肖先生,用美團外賣買了一臺手機。“公司3公里左右就有家Apple授權店,很快就送到了。”家住杭州的李女士感受到了相同的快捷與便利,30分鐘不到,她通過美團平臺購買的狗糧,就從附近的寵物店送到了家門口。
不用等待,不用預售,用“點外賣”方式“所見即所得”。即時零售成為今年雙11的新景象,也成為日常購物的一部分。“今年雙11那幾天,店內有近30%手機訂單是外賣賣出去的。”蘇寧易購一線下門店店員表示,“雙11期間和美團合作促銷,讓線下門店也變得更熱鬧。”
零售平臺美團數據顯示,今年參與“雙11”的數碼3C門店數量,同比去年增長2倍。10月30日至11月1號,美團上來自本地實體門店的電腦品類銷量增長了73倍。不止數碼3C門店,類似的場景,也發生在商超便利店、夫妻雜貨店、母嬰店等在內的各類線下實體中。
雙11,原本專屬于線上品牌商家的全民購物節,為何實體門店成為其中的生力軍,大放異彩?最核心的原因在于消費需求的變化。
2022年是“雙11”的第14個年頭,消費者已經倦怠和摒棄雙11傳統促銷方式,用戶需求步入新階段。一方面,越來越多年輕人不愿等待,不要“預售”,渴望“所見即所得”的消費自由;另一方面,電商平臺常年多次“秒殺活動”,再加上雙十一種草期太長,促銷機制過于復雜,消費者搶購的熱情淡了。
在消費新需求下,年輕人不再囤貨,追求即買即得,而即時零售這一“線上下單、門店發貨、商品小時級送達”的消費模式,恰好滿足了消費者的新需求。
與此同時,高企的門店租金、單一的消費場景、不穩定的客流,讓實體商家越來越難。而即時零售的崛起,在滿足消費者新需求的同時,也為實體商家帶來新的增長機會。
因此,今年眾多線下的實體零售店借助美團等即時零售平臺,紛紛“加碼”雙11大促,試圖抓住即時零售的萬億市場“新風口”。
02
即時零售加持,實體店“參戰”優勢漸顯
曾幾何時,電商大規模擴張而實體門店勢單力弱的局面讓不少人感到不安。如今,在新需求、新變化下,過去在雙11中缺乏“槍支彈藥”優勢的實體店,正在將劣勢轉為優勢。
作為“本地門店+即時配送”的模式,即時零售扎根線下實體,購物和履約體驗都依靠線下實體門店。在今年雙11中,實體門店與即時零售的完美配合,也讓大家充分看到了實體零售在大促中具有的諸多獨特優勢。
其一,正品保障。一直以來,線上購物的商品品質問題一直頗受爭議,尤其是在大促期間,相關投訴更是居高不下。相比之下,消費者對實體門店的信任度更高,尤其是開在距離消費者不遠處,或是那些消費者實際進店逛過的門店。
其二,機制簡單。以往每年雙11,電商平臺的促銷、優惠方式不可謂不復雜,不少“剁手黨”都曾因復雜機制而被勸退。而今年雙11,在以美團為代表的即時零售平臺上,消費者不用做“計算題”就能享受到各種優惠的疊加。
其三,時效優勢。“雖然實惠,但需等待”,幾乎是雙11誕生以來的代名詞,尤其是“預售”機制出現后。但如前面所提到的,年輕人在雙11期間的核心購物需求已經不是“囤貨”,因此對于大促中的等待顯得愈發不耐。在即時配送平臺的支持下,最快30分鐘,消費者就能拿到自己雙11下單的產品,消費體驗優化到極致。
零售電商行業專家表示,即時零售平臺的加入,拓展了雙11的內涵和外延,重新定義并升級了雙11,給已到了第14個年頭的雙11注入了新的活力。“即時零售讓原本專屬于線上品牌商家的全民購物節,也讓線下實體商家能參與進去,共同做大零售蛋糕并分蛋糕。”
可以說,此次實體門店大規模參與“雙11”,僅僅是開始。以美團為代表的即時零售渠道,擁有龐大且靈活的騎手群、更高的即時零售物流效率、年輕化且高頻消費的用戶優勢,越來越多實體商家在新場域里掘金Z世代新客群和生意新增量。
03
帶來新增量,即時零售成為“必選項”
早在今年實體零售“扎堆”雙11前,即時零售就已逐漸在從“可選項”轉變為實體零售的“必選項”,成為商家尋求增量的主陣地。
即時零售誕生之初,更多的是起到“應急”作用,而如今,它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化的購物選擇。與此同時,即時零售模式的“朋友圈”也不僅限于傳統的商超領域,而是逐漸向著全品類“擴容”。 3C、美妝、運動、母嬰、酒水等眾多品類,大型超市、連鎖便利店、夫妻雜貨店等多種業態在即時零售的加持下,均獲得銷售大幅增長。
即時配送是業態發展的需要,更是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智能化科技發展的結果。對于實體商家而言,面對消費需求的變化,需要更加積極擁抱數字化,重視即時零售渠道,抓住萬億市場“新風口”。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彭建真認為,對于線下商家來說,即時配送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帶來了線上流量的紅利。只有在經營和服務特色方面多下功夫,線下商家才有望把更多線上流量轉化為實際銷量。
而從行業角度來說,即時零售+實體門店新模式,在提振消費內需、促進零售行業高質量發展作用明顯。今年7月,商務部官網發布《2022年上半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發展報告》,首次明確提及了“即時零售”的概念,點出了即時零售在“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發揮的作用。報告認為,即時零售、無接觸消費等新消費場景正加速布局并保持發展勢頭。
11月16日,商務部官網發布的《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21》,再次提及“即時零售”的作用,稱“外賣”概念的外延不斷拓寬,行業覆蓋內容更加多元,“即時零售等業態創新正不斷激發消費活力,帶動網絡零售提質升級,助力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
經濟日報發布評論《抓住即時零售市場風口》指出:“即時零售+實體門店”的新模式,改變了原本線上線下互不相容的狀況。未來,實體門店應當更加積極擁抱數字化,在軟硬件上增加投入,抓住即時零售的萬億市場“新風口”。
在以即時零售為代表的數實融合之下,線上線下不僅可以實現雙贏,而且大有可為,推動新型消費不斷行穩致遠。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