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店近4000家,這個連鎖大鱷入局功效護膚
來源/化妝品財經在線
作者/郭芬
進入2023年,美妝賽道愈發熱鬧。
近日,健之佳醫藥連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健之佳)發布公告稱,擬使用自有資金向北京同仁堂麥爾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麥爾海)增資不低于人民幣3334.50萬元,持有麥爾海25%股權,并深入開展后續業務合作。
資料顯示,麥爾海為北京同仁堂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與北京同仁堂國藥有限公司分別持股60%、40%的企業,系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屬第4級國有控股企業。
作為同仁堂科技化妝品業務板塊的承接者,其業務核心是研發、生產、銷售中草藥和天然植物護膚產品。目前,麥爾海旗下注冊了“肌本道”“HAIR NATURE 發之自然”“芝芬”等多個日化用品商標。
01
強化與同仁堂長期合作
深化雙方功能性護膚品供應鏈
據《健之佳醫藥連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關于對外投資的公告》顯示,麥爾海2021年營業總收入為6662.29萬元,凈利潤為50.32萬元;2022年1-8月總營收為2372.21萬元,凈利潤虧損955.05萬元。
麥爾海方面稱,為激發企業活力、增強市場競爭力、深化國企改革,麥爾海通過北京產權交易所有限公司掛牌“北京同仁堂麥爾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增資項目”引入外部投資方,擬募集資金金額不低于人民幣3,334.50萬元,持股比例25%。募集資金用于加強產品研發、渠道拓展及市場營銷,提升麥爾海整體經營管理能力,增強在功能性護膚品領域的市場競爭力,從而推動實現麥爾海高質量發展。
而擬投資方健之佳品牌創立于1998年,健之佳醫藥連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9月,是以醫藥、健康、便利商品零售為主的醫藥連鎖企業,于2020年12月1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碼:605266)。
截至2022年9月30日,健之佳擁有員工超18000人,會員人數超過2300萬人;公司門店數達3983家,遍及云南、四川、廣西、重慶、河北、遼寧等省市;實現營業收入47.09億元,凈利潤1.94億元,公司總資產達88.09億元。
而健之佳稱,此番想與麥爾海促成合作,則是因為與麥爾海股東同仁堂科技有緊密的業務合作基礎,可以進一步通過麥爾海項目強化與同仁堂長期合作關系,深化雙方功能性護膚品供應鏈、定制化產品的合作,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同時,與同仁堂和麥爾海深入合作,有助于公司利用雙方優勢,聚焦消費者需求,嘗試在醫藥零售渠道共同打造超越OEM產品的深度開發、全渠道營銷合作模式,充分發揮同仁堂功能性護膚品在健之佳藥店專業渠道優先銷售、合作的潛力。
而且,如果上述嘗試在醫藥零售渠道獲得成功,有助于麥爾海再向更多醫藥同行開放,推進合作模式發展。
02
藥企跨界做美妝
品牌IP、營銷運營都是挑戰
近年來,隨著美妝市場的不斷擴大,藥企入局美妝領域已不再是新鮮事。除了同仁堂,包括片仔癀、馬應龍、云南白藥、盤龍云海、東阿阿膠、修正藥業等藥企都已涉足日化美妝行業。
2022年上半年,天津醫藥集團收購郁美凈87.77%股權,欲通過品牌的醫藥背景+美妝供應鏈,加持功效護膚賽道,實現強強聯合。更早在2021年7月,仁和藥業以7.19億元收購深圳市三浦天然化妝品有限公司等7家化妝品公司各80%股權。
但藥企跨界美妝,并不是想象中的“降維打擊”,反而有些品牌受到消費者利用企業名氣“割韭菜”的質疑。
比如仁和藥業跨界美妝行業,口碑就呈現出兩極分化。此前,小紅書用戶對其“貼牌”生產的討論筆記不再少數。而在淘寶、天貓、拼多多等電商平臺上以“仁和”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出來的產品不僅有藥物、洗面奶、美白祛斑霜、防脫生發液,還有各類保鍵食品。
不只有仁和,修正、國藥等出品美妝產品,都曾在社交平臺被消費者吐槽“貼牌做產品”。
有業內人士分析,“就像恒源祥、南極人賣商標一樣,不少藥企都已經把自己的商標賣給了化妝品工廠貼牌生產化妝品,基于對老牌藥企的品牌的信任,這部分貼牌化妝品銷售都很不錯,但口碑參差。”
如果說基于科研而打造出的品牌IP,是需要跨過的第一道坎,營銷就是第二大難題。
作為國內較齊全的皮膚科品類藥物供應商,重慶華邦制藥覆蓋著皮膚科多條產品線,其中痤瘡產品線目前主要產品有為豆(異維A酸)、三蕊(維胺酯)、迪維(維A酸)、樂為(他扎羅汀乳膏)、邦力(維胺酯維E乳膏)等,維甲酸類藥物是目前為止抗擊痤瘡機制較齊全的藥物,療效確切,臨床應用廣泛。
而作為藥企大廠華邦制藥旗下品牌,三蕊跨界功效護膚賽道,推出了一系列主打凈痘概念的化妝品。但在三蕊的天貓旗艦店,其產品銷量僅在百位數左右。從購買評論中多為回購的好評不難看出,品牌實則還有更大的市場增長空間。
此次,健之佳想通過近4000家醫藥零售渠道和具有醫藥背景的同仁堂合作,加碼功效護膚市場,以豐富經營品類,打造可持續的核心競爭力。
但同樣此前同樣擁有藥企背景且同樣擁有零售渠道的同仁堂,都未曾將化妝品業務板塊做的起色,如若健之佳競標成功,是否可以靠自身優勢,整合資源、打造出品牌形象等,這些還是面臨相當大的挑戰。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