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們在外賣平臺“狂飆”
來源/FBIF食品飲料創新
撰文/Mint (Daphne)
圖源/微博@喜茶
90后的錢是一個位于上海的策劃和文字工作者,一個典型的INFJ姑娘。在上班路上,她會看到Tims上架“糯心可頌”的推送,順路帶走一個;看到樂樂茶冬季推出“一杯暖寶寶”后,會在午后瘋狂安利同事一起外賣下單。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號@Tims天好咖啡、樂樂茶
她的同事雪莉,以前不怎么喝咖啡,卻為了Seesaw和Marimekko聯名的杯子,以及圣誕禮袋的小帆布包“激情剁手”。
圖片來源:小紅書@Marimekko、Seesaw
雖然“NF人格”愛嘗新可能是一種玄學,但年輕消費者更喜歡新鮮有趣的商品、還不想花時間等待,卻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在“非必需消費品”上,這種偏好更加明顯。新茶飲恰恰是這樣一個品類,年輕消費者恰恰也是新茶飲最主要的消費群體。美團數據顯示,2022年茶飲用戶中90后、80后的比例占到了77.69%[1]。
正因如此,2022年茶飲品牌們“整活兒”不斷。
最會玩的選手莫過于喜茶,聯手DJ和設計師藤原浩一起“黑化”,推出新品酷黑莓桑和全黑包裝,還開了5家線下“黑店”邀請藤原浩和他的朋友們來聊天。聯名的爆炸頭小人徽章在閑魚上被賣到50元一個。
圖片來源:微博@喜茶
瑞幸則大膽和椰樹椰汁聯名,帶著熟悉的Word排版、紅黃藍綠的色塊席卷眼球。
CoCo都可聯名Kuromi,在萬圣節收獲了所有Kuromi女孩的芳心。
茶百道和蜜雪冰城牽手美團外賣,在五一期間給奶茶“戴上小耳朵”,一上架就迅速被搶空。
成都一品牌圍繞朋克養生年輕人打造的“一整根人參檸檬水”,單店單品日銷就能超200杯。
圖片來源:瑞幸、小紅書、大眾點評
那么,在品牌們積極“整活”背后,反映了茶飲消費怎樣的市場現狀?過去以交易為主要屬性的外賣平臺,為什么會和內容、社交相關?茶飲消費在疫情防控優化、春節回暖、爆單過后,新的挑戰是什么?
01
可選的消費,蓬勃的供給
茶飲品牌為出圈整活
想知道茶飲品牌們為什么熱衷于“整活”,還要回到茶飲的品類屬性和市場供需情況。
我們說“新茶飲”,以及咖啡、果汁等各種現制飲品品類,通常屬于非必需消費品,且具有一定的“口紅效應”。
相比水、紙巾和油鹽米,它雖然是一個“可買可不買”的東西,但卻能給人帶來極強的愉悅感,所以才成為了大家的“肥宅快樂水”。跟露營、買手辦、打游戲的快樂比起來,這種快樂還無需花費太多時間和金錢。在經濟增長沒有那么快速、甚至趨緩的時候,提供這種快樂的產品,消費需求將依舊旺盛。
科特勒老爺子一直認為營銷的本質就是“價值交換”。在物質價值、精神價值和社交價值中,新茶飲產品發展到現在,基本上已經滿足了前者,再往后走,則需要重點打造后兩種價值。大家買“多肉葡萄們”,也是想圖個樂。因此,提供更豐富的情緒和社交價值,成了茶飲品牌的必修課。
從市場供需上來看,門店數不斷增長,頭部品牌加速擴張,各種細分品類和區域性的品牌不斷涌現。美團數據顯示,即使是歷經疫情,現制飲品門店數量還是從2019年的42.7萬,發展到了2020年的59.6萬家,最終增長到了2022年的78.5萬家。其中茶飲就占到了61.92%,咖啡占17.84%。[2][3]
除了門店數,各品牌的上新速度和可選產品范圍也有巨大的提升。當消費者的物質需求基本被滿足,茶飲品牌的戰場就隨之卷到了“情感”和“社交”。
比如在全國有50家門店的食杏檸檬茶,就在他們的檸檬茶中加入了當時流行的“一整根人參”,將內容和社交基因植入產品本身。[4]
而瑞幸和椰樹的聯名則是假裝爆料、實則透題,然后在微博、小紅書等各路網友列文虎克式地追蹤分析了三天后,才姍姍來遲地官宣。留白的文本,極強互動屬性的話題,讓這一波的傳播價值實現了最大化。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號@瑞幸
除了產品和傳播,還有品牌緊扣社會情緒、社會風潮。2022年上海春季疫情好轉后,美團外賣就在6月聯合六大飲品品牌推出城市限定飲品“上海甜”,微博話題閱讀次數突破5450.6萬。
圖片來源:微博@美團外賣
冰雪運動的興起帶動了冰雪消費的繁榮,美團外賣和某咖啡品牌就抓住“滑雪”場景,在去年12月上線了平臺專屬的優惠套餐,以及“第二杯我們請”、抽獎送滑雪裝備等活動。
圖片來源:美團外賣
并通過在小紅書的站外KOC預熱種草,引導到美團外賣直接下單,即時配送,實現了站內搜索量翻51倍的效果。
圖片來源:美團外賣、小紅書@韭菜盒子小組
在最后兩個案例中,部分內容的傳播和最后的交易都落在了外賣平臺上。但“強交易屬性”的外賣平臺,為什么會和“內容”關聯到一起?
02
外賣平臺,在“交易”之外增加趣味?
對于任何一個品牌來說,在做內容的時候都不可能不想轉化為交易。但“內容”與“交易”有時候就像兩只刺猬,無法擁抱在一起。
先看新茶飲的“交易”——未來將主要發生在線上,并以外賣平臺為主要渠道。
為什么這么說?
美團外賣在2021年曾經針對餐飲商家提出“30/50法則”:在通過大量商家調研、平臺上的數據研究、模型測算后,他們提出,正餐餐廳外賣占比達30%,快餐餐廳外賣占比達50%,能夠最大化提升人效和坪效。
而多數新茶飲商家并不會設置大面積的堂食區域,“臨街開店,取到即走”是更主流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中,消費者沒有必須在線下下單的理由,線上反而效率更高。因此,最優的線上交易占比,或許會遠高于餐飲商家。
而線上下單又包括外賣平臺和品牌自營渠道兩種方式,其中前者對于多數商家來說將是更合適的選擇。自建線上交易渠道一是需要大量技術投入,二是需要很強的品牌力,這樣交易量才能達到一定規模,覆蓋開發和運營投入。
其次,對于消費者來說,大家更愿意在選擇多的渠道買東西,外賣平臺本身強大的流量基礎對于品牌來說是獲得增量的重要場景。即使是喜茶,2018年上線自營小程序時,也全面入駐了美團外賣。
頭部品牌尚且選擇兩條腿走路,腰尾部品牌更需要平臺的支撐。尤其是在各品牌紛紛將下沉市場、區域市場擴張作為重要任務的當下,美團鐵軍十余年來在2800個縣市的沉淀,將為品牌提供很大幫助。
“交易”的上一個環節則是“內容”。
讓這兩個環節間的轉化更順暢,首先需要影響消費心理的轉變,品牌可以提供更有吸引力的產品、創造更合適的內容,讓用戶更容易被種草、下單。但同樣重要的一點,是彌合內容和交易所屬的不同平臺之間的溝壑,而這一點,則要依靠平臺拓寬邊界。
比如上文提到的咖啡品牌案例,如果它只是在小紅書上做內容種草,沒有與美團外賣的合作,那么用戶即使看到,也只能下次再去門店購買,甚至直接忘記。而當美團外賣與品牌聯合去做內容創新、產品創新、交易履約時,用戶就能在刷到小紅書的30分鐘后,在雪場手握一杯熱騰騰的咖啡。
從美團外賣去年8月推出超級品牌日IP,并與大量品牌在站內外多渠道聯動可以看出,平臺和品牌正嘗試打破邊界,讓“內容”和“交易”這兩只刺猬和談。
以去年萬圣節期間茶飲品牌CoCo聯名動漫IP Kuromi為例。Kuromi是《奇幻魔法melody》走紅后受到許多追捧的一個甜酷類角色,從去年3月開始,它的熱度甚至超過了迪士尼頂流“玲娜貝兒”。
圖片來源:FBIF截圖自百度指數
這次聯名的造型杯等周邊,讓庫洛米女孩們瘋狂心動,還在社交媒體上卷起了一陣颶風。
圖片來源:嗶哩嗶哩@CoCo都可
但更值得關注的是CoCo之后的一系列操作:在美團外賣上線定時限量周邊折扣套餐、1元秒殺等活動,并借助美團站內的私域社群,直接打通從“內容”到“交易”的鏈路。還在小紅書、B站、微博等平臺上進行預熱,邀請粉絲到門店購買主題飲品和周邊、前往線下主題店打卡。活動期間實現了美團外賣實付交易額周環比增長22.25%的效果。
圖片來源:美團外賣
當“貨架”不僅是交易的場所,還是內容的載體,并開放連接社交媒體和大眾點評等內容載體時,“貨架”就成為了媒介,而媒介即訊息。
03
茶飲消費回暖,但挑戰依舊
今年春節茶飲和餐飲品牌們可以說是過了個“肥年”。據中國烹飪協會數據,除夕至正月初六,受訪餐飲企業營業收入與去年春節相比上漲24.7%,與2019年春節相比上漲1.9%。
喜茶眾多門店銷量增長超300%,其中突出的門店甚至漲了500%。在上海芮歐百貨的喜茶門店,大年初七開工的第一天,開門還不到一小時,訂單就達到了300杯。可見,疫情防控的優化、消費需求的釋放,將推動茶飲消費進一步回暖、復蘇。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號@咖門
但這也意味著,疫情前茶飲行業的難題——單店運營不精細、擴張粗放、產品同質化等,將再度浮出水面。在“狂飆”的勢頭之外,品牌們仍需攻堅的決心。
而外賣平臺正在助力品牌攻堅求新。美團外賣向FBIF表示,未來除了基于平臺數據為品牌商家提供產品趨勢、場景聚焦等方面的洞察;與品牌共同在外賣平臺進行更具內容性、社交性的營銷;也會發揮自己的強項,持續幫助商家從外賣店選址、標桿案例研究、菜單設計、組織設計等多個方面提升綜合運營能力。
冬雪春融,現制茶飲品牌歷經了三年的坎坷和不確定性,定會迎來好光景,一路狂飆。
參考來源:
[1] MTData,《2022茶飲品類發展報告》,2022年8月26日,咖門
[2] 《2021新茶飲研究報告》,2021年9月23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
[3] 《2022新茶飲研究報告》,2023年,1月3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
[4] 曉夕,《“一整根人參”火到檸檬茶了!這招為什么總是好用?》,2022年7月31日,咖門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