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窄創投創始合伙人潘金菊:國內便利店如何迎接市場挑戰
來源/36氪
撰文/韋雯
對很多日本人來說,1991年是希望破滅的開始。那一年,泡沫經濟大崩盤是歷史大事,經濟衰退的速度似乎和飛升時一樣迅速,如同秋后算賬。
日本進入長達三十年的經濟停滯期,但在疲軟和蕭條之中,一些行業卻穿越周期,保持穩定的增長。其中便包括并不起眼的便利店。
2000年,新世紀之初,日本零售市場傳出一個驚人的消息。7-11便利店以2.2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108億元)銷售額登上日本零售業之首,超越日本最大的老牌連鎖超市大榮公司。
經歷泡沫經濟、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老齡化、海嘯和疫情后,日本便利店行業保持強勁的韌性。便利店已經深刻嵌入日本經濟生活。它提供食品、日用,店鋪中還擺放ATM機,承擔部分銀行的角色。根據日本特許經營協會數據,2022年,日本7家主要連鎖便利店的全年銷售額高達11萬億日元(約合5544億元人民幣),連續兩年增長。
不少投資人看到連鎖便利店在中國的潛力。和90年代日本些許相似,中國經濟也告別高速增長,零售行業迎來從未有過的變數。
而便利店這一舶來品,已經在中國城市度過了初生期,即將步入擁有更多可能性的發展期,誕生了美宜佳這樣的本土便利店獨角獸。或許,某家本土連鎖便利店能在中國復制7-11的成功。
然而,不少投資人在此賽道折戟。原因在于,便利店是一個巨大的零售生意,它幾乎將所有的生活商品、冷藏冷凍食品、加熱食品都搬到了一個百平米空間中。這對產品開發、渠道、供應鏈管理都是巨大的挑戰。
寬窄創投創始合伙人潘金菊是跟隨便利店賽道成長的投資人,她是區域頭部便利店品牌「每一天」「樂豆家」「鄰幾」背后的投資人,也投資了明星項目咖啡品牌「永璞」、飲品品牌「果子熟了」、咖啡供應鏈服務商「樂飲創新」等。
潘金菊具有多年的消費零售投資經驗。寬窄創投第一期基金1億人民幣左右,二期是2億人民幣左右,寬窄創投以投早期項目為主,側重渠道和供應鏈。36氪在FIBF展會上,專訪潘金菊,聊聊國內便利店品牌如何修煉內功以及迎接市場挑戰。
寬窄創投創始合伙人潘金菊
以下是訪談實錄(經編輯、有刪減):
什么是便利店的護城河?
36氪:作為零售賽道的投資老兵,您如何看待今年的消費形勢?
潘金菊:從零售業態的演化和競爭來看,今天整體零售市場供給比較充分的,總體偏穩定且緩慢增長。
現在渠道太多了,沒有老百姓買不到的東西。整個一波經濟周期下來,消費者趨于理性。理性的意思是,在質量和價格之間做平衡。而渠道的核心則是在總體的大蛋糕中劃定新的份額,搶奪市場份額,這需要一些創新。
譬如說,山姆給了一個消費的理由——質優價廉。我是山姆超市的卓越會員,因為我去篩選商品的時間較少,購物的時間也有限,但我又負責家庭的采購,山姆可以滿足我的所有需求。
其他的零售形式,無論是叮咚、每日優鮮的前置倉;還是搬到辦公室門口的無人售貨、家樓下的社區團購;這些都是服務層次的變化,在服務和便利性上給了消費者消費的理由。
36氪:您關注并投資了許多便利店品牌,怎樣看國內便利店品牌的競爭格局?日系便利店vs中國本土便利店,誰會最終取勝?
潘金菊:這個問題關系如何定義便利店。
7-11和美宜佳開在同一個商圈,勢必會分流客流量,因為都在提供便利的服務。但實際上,美宜佳和7-11賺的錢不完全一樣。美宜佳賺取巨大連鎖規模供應鏈收入,7-11則是提供加工食品、販賣加工食品。
我們曾經去日本考察7-11的時候,他們當時3萬多家門店,平均每家門店一天賣飯團200個,那么相當于600多萬個飯團在供給。日本人口一個多億,滿足了城市化進程中,打工人的餐食供給。
因此7-11、全家、羅森是工業加工食品規模化后,性價比凸顯。7-11的飯團大概是100日元,當時匯率是1:6,相當于一個飯團6元,在日本買瓶礦泉水、可口可樂也要6塊錢。
回到國內,各個區域競爭格局已經初步成型,區域小龍頭和國內排位很明顯。很多便利店品牌也在溫區層面做深入,探索鮮食。比如說鄰幾(安徽本土品牌)、每一天(西安本土品牌)、樂豆家(南昌本土品牌),鮮食的銷售占比已經在快速提升接近日系便利店。
鄰幾在自建工廠,提供烘培面包、飯團、三明治;樂豆家推出了茶葉蛋拌粉,價格在4-5元,單店單天能賣100多份,因為拌粉是南昌非常高頻的本地化食物。
便利店總體來看,一個方向是在溫區層面(再加熱、冷藏、冷凍)深入,無論是自建供應鏈、工廠,還是協同開發,會是未來便利的的長期護城河。
36氪:都在說,零食折扣店會對便利的生意造成威脅?
潘金菊:折扣店,是近2年大家投的非常多的線下業態。寬窄創投也早在2020年就投了社區硬折扣連鎖京小盒。
連鎖折扣切的的確是便利店的生意。從數據層面來看,無論是零食折扣還是好特賣,經營部分品類是重疊的,比如說休閑零食也是巧克力、餅干、面包類。
最近一年半時間,我們追蹤投后的便利店品牌,在折扣店零食店沖擊下,他們的整體經營狀態是沒有顯著變化,也就是說便利店是有自己的差異化的。
從線下渠道本身來看,基于物理網點做周邊流量池生意,比如便利店就是半徑500米的便利性生意。流量池本身不會無限放大,有穩定的客流,大家都在做如何從固定客流的口袋預算里爭奪更多的市場份額。
核心生存法則是如何提高轉化率、進店率、客單價。比如說中國老百姓還是喜歡吃熱的,年輕人喜歡喝冰的東西,但是溫區的開發經營是非常復雜的。
轉折點
36氪:從零售來看,便利店業態的未來形態是怎樣的?
潘金菊:事實上,2019年之前,中國線下零售行業發展是不健全的。歐美discount業態能夠占到20-30%市場份額,但是中國還沒開始。
2019年有幾個有意思的標志,上海costco開業了,德國的阿爾迪入駐上海叫奧樂齊。
對比美國的話,美國、日本業態分化是經歷20-30年自我發展,50年的業態分化,只是線下卷,培養了團隊的結構、能力。
但中國不一樣,零售整體沒有成熟長大,就遇到了沖擊。90年代家樂福進入中國市場,國內開始引進零售業態進行業態發展,緊接著2010年就遭遇了線上電商沖擊,也就是中國線下零售行業基本只有15年左右的發展時間,就遭遇了電商,但美國市場線下是經歷了近百年的成熟發展。
業態分分合合,但是服務人群不變。大KA下行,休閑零食的部分被零食折扣店接住了。因為休閑食品追求豐富度,是所見即購買的品類,適合在線下;鹵味部分、烘培部分,也被周黑鴨、絕味等品牌切掉了;鍋圈切掉了凍品。
相比其他零售業態,2017年的鹵味連鎖,2017年、2018年的奶茶連鎖,再到2021年的咖啡連鎖、零食折扣連鎖……相比這些垂直業態,便利店的資本化能力非常差,但不妨礙區域規模化,區域龍頭的有效門店基本達到500家以上,盈利水平也出來了,便利店也是這10年,在中國零售行業業態各種創新(社區前置倉、社區團購、各類垂類業態)沖擊下,依然保持2位數的復合增長率的業態。
36氪:也就是說,對比垂直業態的快速增長,便利店區域巨頭更具備厚積薄發優勢。
潘金菊:從日本的便利店發展歷史來看,日式便利店在“失去的30年”里快速發展。
第一,房租在下降。今年核心商圈的房租下降趨勢很明顯,也正是連鎖便利店發力的時機;第二,經過多年積累,便利店在溫區食品能力上升,人才團隊、商品力層面更加成熟;第三,垂直業態高度內卷的時候,上游供應鏈也會內卷,專業化、細分化服務解決方案增多,綜合性業態例如便利店能夠利用這個優勢提供服務解決方案。譬如說提供更便宜的咖啡、奶茶。
零食折扣業態增長會給便利店品牌內部帶來沖擊和思考,從以前的“坐商”轉向“行商”,也就是說,從過去的采購思路,變成消費者導向。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