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化打法的體驗場景為何經不住市場考驗?
出品/聯商個人VIP專享頻道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 王國平
如今,很多文旅商項目的體驗場景紛紛采用付費模式,但終被消費者用腳投票。
旅游景點以景付費,景的稀缺、獨特等性質決定其售價。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甭管荒郊野外,還是沙漠塞外,只要概念包裝到位,總有人為了某種意識思維愿意為其付出溢價。消費端對于付費模式雖有意見,大部分游客仍能接受,哪怕有所吐槽。
商業項目和旅游項目基礎邏輯不同,在當下這輪泛文旅商融合過程中,因為邏輯不同付出的學費是非常高昂的,隨便幾個億打水漂,連點浪花都激不起來。
商業項目是B端付費模式,購物中心或商業街等建好后,開始或建設時同步啟動招商,吸引B端入場。B端會向平臺支付租金或扣點等形式獲取鋪位,商業項目需要根據租金向商戶端提供足夠匹配的流量,以便商戶端能夠兌現利潤。消費端則免費入場,進行目的性或隨機性消費。
比較常見的內置付費商業項目是影院、會員制商戶,這類商戶都是基于內容端能夠反復迭代更新去匹配消費者需求,消費者愿意為內容付費。但在基建方面,這類商戶投入也是相當大的,如高硬件、強設計等等,這些都是免費服務于消費者,在內容上與付費進行強相關。
為何會產生泛文旅商融合?紅海中切藍海
傳統購物中心形態對于消費者的吸引力呈現不斷下滑態勢,新生代逐步出逃,引發購物中心流量壓力不斷增大。近幾年這種流量出逃被掩蓋在疫情下,放開后,大部分購物中心并沒有辦法創出前期新高,反而更加焦灼。這是基于消費時代下的業態再次更迭,消費業態與消費者開始一輪新的重構所致。
從百貨的純賣貨到購物中心的賣貨+體驗,到消費者開始追求“沖動性”購物,希望新的消費場景不再是簡單地為了賣貨而賣貨,最好能夠刺激消費者的荷爾蒙。
近年來的精致美學、國風美學、漫感美學、文藝美學等都在不同程度擊穿年輕一代的喜好,成為新一輪追逐風向。對于場景和內容的訴求,與現有的購物中心內容供應鏈基本不同。年輕人對于出片率的要求遠高于購物訴求。購物中心無法有效解決人們對于優質文化消費的向往,導致到購物中心拍照出片率過低,出片率過低則影響消費者在朋友圈刷存在感,消費者無法有效實現時間、空間的社會性重構。
在一片紅海中,玩家開始在細分領域尋找藍海市場,泛文旅商成為近年來玩家們的一個突圍方向。商業項目網紅化,是希望能夠通過網紅項目帶來大量的流量,短期迅速建設知名度,一旦破圈有望一夜成名的故事更是激勵著前赴后繼者。
文旅商體驗場景付費為何與消費者難同頻?
疫情前的網紅項目收割“韭菜”相對成功,疫情階段和疫情后收割“韭菜”反彈為何那么大?
疫情前國內基于消費升級邏輯單邊走向較為明顯,雖然拼多多崛起出現的消費降級同步出現,但文旅商收割客群相對明確,就是消費升級的中產或偽中產,他們擁有付費能力或借貸能力。
疫情及其后階段,國內財富分配邏輯出現一定變化,盡管大水漫灌,勞動者能夠分配到的比例卻越來越少。國內出現一種現象就是生產能力擴張與需求萎縮同步,導致不平等現象上升,勞動力階層消費力弱化。
另外一方面,文旅商項目過于注重場景可能帶來的流量,甚至高預期到以為可以收費。商業項目往文旅方向靠,很多是基于經營困境、招商困境或某種原因想要探索做出的選擇。經營困境一般是負一、負二層或高樓層支撐不住,想通過情景街區改造獲取流量或收益。招商困境普遍存在于新區沒有足夠的客流量可以支撐,荒郊野外無法套用傳統的周邊幾公里流量邏輯,需要采用景點輻射邏輯,才能帶來足夠的流量。
在景點輻射邏輯和商業輻射邏輯進行切換時,盲區就會出現,融合就會有困難。包括建筑形態與建筑功能改造、景觀與氛圍如何抉擇、單項消費與情景消費的出入測算等等,這些邏輯如果在建模時沒有打通,就要在運行時“交學費”。玩家在操盤時,經常出現對于網紅場景有過高的期待,覺得有了網紅場景就會達到怎么怎么樣的效果,實際在跑時,會發現大部分只是“自嗨”。
文旅商項目投入巨資租賃場地、裝修等,急切地想快速回本,尋思著收點門票“快活”一下。勞動力階層付費能力下降,對于項目能夠提供的出片率就要求較高,否則無法與消費者預期形成同步。
文旅商項目覺得付費是持續提供優質內容及運營能力的保障,所以趕緊收錢!收錢!消費者對于文旅商提供的內容一開始就不滿意,根本不需要你持續。文旅商項目所謂精益求精打造出來的幾個SKU,與受眾需求不匹配,受眾一次消費后,不存在復購,內容端與需求端的不匹配,是消費者用腳投票的因素,在市場自然遇冷。消費者沒有必要為項目方支付溢價,更不會因為項目方在產品設計、場景創新上做了老板喜歡的東西而為之買單。
新媒體引爆容易,內容端支撐難
通過直播擴大項目影響力、通過小紅書種草等玩法,可以在項目入市前形成一定的聲量,并在項目開業前三天帶來不小的流量。過度的營銷也會帶來消費者對于項目的高預期,如果在內容端建設上沒有足夠的板凳深度,新媒體是把雙刃劍,可能最終會被流量反噬。因此,歸根結底還是要回到產品力上。
泛文旅商化前段,品牌商對于項目的觀望情緒比較濃厚,很多不肯輕易入場,導致在招商環節上品質無法保證。
采用小商戶入場填鋪,會導致出品和服務參差不齊,這是很多項目消費者普遍抵觸的重要環節。
引入品牌商戶給項目背書,就要犧牲一定的租金以及可能開出的裝補等,以帶動其它商戶入場。標準型實力商戶會犧牲項目一定的調性,但這是項目起步的重要一環,盡量不要一開始就過分追求調性去品牌化。
純引入小商戶進場,就要強運營,對商戶進行強控。從門店裝修風格到產品出品及品質進行管控,避免脫節,而項目要增加和招募相關專業人員,才能令商戶信服,不然也是很難跑通的。
近年來出現一批年輕在地創客,有文化、有藝術思維、有對在地的獨到解讀等,散落在城市的不同角落。可能缺乏資源、能力等,在他們還沒有做大時,其實是最好介入深挖的時機。這部分在地創客進入項目,很容易帶來不一樣的調性,引發在地共鳴。
硬件上網紅造景做成標簽化,可以形成一次性打卡流量,同步需要預留空間,讓聚焦的核心場景具備迭代效應。優質文化消費是社會發展的趨勢,人們從物質到精神消費過渡的必然。一次性流量到來后要做好承接,以便產生復購。復購又取決于內容(包括場景內容和商品內容等)和服務。中產有能力付費,但他們會傾向于為文化付費,或者是匹配消費端的文化付費,而不是匹配于項目方老板的個人想法付費。這會倒逼市場從低質供應鏈向高質供應鏈探索升級。
一個優質的場所通常是滿足人的生活空間、精神空間以及互動空間的場所。消費的顛覆就是用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去迭代老式生活方式,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