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財報的顯眼包,國際業務的面子和里子
出品/新熵
作者/古廿
阿里的11月份很忙,剛剛打完上半場的雙11大促,又迎來下半場的集團調整。
盒馬IPO暫緩、云業務暫停完全分拆,兩個阿里集團層面的大動作,成為11月16日晚間市場關注的焦點。不過對于戰略層面的變動,外界往往只能通過猜測來滿足想象力,流量意義大于實際意義。
在流量聚光燈之外,回歸市場的實際表現,來自阿里國際和菜鳥集團收入同比兩位數增長的強勁表現,成為阿里2024財年Q2季度最顯眼的業績存在。根據財報數據顯示,本季度阿里集團營收同比增長9%,主要來自阿里全球化和物流兩個業務板塊較高增速的拉動。
這兩塊業務的增速,又來自“海外市場有更大的成長空間”這一行業共識。根據海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1.1萬億元,其中出口增長19.9%,相比于去年10.1%的增速翻了近一番。
踏浪起航,國際化業務成為集團新的增長引擎也是情理之中。不過,面對Temu、TikTok、亞馬遜等全球化電商市場玩家,阿里國際如何站在潮頭將浪踩得又穩又準,在今年阿里國際業務的財報中可以看見一些答案。
01
增收止損,速度和質量的雙重奏
本季度,阿里國際業務呈現了雙位數的增長態勢。
數字商業集團的收入達到245.11億元,相較于去年同期的160.46億元增長53%。盡管考慮到商業模式更迭帶來的統計口徑有所調整,但從更有說服力的訂單量增速來看,這份雙位數增長也實打實地不俗。
本季度訂單量的增速達到28%,延續了上個季度25%的增速,繼續呈現出加速增長的態勢。其中,國際零售商業漲幅較大,收入同比上漲73%至189.78億元。營收增速大于訂單量增速也從側面證明,單均客單價提升,消費者信任度進一步深化。
增速之外,更能體現經營內核是經營虧損進一步縮減:剔除股權激勵因素、含攤銷的經營利潤,從過去虧損7.5億元縮窄至本季度的3.8億元,虧損率進一步收縮到1.6%。阿里表示,虧損有所收窄是由于Lazada和Trendyol盈利水平有所改善。
拆分來看,阿里國際業務旗下的零售電商平臺,可謂全面開花。根據披露,Lazada和Trendyol業務都實現了各雙位數的訂單量增長,另外Lazada還延續了提高變現的趨勢,相較于東南亞電商Sea較弱的增長表現,Lazada的增長更具可持續性。
依托全托管服務,今年3月上線AliExpress Choice業務本季同樣實現了雙位數的訂單增長。海外批發業務方面,此前連續三個季度近乎零增長,在本季度實現9%的增長,結合Shein、Temu、Choice和Tiktok shop在海外的強勁表現,走出去的國際業務價值和重要性越發突顯。
02
本土化開源流量,中國版電商體驗
既要速度又要質量的雙重發展節奏,是阿里深耕出海業務十余年的底氣。以今年雙11為例,這個開啟于2009年的電商購物節,在來到第十五個年頭,已成為中國跨境電商出海的消費文化輸出之一。
今年雙11期間,國內各平臺跨境電商迎來銷售高峰。在進出口跨境電商中,抖音、京東、快手、Shopee、lazada等平臺均參與了雙11大促,并發布戰報數據。海外雙11的領頭羊速賣通,更是把雙11搬到了全球各地,讓國內跨境商家體驗了一把“爆單”。
“雙11”的文化輸出,充分結合了各國特色。例如在韓國市場,速賣通聯合其代言人馬東錫推出“幸運盲盒”活動;在西班牙雙11前夜,速賣通在馬德里舉辦首場音樂會,邀請多個樂隊參加;在美國,速賣通在紐約舉行了雙11VIP發布會,邀請說唱明星出席,開設了快閃店活動。
開源流量方面,深耕本土化的活動運營,滿足本地購物娛樂文化;在物流體驗方面,則進一步中國化速度,用以提效全球化物流。
9月26日,速賣通聯合菜鳥正式宣布上線“全球5日達”國際快遞快線產品,首批落地英國、西班牙、荷蘭、比利時和韓國等國,消費者在速賣通Choice頻道下單帶有“5-day delivery”(五日達)標識的商品,可在5個工作日收到來自中國的包裹。
更快的購物體驗,反向推動訂單量的增長,不少跨境商家在網上曬出了訂單暴漲的喜訊,史上最快海外雙11”也有望成為“跨境商家最大增長機會”。
和菜鳥合作,提升消費體驗的動作并不少。早在2014年,速賣通便聯合菜鳥的跨境快遞服務,不斷幫助商家更高效的向海外消費者配送包裹,并通過更快速的SKU迭代和降低履約成本來增強其競爭力。
至今速賣通已聯合菜鳥為Choice模式合作開發量身定制多項物流解決方案。比如為消費者提供如“X日達、晚必賠”的購物體驗承諾,為商家提供物流售后全托管等方案;升級跨境快遞服務,以“全球5日達”的領先性產品,在今年的速賣通“海外雙11”中顯著提升消費者復購率。
一手深耕本地化,融入當地運營策略,根據需求調整和適應新的規則,以敬畏的心態接納多元化的觀點,和接受海外市場不同的規范準則。另一手將國內成功的經驗復制到海外,兩手抓的策略也進一步夯實國際業務的競爭力。
03
從出海到全球化,戰略視野的差異化競爭
同樣的電商基礎設施建設,并不僅局限于物流,在技術提效方面同樣如此。8月24日,阿里國際首次發布外貿領域全鏈路AI產品,成為本輪大模型浪潮下與產業結合的實際應用產品。
在應用發布時,“AI讓外貿可以更簡單”的標語分外顯眼,阿里國際站總裁張闊說,整個產品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希望能用AI真正解決客戶的問題,讓更多人能做外貿,找到生意增量。
通常而言,外貿行業上下游鏈條較長,涵蓋多個專業領域。即使基于平臺全托管的運營解決方案,可以省去生產端和運營端兩個環節。但是還有商務英語、客戶運營、財務分析等多個環節。
針對上述問題,阿里國際推出兩款覆蓋外貿鏈路全流程的產品:“生意助手”和“OKK AI”。其中,“生意助手”主要面向阿里國際站的商家,幫助商家從傳統的數據分析和語言溝通中解放出來,在市場分析、運營決策、客戶溝通等環節提供支持;“OKK AI”則面向全行業所有商家開放,提供智能化的客戶管理功能,并針對新老客戶提出不同的管理策略。
在系統性的數字能力方面,前不久阿里國際還發布了面向saas企業和跨境電商ISV的電商AI產品。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商家需要更加敏捷和扁平化的經營方式,減少重復性工作,AI工具可以有效承接經營的新需求,降本增效,幫助中小商家更好的出海實現業務增量。
如果說物流和AI工具都是電商基建上的投入,主要聚焦于戰術層面,是執行力的落地能力。那么戰略層面的前瞻性,則進一步推動阿里從跨境出海企業走向全球化運營的電商平臺。
一般而言,企業出海主要分為三個階段:跨境、國際化、全球化,三者的特征分別是:產品出海、運營本土化、全球一體化。
對于三個階段的差別,馬云曾經在論壇上的一段發言很形象:“企業在海外有生意,不等于是全球化的生意,只是在海外有生意而已。中國很多企業現在還在以國際化來思考,國際化和全球化是兩回事情,國際化是中國企業走向國際,而全球化是以全球的視野看問題。”
比如,在出海的跨境階段,以電商以及游戲企業為代表,東南亞往往是首選。因為這些地區的國家往往距離中國更近,文化上具有相近性,中國的產品和商業運營模式可以快速復制。但是這種選擇策略,往往也導致東南亞地區成為中國企業出海的白熱化競爭地帶。
從國內市場內卷到另一個海外市場,這顯然和企業通過出海尋求更大增長空間的初衷相悖。但若是在全球化的視角下,站在全球一盤棋的戰略布局下,那么其市場開拓的步伐將回歸到正常的節奏:增量市場在哪里?哪里存在市場空白?
通過差異化的市場布局,錯峰競爭破局出海競爭同質化內卷也是速賣通今年在韓國市場取得成績的主要原因。據韓聯社報道,中國企業在韓國跨境電商網購市場地位的提升與一家中國電商企業的快速發展密切相關——即阿里巴巴旗下的AliExpress速賣通。
在短短半年時間內從籍籍無名迅速崛起,打破了韓國電商紀錄。根據外媒報道,速賣通已經正式進入韓國主流電商平臺,10月月度用戶已超越本土電商巨頭Gmarket,首次躋身韓國綜合電商前三名。
面對出海浪潮,如何更穩更準的從中國走向海外,從跨境走向全球化,阿里國際正在電商出海大亂斗中,逐步摸索出屬于自己的踏浪節奏。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