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陸戰王”大潤發虧損,給傳統超市什么啟示?
來源/零售圈
作者/戈多
在扭虧為盈半年后,大潤發再陷虧損泥潭。
近日,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發布了2024財年(2023年4月1日-2023年9月30日)中期業績報告。
財報顯示,公司營收為357.68億元,同比下滑11.9%;凈利潤為-3.78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虧損0.89億元,同比擴大334.5%;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3.59億元,同比擴大420.3%;毛利率為24.9%,與去年同期持平。
作為曾經“最賺錢”的零售大賣場,這并非大潤發首次出現中期虧損。《零售圈》了解到,在2023財年中,大潤發就曾出現過中期虧損,不過在后期的努力下,截止2023財年大潤發最終實現了扭虧為盈。
從1998年開始在上海落地開店后,大潤發曾創造過“19年不關一家門店”的奇跡,但自2016年起,大潤發也時不時傳出關店的消息。據財報信息,截止今年9月30日,發潤發關閉了4家大賣場,其中兩家位于華東的關閉門店將改造成會員店,其余兩家門店分別位于華北和華西。
對于此次大潤發超3億人民幣的虧損,盡管讓許多人難以置信,不過從當前整個零售行業的激烈競爭以及傳統超市的發展處境來看,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因為就目前而言,虧損已然成為了超市這一業態的常態。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前9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2107億元,同比增長6.8%。其中,限額以上零售業單位中便利店、專業店、品牌專賣店、百貨店零售額分別同比增長7.5%、4.3%、3.1%、7.7%,而超市零售額卻同比下降了0.4%。
此外,從已公布的8家上市超市企業今年三季度的財報數據來看,有5家企業出現了虧損,占比超六成,有6家出現營收同比下降,占比高達75%。這說明,當下的整個超市業態整體處于一種式微的狀態,而大潤發只是更為突出而已。
01
時代巨浪下的“超市王”
1998年,大潤發在上海開第一家店時,中國大陸的零售大賣場領域,不僅有像家樂福、沃爾瑪等這樣的外資巨頭超市盤踞,也有像物美、步步高、家家悅等這樣的本土超市快速發展。當時僅家樂福就已經在北京、上海、重慶等八個城市,開出了14家門店。
事實上,在進入內地市場前,時任大潤發CEO的黃明端原本是想做倉儲批發業態,不過此時恰逢“大賣場”在大陸市場發展如火如荼,因而黃明端便迅速轉變經營思路,進軍大賣場業態。
1999年,大潤發以240億元的營收成績昂首邁入新世紀。同時,這一營收數據也給了黃明端以強勁的底氣,他對外立下兩個軍令狀:一是十年內大潤發要在國內市場開出100家店;二是要超越沃爾瑪和家樂福,成為市場第一。
此后,大潤發以每年新開店約20家的速度進行大舉擴張。2003年總店數擴大至40家,2010年,大潤發以120家店,404億人民幣的營收取代家樂福成為了國內市場超市里的“銷冠”。次年7月,大潤發與歐尚合并為高鑫零售并在香港上市,一躍成為了國內最大的零售商之一,市場占有率也一度超過了沃爾瑪。而大潤發也由此獲得了新“超市之王”的稱號。
不過,到了2012年,隨著O2O模式的興起,大賣場模式開始遭受沖擊,同時在電商行業迎來鼎盛后,傳統零售業更是被徹底顛覆。而作為“超市王”的大潤發在這場沖擊中,自然不會置身事外。
資料顯示,2013年到2015年的三年中,高鑫零售的營收增長率從10.72%下降到了4.96%,凈利潤增長率也從15.19%下降到了-15.73%。這曾被業界認為,是超市行業“最堅硬”的增長堡壘陷落。
當然,巨浪之下,大潤發也沒有坐以待斃。為了應對危機,2013年大潤發推出了自己的B2C電商平臺飛牛網,以便與京東、阿里等電商平臺對抗。但從后來的發展來看,這條路走得并不順,大潤發也不得不從外界尋找力量。
2017年阿里戰略投資后,在阿里的新零售大棋局中,大潤發也開始了被“改造”之路。2018年底,歐尚中國發布《歐尚和大潤發決定整合力量的公告》,大潤發正式“收編”歐尚。兩年后,林小海正式接替了黃明端成為了大潤發新的“主帥”。
之后,短短數月,大潤發6名高層先后離職,可以說屬于黃明端的大潤發已成為過去,而屬于阿里的大潤發則正在到來。盡管在被迫“退休”前,黃明端曾表示:“阿里是高鑫最好的合作伙伴,這對股東,對公司,對員工,對消費者都是最好的選擇…”但回顧大潤發的一路發展,依舊有“戰勝了對手,卻輸給了時代”的感慨。
加入阿里后,大潤發在阿里的加持下也發生了不少的變化。無人結賬、淘鮮達等業態的改變,讓大潤發在前期吸引了不少的關注。但是,從2020年開始的,大潤發的業績則出現了下滑,到今年年中報告中,虧損更是達到3.78億。
對于虧損,事實上從2022年就已經開始了。在高鑫零售2023財年年中報告期內,公司收入406.11億元,同比下降2.2%;歸母凈虧損6900萬元,和去年同期1.17億元的凈利潤相比,大幅下滑了159%。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財年,高鑫零售就出現了7.39億元的凈虧損,營收也同比下滑了29.27%。
不過,在業績虧損的背后,也有一些變化值得深入關注。比如,2022財年雖然首次虧損,但最為引人注目的是線上業務收入達到240億元人民幣,占比接近三成。另外,B2C業務單店日均同比增長了12.8%,自有APP“大潤發優鮮”實現同比28.9%的高速增長。這一數據,在2023財年又有所突破:B2C業務2023財年營收增長超15%,“大潤發優鮮”的營收環比增長了40%。這說明,大潤發在業績虧損的背后,也在積極地進行著一些變革或轉型。
02
轉型進行時
早在2019年底,黃明端就曾提及,大賣場業態在全球范圍內已有60多年歷史,在國內也發展了近30年,已到了轉型的時候,未來將趨向小型化、社區化、便利化。或許是基于這個思路,2020年7月,全國首家“小潤發”在南通開業;同年9月,“中潤發”也開出了首店。
據了解,中潤發的定位是連鎖中型生活超市,面積在2000-5000平方米,主營生鮮、快消、百貨商品,為生活區周邊3公里內的居民提供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小潤發作為全國連鎖社區生鮮超市,主力店型為100-800平方米,商品結構以生鮮及生活必需品為主,里面含有早點鋪和熟食檔。從生到熟、從早到晚,滿足的是社區居民一日三餐所需。
除了開設中潤發和小潤發之外,大潤發在今年還把側重點放在了會員店的開拓上。今年4月28日,大潤發第一家M會員店在揚州開業,占地面積3.5萬平方米,SKU 3000左右,10%以上為自有品牌,并且有大量定制化、具有價格優勢的獨家商品。
值得一提的是,M會員商店今年4月在揚州開出全國首店后,已成為揚州地標性商業體,付費會員數近10萬。
與此同時,M會員店在常州、南京的新店已提前線上開業,常州店線下開業時間預計在12月底,南京店線下店將于2024年1月開業。另外,M會員商店已啟動四店、五店拉新、招聘等前期工作,計劃明年春季前開出五家門店。
不過,大潤發想要成功轉型會員店也非易事。比如家樂福就曾嘗試開設會員店,但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零售圈》認為,入局只不過是第一步,后續的運營策略才是“安身立命之本”。因為會員制業態關鍵在于產品力和服務力,最終決勝在于會員經營,單純依賴商品經營和短期流量則難以維系甚至突圍。而此前林小海也說,未來三年對于會員店沒有盈利要求。他表示:“在第一年沒有給團隊下利潤目標,只下了兩個指標:一個是會員數量,一個是續卡率。”
《零售圈》了解到,林小海上任大潤發燒的三把火分別是:“重構大賣場”、“多業態全渠道發展”和“數字化運營”。
而截止目前,大潤發已經完成了80多家大賣場完成重構,升級為2.0版;新增5家中潤發與21家小潤發,完成M會員商店的組織建設;現有500家賣場全部完成數字化改造,包括新增商品懸掛鏈系統等,開創了一套適合大賣場的新零售運轉模式。
盡管從轉型成果來看,大潤發在林小海的領導下也做出了許多有益探索,但至于大潤發能否重回行業領先地位,再次成為零售行業的佼佼者,這仍然需要時間和市場去驗證。
03
傳統超市路在何方?
從當前的市場發展來看,傳統超市的衰落,已成定勢。零售專家鮑躍忠就曾認為,現在的國內零售市場已經是高度競爭,不僅各種模式的線下店日益增多,線上零售形式也日趨豐富,大賣場們過去憑借渠道優勢建立起的護城河,已被打破。
此外,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自2017年開始,國內超市門店數量便持續下降,從最高的38554家下降到了24082家,降幅高達37.5%。其中大型連鎖商超門店減少速度更快,從2012年的11947家,下降到了2020年的5340家,降幅超過55%。
而在今年上半年,據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統計,13家超市上市企業中共有322家超市閉店,如果算上家樂福超市,今年上半年至少有428家超市關閉。基于此,甚至有人曾預測,傳統超市的壽命將剩下不到五年時間。
也因此,近年來傳統超市都將轉型發展作為了其未來之重點。目前來看,在市場主要還是以山姆、開市客Costco的“會員制”模式為主。因為這種面向中高端消費群體、為特定的目標客群匹配商品或服務需求的模式,已經在山姆、開市客Costco等身上得到了可行性的驗證。
當然,會員制商超賽道雖然越來越被認為是傳統商超支撐業績的出路,但業態也逐漸內卷。比如,今年以來沃爾瑪在中國相繼關閉了位于長春、陜西、江西、山東、北京等地的賣場。與此同時,山姆會員店也在加速拓店步伐,預計年底山姆會員店門店總數將達48家。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入局倉儲會員店的企業至少有11家,門店數量超過150家。越來越擁擠的市場下,圍繞門店、供應鏈、渠道等維度的競爭也更加激烈。
同時,會員店“降價潮”也在山姆等頭部企業的帶動下接踵而至。
據了解,2022年底,山姆會員店對10款復購率和滲透率最高的“會員年度心選”商品繼續做出長期價格下調。2023年5月,山姆再度宣布新增10款長期降價商品。值得注意的是,山姆多次的價格下調,不僅沒有影響公司的整體盈利,反而為公司帶來了會員的大幅增長。
特別是近幾個月,隨著盒馬等企業高調下調商品售價之后,業內觀點普遍認為,更多零售企業會跟進降價,將會員店拖入又一輪的內卷。
雖然,目前這一賽道比較內卷,但從整個業態發展而言,也值得一試。數據顯示,2022財年,開市客Costco的凈銷售額達到2227.3億美元,同比增長16.0%;凈收入為58.4億美元,同比增長16.57%,其中會員收入達到了42.24億美元。
此外,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1年倉儲會員超市行業同比增長12.3%,市場規模達304.3億元,2022年市場規模達到了約335億元,預計到 2025 年有望接近400 億元。這說明,倉儲會員這一賽道不僅有利可圖而且市場前景也很可觀。
最后,想說的是,任何行業都不是永恒不變的,市場競爭的激烈和消費者需求的不斷變化是常態。產業洗牌是不可避免的,而傳統零售的未來將取決于企業是否能積極應對變化。創新、技術升級、品牌升級和多樣化經營模式都是在這個變革時代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最重要的是,消費者是產業變革的中心,他們的需求和購物習慣將引導傳統零售的發展方向。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