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洋華堂要被賣?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潘玉明
編輯/娜娜
由于轉型太慢,日本7&i集團的祖業伊藤洋華堂命途似乎到了被坊間議論甩貨的階段。
01
傳聞四起
自2005年7&i成立以來,其麾下祖業伊藤洋華堂一直在談論高質量改革,高唱發展調門,但一直未能實現,到2023年累計虧損超過2500億日元,資本家們無法容忍了。2023年4月3日,美國投資基金提交“質問狀”,列出9個問題,對超市改革表示“混亂和失望”。2023年4月9日,井阪隆一社長宣布對伊藤洋華堂的改革計劃,在3年內關閉33家虧損店鋪,退出低迷的服裝事業,暫時不會拆分、出售。對此,投資方再度表示不滿,稱“只有一點點可信度”,而且對井阪隆一社長的信任分值為76%,比上一年的95%下降了約20個百分點。
有好事者查詢史冊,令人驚訝地發現,7&i出臺的伊藤洋華堂改革方案的內容,與曾經的超市大手大榮在20年前提出的改革方案一模一樣,當時大榮正處于奄奄一息的狀態,很快就消失在大眾視野。
2023年9月,有媒體人士分析,7&i在對超市改革不順利的情況下,可能采取處置百貨店同樣的套路,快刀斬亂麻。2024年2月,陸續有幾家媒體分析可能出售伊藤洋華堂,但是,在2月29日,7&i發布聲明稱,部分媒體報道的7&i在考慮出售伊藤洋華堂給投資基金的消息不屬實,“報道中的內容完全沒有事實依據”。
早前幾天的2024年2月14日,曾擔任伊藤洋華堂重組顧問的松岡真宏,突然辭去相關職務,有觀察人士表示,他可能是對高管內部沖突感到厭倦,或許成為出售事件的推手。
究竟是一段都市故事劇透傳聞,還是大家熟悉的謠言劇本,暫時不好說。按照傳言的思路,大概是以下這樣的。
02
投資基金要出手?
2023年8月31日,頂著員工游行的壓力,7&i集團決策人井阪隆一拍板,出售崇光西武大店池袋西武總店,并于第二天9月1日生效。緊接著開始考慮出售其創始祖業伊藤洋華堂綜合超市。
2023年3月,宣布一項戰略決策,退出綜合超市服裝經營,專注于食品業態,并與其附屬的食品超市合并為一體。2024年1月,征集45歲及以上全職員工提前退休申請,伊藤洋華堂全體員工為7283人,征集對象700人,正式員工占10%,到2月底截止,顯然,這是在變相裁員。計劃在夏季之前遷移公司總部,同時將北海道、東北和信越地區的17家門店轉賣給當地連鎖超市,大幅度退出市場。這些降低成本的措施,趕不上投資方對精簡機構、分拆包袱板塊的正面要求。
據說,7&i管理層也想過將伊藤洋華堂推舉上市,換取喘息成長機會,但是最后不得不退回來,策劃上演揮淚大甩賣故事,原因也很簡單,目前的經營質量想上市很難,如果沒有特別有效的改革措施,憑空捏造一個股權回報故事是行不通的。
已經出現的購買者是美國的日本企業成長投資公司(Japan Corporate Growth Investment)和KKR公司,兩個都是投資基金。
日本企業成長投資公司是一家專門投資于日本企業的基金公司,其合伙人之一橫山淳來自美國貝恩資本(BainCapital),也是伊藤洋華堂創業者二兒子伊藤順郎的多年的助手。2023年3月10日,伊藤家業實際創始人伊藤雅俊過世,二兒子伊藤順郎自2023年4月升任7&i集團董事會高管,負責監管祖業超市業務。
按照行家分析,創業家族可能不同意甩賣伊藤洋華堂,但是有橫山淳和伊藤順郎的關系,可能這個工作就比較好做了,也有人透露,該公司完成收購以后,考慮任命伊藤順郎為總裁,在全新基礎上,重建伊藤洋華堂,如果消息屬實,可行性還是很大的。
另一家潛在買家是KKR(K0kusaiElectric),是西友集團母公司。2021年從沃爾瑪手里收購西友65%股份,2023年5月又從樂天集團手中買取西友20%股份,如今控制西友集團85%股份。正在謀求改造西友超市系統結構,非?春靡撂傺笕A堂的店鋪網絡資源。
7&i集團掌門人井阪隆一自晉升為社長以來,一直與創始家族保持密切關系,有人認為伊藤洋華堂不太可能被甩貨,井阪隆一也表示過精力改組,用伊藤洋華堂的食品優勢與7-11便利店分享資源,現在看來,不是這么回事。
預計在2024年4月財年報告時發布某種公告,具體調整可能會在水面下操作。
03
伊藤洋華堂的弊病
2023年度第三季度數據顯示,7&i集團銷售業績結構中,便利店收入超過80%,營業利潤收入超過90%,超市收入占12%,營業利潤為0.5%,幾乎為零。百貨店事業放棄以后,超市事業快速萎縮。上個世紀伊藤洋華堂曾一度以日本GMS頭牌而聞名,如今成了集團內部的“包袱”,綜合起來,可能有以下問題:
第一、經營內容落伍。
在歷史上,伊藤洋華堂的選址基本上是以“車站前開店”為出發點,在站前黃金地段設置大型建筑開設商場。2004年永旺超越伊藤洋華堂,成為行業老大。永旺夢樂城沿著交通線路發展,在綜合內容方面超越伊藤洋華堂。同期,服裝品類專門店也開始沿著交通路線布點,從功能化性價比方面超越了伊藤洋華堂。比如NITORI家具和優衣庫服裝。
早期伊藤洋華堂的優勢就在于,從食品到服裝、雜貨、小家電一站式滿足消費,但是如此全面的產品種類,在款型、新鮮度、時尚性價比方面,都遇到了新的品類殺手,傳統優勢蕩然無存,以服裝為代表,連續多年兩位數下降。
從行業整體看,綜合超市特性在于延伸到服裝和家電等非食品行業,成為所謂品類殺手,但是也形成了自身弱點,就是全而不強。2000年以來,綜合超市客流轉向藥妝店、時尚家居中心、服裝專門店、開放式購物中心。當年的強項“非食品部門”(二樓到樓頂部分)成為雞肋。永旺、伊藤洋華堂、UNY面臨同樣的問題。
并不是大家都不行了,生存較好的兩種店鋪,一是低價吸客店鋪,如Lopia和Ok,二是規模大、產品選擇豐富的店鋪,如Life、Belc。Life業績中大約80%是由食品構成,業務時效性很高,與之相比,伊藤洋華堂經營內容落伍太多。
第二、不太關注消費者。
超市連鎖店研究人員谷頭和希先生從消費者眼光,專門走訪東京十幾家伊藤洋華堂店鋪,他感覺伊藤洋華堂好像不太關注消費者的想法了。
伊藤洋華堂店鋪曾經非常重視理解消費者、與消費者建立互信關系,現在走訪現場,顧客集中在食料品區域、租賃區域,其他區域人很少,服裝賣場幾乎沒人。幾家店鋪已經用過的快閃促銷道具還沒有撤掉;赤羽店隨意放置的人體模型顯得很扎眼,紙箱板堆積在顧客輕易可以看到的場所,店鋪有較多的空置現象;綾瀨店的施工區裝飾面簡陋,用紅白相間的布簾遮擋,經營者的“后院”輕易地暴露給消費者。
另外,根據伊藤洋華堂自己的描述,要組織生活方式主題賣場,商品不是按固有品類劃分布局,而是按生活使用功能特點分類,例如“做家務”、“協助每一天”等,其用意可能是讓銷售區域的內容與生活主題緊密聯系在一起,但問題是操作專業能力太差。在高砂店的“做家務”主題區域,陳列有鐘表、燈具等品類,還有OA設備設施,在現場觀察,很難找到日常家務勤雜活動和這些品類商品的緊密關系。
在調改翻新的店鋪中,自助收銀機數量很多,但很少使用,因為老年顧客多,有人值守的收銀機數量少,后面排著長隊。
第三、缺乏比較優勢。
集團角色功能不同。伊藤洋華堂雖然是祖業,但是在集團內部和百貨事業部類似,被7-11擠壓邊緣化,事業項目聯動能力非常弱,井阪隆一就此對媒體發過牢騷。而永旺的綜合超市業績貢獻也不好,2024年度第三季度,從銷售額占比看,綜合超市占比33%排在第一位,其次是食品超市占比27%,藥妝店占比12%。營業利潤的構成,商業地產開發占比26%,藥妝店占比23%,綜合金融20%,食品超市占比不到17%,綜合超市是-12%。但是作為商業地產的輔助項目,可以撐起人氣,整體經營功能尚在。
店鋪個性化不同。伊藤洋華堂也說過鼓勵店鋪個性化,但是其傳統決策機制是總部驅動、集中化、自上而下的企業文化,行政官僚化氣息較多,難以轉變為草根化、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與此對應的是唐吉訶德,自成立以來就建立以創始人安田隆雄為首的企業文化,并且徹底賦予店鋪員工權力,保持著“像連鎖店,又像獨立店”的平衡。
業務專注力下降。在“店鋪個性化”方面,唐吉訶德處于領先地位,在“業務專注力”方面,曾經是伊藤洋華堂的強項,但是現在Life做得更徹底。Life產品陣容沒有像伊藤洋華堂那樣全面鋪開,強化專業性、食品加必需品、中型化。主打食品加少量日用雜貨、服裝,突出2500㎡為主的輕型店鋪,到2023年實現利潤連續19年增長的好成績。
于是得出一個結論,伊藤洋華堂在某個階段與時代浪潮脫節了,“高質量改革發展”就剩下一個笑話。
結語
由于7&i集團出面澄清辟謠,伊藤洋華堂是不是要出售、究竟怎么處置,還有待下文分解。按照集團說法,伊藤洋華堂正著眼于食品事業和首都圈市場,正在推進與幾個企業的業務整合。不過,綜合超市的命途歸于夕陽可以確定是真的。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