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000家店沒走出一季度,實體零售仍在調整
出品/壹覽商業
作者/蒙嘉怡
導讀:超100家超市關門,近千家餐飲企業倒閉。
全國經濟正逐步回暖。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1307億元,同比增長5.5%,去年同期增長率為3.5%,增速上漲了兩個百分點。按消費類型分,商品零售71826億元,增長4.6%;餐飲收入9481億元,增長12.5%。
但仍舊有超過1000家門店倒在這個季度。
據壹覽商業不完全統計,2024年一季度,國內約1200家門店宣布閉店,涵蓋超過50家企業,其中不乏沃爾瑪、永輝超市、大潤發、盒馬等大型渠道門店。關閉的門店,從業態來看,商超業態至少有140家,百貨有2家,烘焙茶飲有約900家、餐飲服飾等其他業態有160家。
1
商超閉店減虧
從數據來看,超市零售的情況仍不容樂觀。1-2月份,限額以上零售業單位中專業店、便利店、品牌專賣店、超市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7.8%、5.8%、4.2%、0.9%,超市零售額增速基本持平。
據統計,17家企業屬于商超業態,總閉店140余家,其中又以富迪超市、永輝超市、沃爾瑪為甚。富迪超市更是關門百余家,總部向大眾坦言目前公司經營困難。
事實上,商超走“下坡路”已是不爭事實。壹覽商業2022年統計數據顯示,商超行業中有至少1138家門店宣布關閉,覆蓋46家企業。
從業績來看,不少商超企業形勢嚴峻。數據顯示,11家已公布業績報告或業績預告的超市企業中,有6家處于虧損狀態,4家處于微盈利狀態,而成績最為矚目的紅旗連鎖,僅取得凈利潤5.61億的成績。
不論是閉店數據還是業績數據,均折射出目前商超企業業績承壓嚴重,閉店只是其緩解業績壓力的一種方式。從閉店原因看,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是租約到期。一般而言,大型商超企業都會簽10年至30年的長約,壹覽商業統計發現,至少有12家門店在21世紀初開業,發展至今,確實有不少門店面臨續約問題。番禺友誼商場租期應為30年,今年4月租約到期之后便不再續約。
二是經營策略調整,推進門店優化,關閉線下低效門店也成為近年商超企業的主旋律。在壹覽商業看來,這是企業應對虧損的有效之策。從上市公司的角度出發,關閉經營狀況不好的門店能夠減少虧損,優化賬面數據,將更多的資金用于更需要的地方。
多位專家談到閉店時說,這確實是一些老牌企業改善狀況的主要方式,既能夠及時止血,減少虧損,還可以借此機會進行企業戰略調整,如轉型線上、優化線下門店布局等。以永輝超市為例,截至2024年4月7日,永輝超市已開業門店數量為982家,較2019年的高點1440家減少了458家。除此以外,永輝超市還在持續推進門店迭代調整,不斷提升門店“人貨場”的顆粒度改造,強化“一店一議”精細化運營能力。
2
母嬰、教培行業是雷區
在實體行業中,母嬰與教培行業的情況也稱不上“好”。雖然可統計的數據不多,但每個暴雷新聞的背后涉及了上百萬乃至上千萬資產。據壹覽商業不完全統計,美吉姆、金寶貝、華嬰臣嬰童等品牌門店大規模停業,至少47家門店倒閉。
美吉姆與金寶貝更是從去年開始便深陷暴雷風波。美吉姆近幾年的營收都處于虧損狀態:2023年預虧8億,2022年虧損4.4億、2021年虧損1.98億、2020年虧損4.78億,財務虧損反映在末端便是關店,僅2023年上半年已關停109家門店,2024年以來關店仍在持續。而金寶貝更是“一夜關門跑路”,有家長表示,在關店不久前,一些門店仍在鼓勵家長們續課。一旦家長想要退款,或需等上25至30年。
事實上,近些年,母嬰、教培機構的暴雷事件層出不窮。
2024年初,河南華嬰臣嬰童奶粉專賣店老板跑路,一夜關閉20余家門店,涉事金額超千萬(包含經銷商貨款、消費者儲值);2023年,樂融兒童之家北京西紅門校區和上地校區均因經營困難宣布無限期停課,涉及早教款及托育費預存款高達1000余萬。
在壹覽商業看來,母嬰行業以及教培行業易暴雷是多種因素導致的。首先,入門門檻低使得門店品質良莠不齊,難以保證盈利以及現金流狀況;其次,這類實體門店又多采用預付款消費模式,能夠短時間謀取大量資金;再者,“職業閉店人”的出現以及缺乏監管,導致圈錢跑路現象時有發生。
這些爆雷不會是早教機構以及母嬰店爆雷的最后一響,也不會是最后一場騙局,不知道下一個倒下的又會是誰。
3
最后
除了以上業態,餐飲行業也值得關注。壹覽商業統計數據顯示,至少有超900家餐飲門店關閉。其中,最火的茶飲以及咖啡賽道關店數量占據了“大半江山”。根據極海數據,蜜雪冰城最近90天便關閉了627家門店,瑞幸關閉了106家門店。
昔日的網紅茶飲伏小桃(原為伏見桃山)至少關閉了5家門店,目前小程序正在營業的門店僅有21家,其中4家為“休息中”;西貝旗下快餐品牌賈國龍中國堡今年以來至少關閉了8家門店,目前已無門店在營;呷哺呷哺集團旗下高端烤肉品牌“趁燒歡樂燒肉”,一季度至少關閉了7家門店,全國僅剩上海一家門店。
事實上,餐飲行業正陷入“閉店潮”。根據久謙中臺的數據,2023年全年全國新開餐飲門店數量為298萬家,新關閉餐飲門店數量則達到了354萬家,閉店數遠大于開店數,甚至不少地區出現了“組團式覆滅”的情況。
據報道,河南鄭州文博路餐飲一條街全部淪陷;長沙開福區五礦live廣場,也被爆出一排餐飲門店全部倒閉;四川綿陽一條美食街同樣面臨“集體閉店”的情況,有商家透露,閉店主要原因為租金漲價,宣布漲幅高達200%,相當于翻了3倍。
租金一直是餐飲人頭疼的問題,在租房成本水漲船高之下,小型餐飲門店的生存空間變得更加狹窄。那些無力承受高昂房租的商戶,不得不走向關店和搬離的結局。
除此以外,還有至少10家服飾門店、1家汽車門店、4家瑜伽、超9家藥店宣布閉店。
具體來看,在服飾領域,ZARA關閉了6家門店,退出了惠州、東莞市場,Off-White關閉了2家門店,BY FAR、Giordano Ladies、6IXTY8IGHT各閉店1家。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倒下的門店地址,不乏位于成都太古里、北京西單等這樣在國內具有指標意義的商圈中心。
健身同樣是暴雷頻發的領域。自去年12月起,知名健身房連鎖品牌舒適堡全國多家門店接連關閉,2024年一季度至少關閉4家門店。根據網友爆料,有門店拖欠租金、物業費高達數百萬。
央視財經發布的《中國青年消費報告》顯示,近六成的年輕人表示只會將錢花在剛需上。而健身作為“非剛需”項目,往往是消費者率先要砍掉的消費支出。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不少消費者在健身消費上的投入變少,并更加看重健身服務的性價比。這直接導致學員減流、預售款受阻,門店極易面臨資金鏈斷裂的窘境。因此,對于連鎖品牌而言,關閉門店能夠有效緩解資金壓力,是他們當下的最佳選擇。
附2024年第一季度全國實體店整體閉店情況統計: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